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岁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
相信不少的人的回答会是:
遛猫遛狗遛鸟、看看报纸、喝喝茶、打打太极,陪孙子玩玩游戏…
但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76 岁生活相当“硬核” ——
通过打葡萄酒假酒诉讼官司来充实自己的一生。
这位老人,名叫Bill Koch (比尔·科克)。
(咋看之下有点儿像慈祥版的川普……)
Bill 出生在美国能源大亨科赫家族,是继洛克菲勒、卡内基后,美国新一代“大家族”。
(Bill全家在1950年代的圣诞节合影)
2005 年以前,Bill Koch 只是一个拥有21 亿美金净资产的“普通富豪”:每天住着别墅,开着豪车,自己开公司当CEO,搞点小收藏,特别是葡萄酒。
在他的家里,占地1200平米的酒窖富丽堂皇,其中藏有包括95个年份的伯图斯,100个年份的拉图,120个年份的木桐,以及150个年份的拉菲……
简直就是每个葡萄酒爱好者心里的殿堂。
图
本来一切都非常完美,然而有一天,Bill Koch 发现自己花了40多年收集来的4 万多瓶葡萄酒里,有至少400 瓶葡萄酒是假的……
图
2014年,在一次电视台采访上,比尔·科克先生公开承认,自己是“葡萄酒收藏界第一冤大头”(fake wine sucker)……
事实上,如果回看现代一些著名的假酒案件,比如鲁迪·科尼亚文(Rudy Kurniawan)、雷内·迪恩(René Dehn)、Eric Greenberg……你会发现每个事件追溯下来,里边都会有一位不幸上当的“比尔·科克先生”。
不过,与其它亿万富豪不同的是,比尔·科克先生在买了假酒之后并没有碍于颜面忍气吞声,而是选择与造假者死磕到底。
与生俱来对于造假的厌恶,对葡萄酒发自内心的热爱,加上雄厚的财力,充足的时间,让比尔·科克成为葡萄酒界“打假第一人”。
06 年至今,比尔·科克一直在打官司,先后耗资3500 多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亿多),其中包括了数宗震惊世界的葡萄酒诈骗案。
其他几桩著名“打假”官司包括:
2006~2014年,打赢了跟硅谷企业家Eric Greenberg的官司,状告对方故意卖给了他一批老年份的波尔多葡萄酒,胜诉;
2007~2011年,因为是通过Zachy拍卖行购买的Eric Greenberg的酒,所以比尔也逮住机会控告了这家纽约知名拍卖行,最终庭外和解;
2008~2011年,跟葡萄酒零售商和拍卖公司Chicago Wine Company打官司,最终庭外和解;
2008~ 2014年,跟纽约拍卖行兼葡萄酒零售商Acker, Merrall & Condit对簿公堂,胜诉;
2009~2014年,跟印度尼西亚葡萄酒诈骗犯Rudy Kurniawan打官司,最终Rudy被判入狱。
其中,以下几次尤为著名。
① 杰弗逊假酒案
(2005 至今,未果)
1988年,已经频繁出入拍卖行的Bill,早就听说,有4 瓶托马斯·杰斐逊总统的藏酒,正在被分散拍卖。
这4 瓶18世纪的葡萄酒,分别来自世界两大酒庄—— 拉菲和木桐,而且每瓶酒上均有杰斐逊总统亲笔签下的“Th.J” 花体签名,其价值不言而喻。
(样子挺酷炫,可惜……)
其中1 瓶1787年的拉菲,甚至早在1985年,就被拍出105000英镑(约合人民币94万元)的天价,不负众望地成为当时全世界最贵的一瓶葡萄酒。
不过,这对亿万富豪Bill 来说价格自然不算什么,最终,他以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6万)买齐这4瓶总统藏酒,平均下来,每瓶才79万人民币,实在是美滋滋。
时隔十七年,2005年Bill 已经成为著名葡萄酒收藏家,但每每提起他在1988年,曾经一举拿下的4 瓶举世无双的总统藏酒,心头的喜悦还是无法抑制,他想跟更多的人分享,让所有人都知道这瓶独一无二的酒。
于是,他联系了波士顿美术馆,想办个展览。
结果,谁也没想到,这4 瓶酒栽在“走程序”这个看似不值一提的阶段—— Bill 发现,自己根本拿不出能够证明这4 瓶酒身份的“书面材料”。
当Bill 求助最权威的托马斯·杰斐逊基金会,对方的答复让Bill 傻眼了:基金会找不到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杰斐逊总统确实收藏过这4瓶酒,而且,托马斯·杰斐逊总统的签名,不是“Th.J”,而是“Th:J”……
Bill 没忍住内心愤怒,直接找上将这几瓶酒卖给他的德国酒商哈迪·罗登斯托克(Hardy Rodenstock),当面对质。
(骗子本人,Hardy Rodenstock)
没想到得到回复是:“基金会人员知道1780年到1800年的酒是啥味吗?不知道,就别评论!”
Bill 震惊了,他是真的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怒气攻心的Bill 立刻找到FBI前探员,花了100万美元,把骗子Hardy Rodenstock 里里外外,扒了个通透。
图
结论就是,这个人,从名字,到身份,都是假的,而且造假也不是一次两次,是惯犯。
但令人憋屈的是,就是这么个,彻头彻尾的骗子,Bill 花了5 年时间,前前后后打了6次官司,硬是没把他关进监狱,因为美国法院的判决,对远在德国的Hardy Rodenstock 没有效力,除非他踏上美国的土地,才能实施抓捕……
Hardy 显然不傻,从此之后,老老实实在德国老家呆着,绝不踏进美国半步。
2018 年5 月,随着这位享年76 岁的“造假者”离开,这批1787 年的拉菲真伪,也成了未解之谜。
② Eric Greenberg 诈骗案
(2006~2014,胜诉)
2005年(没错,还是在2005年)
Bill 又被骗了……
这一次,骗他的是一个硅谷企业家,名叫Eric Greenberg。
图
他是个出了名的“葡萄酒收藏狂人”,藏品一度超过6万瓶,然而,他貌似并不具备太好的鉴别能力,所以他的藏品真真假假,鱼龙混杂。
不过比较惊奇的是,这个人拥有一种“蜜汁自信”,特别喜欢把这些真假莫辨的藏酒,拿出来拍卖……
2005年,他拿出17000多瓶葡萄酒拍卖。
懂行的人,在买他的酒之前,都会谨慎再三。
Bill 经过上一次的教训后,看似并没有长记性,于是,他一口气买了1000多瓶……
明面上看这是愚蠢的行为,但他这其实是“钓鱼执法”。
Bill把这些酒委托给专业团队,从酒标、酒瓶、酒塞到酒液成分,一点一点地排查,最终确定了24 瓶假酒,包括极为稀有的1864、1865年份拉图;1921、1928和1950年份大瓶装柏图斯; 1921、1945、1949 和1950年份大瓶装拉菲……
这24瓶酒,成为Eric定罪的关键,但光有证据还不够,还要有时间、金钱,来和骗子在法庭上斗智斗勇。
不过,这三样东西Bill 都不缺,经过9 年官司长跑,Bill最终胜诉。
Eric被判诈骗罪,Bill 也收到了1200 万赔付款,这也是他打假这么多年来,得到的最大一笔赔付款。
有人问他,要拿这笔钱做什么时,Bill 想也没想,说要成立打假基金会,抓更多的造假者,并立志要成为“让造假者无所遁形的那束光!”
图
爱酒至深的我,心中的伤痛啊……无以言表
③ Rudy Kurniawan 葡萄酒诈骗案
(2009~2014,胜诉)
作为美国葡萄酒惊天诈骗案,我得说,这个案子留下的谜团与阴谋,比造假行为本身还难揭开。
2007年,美国富豪比尔·科赫正在跟好友布莱德炫耀他花了25000美元买到的柏图斯庄园(Petrus)1921年份大瓶葡萄酒。
没想到布莱德却告诉他一个惊人的事实:柏图斯庄园在1921年,根本没有出产过大瓶装葡萄酒。
比尔再遭五雷轰顶,雷得那个里嫰外焦~!他号称资深收藏家,居然一次又一次买到假酒!这老脸还往哪里搁啊?
比尔震怒不已,找来各路专家(专门研究标签的,有专门研究酒帽和瓶身的,还有专门研究胶水的),组成了一支专业葡萄酒打假团队,查自家酒窖里还有多少假酒。
然而,队员们越往下查,发现的假酒就越多。
最后,他们得出一个扎心的结论,这些用400万美元买的数百瓶珍藏“佳酿”,全是假的。若风声传了出去,恐怕比尔沦为整个葡萄酒收藏界的笑柄。
图
在收藏圈,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买错认栽”。
即便大家都安慰他:老哥,放宽心,下次注意点就行了。
然而,比尔却决定跟造假者没完!他摔碎十几只高脚杯,重重拍下桌板,委托了私人侦探,一定查出这些假酒的来源。
经过一系列高频严密的搜索,私家侦探布莱德掌握的所有线索,最终都指向了一个人:鲁迪·库尼亚万(Rudy Kurniawan)。
图
在葡萄酒收藏届中,鲁迪可以说是“自带主角光环的人”。
这个印尼籍华人,他时常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对人总是彬彬有礼。
有人说,他的家族在亚洲数一数二;也有人说,他是坐享家族信托基金的富N代。但鲁迪本人,对自己的背景从来闭口不谈。
虽然他的背景很神秘,但这并不影响社会名流们对鲁迪的崇拜。
图
而且,鲁迪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品酒天赋,人们对于他的超能力口耳相传:
他曾于18个月内,喝了3000瓶来自世界不同产地的葡萄佳酿,然后记住了每一种味道。无论什么葡萄酒,他都能在盲品中马上指出几乎所有葡萄酒的种类、产地和年份。
这个“年轻多金”的葡萄酒收藏家,还能屡屡轻松寻到别人找了几十年而不得的佳酿。
图
鲁迪时常穿梭在各大葡萄酒拍卖会,不惜重金拍下上世纪最著名年份的拉弗尔、里鹏、康帝葡萄酒。
不仅如此,他还组了一个叫做“怒汉”的私人酒会,里面有曾经拍过犯罪片的好莱坞导演杰夫·李维,鲁迪时常在这个酒会中里请其他成员喝自己私人珍藏的罗曼蒂克康帝,所以还得了个外号叫“康帝博士”。
图
鲁迪对稀有葡萄酒的极大需求,大力买入各类稀有的葡萄酒,富有的互联网新贵、金融精英对稀有年份葡萄酒竞相追逐,促使酒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甚至整个葡萄酒收藏届的风向开始发生变化。
图
鲁迪身上种种令人艳羡的光环,让大家对他神秘的富二代身份深信不疑。
于是当他开始拍卖手中的“珍藏”佳酿,人们趋之若鹜。
仅在2003年—2006年期间,鲁迪就通过艾比克拍卖行卖出价值3600万美元的葡萄酒。
表面上看,鲁迪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但有时候,如果越是看上去毫无破绽的,就越藏着无数漏洞。
私家侦探布莱德发现,比尔酒窖的假酒全部源自鲁迪。
图
美国司法部早在2003年就对鲁迪发出逮捕令,他的签证早已过期,理应被逐出美国,这个人却还在非法滞留。
其次,他们根据鲁迪在申请美签时提供的公司名称、地址,去核实时发现,所谓公司根本子虚乌有……
2009年,比尔以拖欠拍卖行数千万美元贷款、故意高价销售假酒的罪名对鲁迪正式提起诉讼。
图
2010年2月,劳伦为FBI提供了手中所有证据,政府部门开始介入,收集鲁迪的犯罪物证。
光环无数的葡萄酒收藏大亨,隐藏的所有秘密开始浮出水面。
2012年3月8日,鲁迪于自家豪宅中被正式逮捕,但现场却让人瞠目结舌。
图
他的家设定恒温17摄氏度。
在他的客厅、大型酒柜中,满满放着各种“稀有”葡萄酒,厨房水槽还有几瓶正在等着贴旧标签的酒瓶。
他们在储藏室发现许多酒塞、酒瓶以及标签纸,警探想要的所有犯罪物证,在现场应有尽有,他们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轻松。
警方在鲁迪家中共搜出5128瓶酒,其中有4711瓶真酒,剩余假酒全被送去集中销毁。
图
最终,法院判处他10年监禁,赔偿受害者1.9亿元(2840万美元),并处以1.3亿元(2000万美元)罚金。
但市场上仍流通着鲁迪曾造的约1万瓶假酒,价值38亿元,无法追回。真相大白后,鲁迪成为全美史上第一个因贩卖造假葡萄酒而定罪的人。
FBI总结下来,鲁迪造假的方式大致分为一下几种:
① 购买一瓶现有的真酒,用其口感勾兑出几瓶或者十几瓶假酒。
② 购买同一个酒庄却不同款式的酒,这些酒瓶子是一样的,价格差得很大。再洗掉标签后贴上假的新标签,卖给那些没尝过真正味道的新人。
③ 鲁迪最常用的手段是“混酿”,注意:可不是波尔多混酿。他先通过味觉去记住和分析一款酒的特征,然后再购买相对廉价的酒,通过调配组合制造出匹配正品的味觉和口感。这种手法需要极高的天赋。
虽然鲁迪的顾客中有很多都是葡萄酒收藏的老行家,但毕竟味道不像包装,真正喝过且知道这些名酒应该是什么味道的人还是少数。
在造假这方面,鲁迪真的是前无古人。
(可惜了,有这样的天赋为何要造假?)
据说,当Rudy 的案件结束后,Bill 哭了,但不是对骗子的感情,而是对那些被假冒的葡萄酒。
“这些都是艺术品和手工艺人的情怀啊。”
他不忍心看着它们被糟蹋,所以他站了出来。
Bill现在也是快80岁的人了,仇恨和热血,不再是支撑他继续打假的动力。他之所以还活跃在打假第一线上,是因为他真的喜欢这些酒!所以,他愿意与这些骗子们死磕到底。
但,大部分的酒友可能并没有Bill 这样的雄厚财力,如果贸然买酒,也可能会上当受骗。大家不要以为拍卖会就能免疫,从以上事例来看,部分拍卖会也可能是重灾区。
为了避免买到假酒,酒哥建议:
1、要选择可以追溯源头的渠道(如知名酒庄、酒商等);
2、选择有品牌背书有实力的酒商拿到一手货源;
3、对于一些老年份酒要多留个心眼,不要因为是熟人卖给你,你就认定是真的,可能这位熟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货从何来?
4、不要贪便宜买水货,选择正规的跨境渠道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