凤凰湾区评论丨学校不能沦为“生意场”,让教育回归本质初心

三年前的7月24日,“双减”政策问世,在教育领域引发极大关注,政策的影响席卷校外教培行业,进而改变了学校教学理念。三年间,各种改变也在悄然发生,“双减”成效有目共睹,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正越发深刻。

日前,东莞中考录取结果出炉后,凤凰网广东推出《凤凰调查:起底虎门外语学校“爆冷”背后》报道,针对虎门外语学校中考分数线“爆冷”,涉及到背后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高昂学费等问题进行详尽调查,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学校核心本质是教育而非盈利,首要任务永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而非韭菜”,不少家长直呼,祛除资本逐利,让学校回归到专心育人上来,才是至关重要的。

变相收取赞助费、择校费,在学校与关联方的包装下摇身一变成了“咨询费”;几万元起的“咨询费”家长只能交现金,不能转账,不能带手机,而且收据是培训机构开的培训费;入学前必须签署相关协议,赞助费不予退还。在报道发出后,众多学生家长向凤凰网广东反映,类似种种收费行为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当入学“赞助费”成了部分民办学校的“潜规则”,但每年仍有大量家长愿意支付少则几万,多至上几十万的费用将孩子送进校园,学校掐尖录取学生成为一种潮流。面对学校的违规收费行为,家长们选择了“逆来顺受”,进一步放大了人们的教育焦虑,也对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产生了刺痛。这也让千百万个家庭在敢不敢生、能不能生之间的经济账下,加了巨大现实压力。在更长远的时间周期里,育龄家庭不敢生育,进而影响国家的人口结构。

东莞市是国内民办教育占比最高城市之一,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版图中占比几乎超过半数。学校不能沦为“生意场”,教育要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总是盯住眼前利益,更不能用“生意思维”来对待。其实早在今年4月,东莞市发改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草拟了《东莞市民办义务教育收费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收费行为进行规范,其中明确规定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按学期收取学费,不得跨学期预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及其举办者不得以赞助费等名目向学生、学生家长收取或变相收取与入学关联的费用。

实际上,有关部门和学校有必要建立更明确的成本承担机制,审慎规范收费标准,克制乱收费冲动。毕竟,推出相关政策的初衷是为民办实事,解决民生难点痛点,而不是用来“创收”的。

而在当下,一方面家长面临着极大的经济焦虑,另一方面“升学率”背后学生的负担也在加重。据凤凰网广东之前报道,部分学校采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把高中三年的课程全部学完的教学模式引发师生不满。“典型的超前教学,严重违背了高中生的成长规律,这是一个常识,不然为什么高中要设置三年的教学时间而不是一年半呢?”业内专家表示,正确的高中教育应当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年半学完三年的课程,无疑会挤占学生本应接受其他方面教育的时间。

收费模式、教学模式等商业化运营断然不是教育的初衷。民办教育也应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背景,坚守教育回归本质的探索,构建有温度、有坡度适合每个人生长的教育生态,从而满足不同家长的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的教育需求,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这样才能拓宽或创造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评论员:王东

三年前,我们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双减”政策的实施,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压力,推动教育回归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今,站在“双减”三周年的节点上,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变革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你心中理想教育是什么?又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质初心?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与家长,抱着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初衷,凤凰网广东特此建立凤凰教育群,在这里,各位家长可以了解第一手教育资讯,也可以分享、爆料自己在教育上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聚焦教育热点、重点和难点,探讨如何增强教育活力、构建美好未来!

凤凰湾区评论丨学校不能沦为“生意场”,让教育回归本质初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