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到2022,他们凭什么越过越年轻了

作者 | 王半仙

“我的次元壁又双叒破了。”

在今年总台网络春晚的评论区,“想不到”成了最显眼的关键词:一票说唱歌手和琵琶演奏家俞冰同台;总台记者王冰冰和夏日入侵企画合唱;央视Boys不主持反而唱起了电音单曲《说书人》......

这一个个破壁混搭的节目,给了观众双重意外,既没想到晚会节目还可以有如此新潮的呈现形式,也没想到这些创新玩法都来自“央视爸爸”。

带着对网晚幕后的好奇,娱乐资本论独家对话了央视网副总编辑、总台2022网络春晚总制片人唐晓艳。

今年是唐晓艳和她的团队接手网晚项目的第二年。小娱见到她时,网晚还未开播,唐晓艳对播出结果既紧张又期待。去年《九九八十一》、《少年》的爆火出圈,既给了她坚定走出网晚独特风格和道路的信心,又同时给了今年网晚无限大的压力,如何在去年网晚的基础上再度“出新”,成了她这一年来不断思考的事。

“虽然一年比一年难,但我们还是想要突破,”唐晓艳非常笃定:“我们今年的主题是‘开新’,这既包括了我们对观众在节目内容上的概念,也包括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要在理念、内容、舞美包括衍生IP上努力挖掘,创造新的成绩。”

从结果来看,今年网络春晚在讨论度上取得了260个全网热搜,相关微博话题累计阅读超过50亿。

单次的成绩可能是偶然,但连续创造佳绩,说明网晚团队确实在内容上有着独到的创作方式,央视网团队是如何做的呢?

一、既要开新也要开心,网晚不让你“阅后即忘”

“从去年网晚结束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思考今年网晚应该怎么做了。因为节目播出时间是在小年夜,本质是对上一年的归纳和对下一年的开启。”对唐晓艳来说,筹备网晚是常态进行时,团队需要留意这一整年发生了什么,年轻人在关注什么,在意什么。

尤其是新一代年轻用户都是网络原住民,生长在娱乐节目极其发达的时代,包括晚会在内的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即便曾做出过好成绩,任何一个平台也不敢打包票说每一年的节目都能获得喜爱。

“包括去年,其实我们也还是有很多自己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今年,我们给自己定的要求就是从理念到内容,从形态到舞美能够不断地自我要求和自我挖掘,有新的突破。”

从去年的“新年开新局”,到今年的“青春正好,当燃开新”,唐晓艳和她的团队,决定要将“开新”这个词打到底的原因,除了蕴含着对内的自我要求外,也包含了对观众的交流形态。

唐晓艳对娱乐资本论解释道:“开新是谐音,第一个新旧的‘新’,是我们要去关注年轻人怎么真正地去开拓,去创造,去输出,去开展新的局面;而另一个‘心’,是我们希望这个过程中,大家是开心的,你可以把它解读为年轻人蓬勃向上的一种状态。两者叠加,其实是希望能呈现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朝气蓬勃的状态。”

秉承着这样的核心理念,今年的网络春晚拥有了更加包容的内容元素,和更加平视的视角。“新”和“心”对应着网晚的节目形式和内在表达,一方面为观众提供新奇、独特的感官体验,最典型的节目特征就是:混搭、融合和突破。而另一方面,年轻用户在网络春晚上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例如由说唱歌手和琵琶演奏家共同表演的《健康护卫队》里,传统乐器和流行音乐的碰撞产生了丰富的火花,再加上四大年画的国潮演绎,让年轻用户在激昂的音乐和歌词中一起击退负能量。

“我们希望像朋友一样,像网友一样,关心生活中真正困扰年轻用户的东西是什么,并且和他们一起去面对,一起去打败它。”

在洞察之下,唐晓艳和团队始终从内容逻辑出发,而不是从流量逻辑出发。“年轻人喜欢、又有代表性是基础,最终邀约是基于节目希望表达的内核,再以此去反推最合适的艺人。”

从“风调雨顺”的年画元素开始,定下节目的概念,邀请专业的音乐人打磨雏形,定下民乐+潮流的mix组合,反推到选择四位年轻的说唱歌手和琵琶演奏家加入 ,一起碰撞出最终的舞台效果。

类似《健康护卫队》这样的节目,网晚舞台上还有很多,美声与流行混搭的《正经组曲》、融合非遗英歌舞和经典IP四大名著的《传承》……这些节目的筹备期都可以追溯到半年前的9月。

唐晓艳:“我觉得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包括参演我们的这些青年演员,其实都特别的包容,也特别想有新的尝试,这个尝试可能是音乐上的尝试,组合上的尝试,大家不但愿意接受,还愿意加入新的想法和我们一起玩起来。比如说《天问》这个舞台,用呼麦和屈原的《天问》做结合,尚雯婕其实就特别满意,她觉得是这几年她接触的最好的舞台和合作。”

网晚节目的品质保证,也是因为有这些成熟艺人的共创。他们对于市场、年轻观众的喜好,以及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央视网团队的节目创意相结合,共同交出了这份答卷。

二、一档晚会不是最终目标,“野心”在成长为全新文化IP

“每台晚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这是占领观众心智的关键。”从去年接手网晚开始,唐晓艳都在思考网晚不同于其他晚会的地方,只有足够独特的定位和标签,才能够支撑网晚从一台晚会,成长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文化IP。

“12年前网晚刚开播的时候,是网络从技术形态转变为文化输出的伊始,当时网晚所承担的任务,是通过一台晚会,将小屏的网络文化输出给大屏的观众,但现在十二年过去了,网络和我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这一代年轻人更是网络的原住民。网晚原本的使命和锚点就需要发生改变。我们需要重新解题,找到‘网络化’新的含义与特征。”

唐晓艳将其定位在年轻态上,但“年轻态”并不意味着网晚只做给年轻人。

“我们认为年轻不是特指某个年龄段,而是一种青春的状态。我们从去年就一直干的一件事,是希望突破各种限制,让年轻态、正能量的精神穿透不同年龄、圈层、性别,实现最广泛的传播。”

在这一点上,最能代表网晚“年轻态”内涵的节目,无疑是清华爷爷奶奶合唱团。

看过上一届网晚的观众一定会对《少年》印象深刻,这一由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所表演的合唱是网络春晚最出圈的节目,这些头发花白、但精神气十足的老人所表现出的青春和热爱,打中了最广泛的用户情绪,达成了长久的传播。在唐晓艳的心里,《少年》甚至成为了网晚标志性的符号。

“我们有一个初心和愿景,想让这些老少年一直陪着网晚走下去。”

但这又面临新的挑战,去年的《少年》已经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巅峰,今年要如何突破创新,在去年的表达上拓深一层,成了网晚团队最大的难点。

“我们选择了在主题上,把‘热爱’讲得更扎实。这一年,艺术团本身也有一些悄然的变化,比如加入了一些新的成员,那么伴随着的舞台也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

网晚选择把这种变化放大,在嘉宾的邀请上,加入了97岁的指挥家曹鹏和他的上海城市交响乐团,拓宽了整个舞台的年龄组成,在音乐改编上将去年《少年》的前奏和最后结尾高潮的部分和《热爱105℃的你》进行串联,以此来表达年轻态,是突破年龄、职业等各种禁锢,以热爱为保鲜剂的状态。

97岁的指挥家曹鹏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普及高雅艺术,将中国交响乐推广向世界。80岁时,他成立了上海城市交响乐团,这个乐团汇聚了各行各业交响乐爱好者,也包括90后眼科医生周亦凡。从“90后”到90后,在网络春晚的舞台上,他们进行了一场以热爱注解青春的对话。

网晚团队对于IP定位的升级和延续的探索,在爷爷奶奶的舞台上被印证是正确的。许多用户将爷爷奶奶所代表的年轻态和网络春晚这一IP进行了链接,提到老少年就会想起网晚,而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朝气和热爱,也成为了网晚的IP内涵。

在节目内容之外,网晚也在去年的基础上,围绕晚会主体内容,进行了IP外延衍生节目的扩展打造。

比如衍生互动探班节目《@网晚》开新主理人带领无数线上网友一同深度畅游开新青春乐园。通过探班真人秀与棚内综艺相结合的方式,探索舞台上未能充分表达的更多开新方式,呈现舞台更多台前幕后的趣事,展现一台有血有肉的青春聚会。而《集结吧!网晚开新局》则进一步扩大了青春开新局的外延,将嘉宾拓展到各个领域的网络达人、KOL们,从美食、电竞话题聊到非遗、传统乐器,各路“开新网友”们大展才艺,开展一场沉浸式的网友开新聚会。

晚会主体和衍生节目一道,构成了网晚的IP矩阵。对网晚来说,这样做一是可以突破晚会本身的时长和内容限制,为用户提供更多精彩内容,增强IP用户粘性。而另一方面,IP矩阵也可以延长网晚的曝光期,叠加用户关注,在节目播出当晚实现集中爆发,甚至节目结束后,也能带来长尾效应。

对网络春晚而言,无论是围绕晚会本身在纵向时间线上,对内容的升级和挖掘;还是在横向内容维度扩展上,对衍生节目的尝试,都是IP培育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帮助网晚团队更好地摸清用户喜好以及实际效果,为之后的创作和布局做积累。

三、网晚年轻化和IP化背后,是央视网对年轻态的持续探索

“想不到央视还能办出这么贴近年轻人的晚会。”

在社交平台评论区,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都有无数人感慨于“央视爸爸”居然能做出这么一档接地气、贴近年轻人的晚会。这背后,和接手网晚的央视网这支时刻关注新锐内容的年轻团队有密切关系。

“我们的团队成员大部分是90后,最小的是98年,都是伴随着网络文化并行发展的一代,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本身就有很多切身感受,了解哪些有代表性的年轻态文化,哪些可以反映年轻人的心声,这些都会反向输出在我们的节目里。”

出生在95、00后的Z世代年轻人,是在网络宽带普及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融入他们的生活,变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央视网内容团队的“年轻基因”,让晚会的创作过程有理可依,有迹可循,本身对z世代网友的视频内容消费习惯的了解成了天然的优势。当表达者和聆听者站在同一纬度交流,共鸣和认可自然不再是难事。

除了团队拥有年轻基因的天然优势外,经验是另一大原因。唐晓艳所带领的这支内容团队,集中短视频的生产运营和长视频IP创制为一体,以青年为目标受众,在时政、资讯、纪实、综艺、服务等多领域不断做内容产品的布局的过程,也为网络春晚的创作和传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长视频纪录片包括以普通人的“第一次”故事为基点、收获豆瓣9.2评分的《人生第一次》,以00后新兵的成长为主线的《新兵请入列》。这些项目不约而同用更具网感的内容和语态,传递更深层的内核人文表达。

“在创作各种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摸索明白,其实网络文化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包括情感的燃点、传播的特征都很接近,有点一通百通的感觉。就像《人生第一次》、《新兵请入列》,通过视频介质,用什么样沟通方式来传播内容层面的情感,打到年轻人的共鸣,这些都可以借鉴到网络春晚的创作和传播中来。”

长视频的内容摸索和试水,全形态的新媒体内容创作,给网晚团队带来的更多经验,是如何从内容侧,挖掘年轻人的共鸣。而全链条多样态的融媒体特点,则给了网晚更多传播上的方向和抓手。

在今年网络春晚嘉宾阵容官宣之前,就率先官宣了一批“开新网友”,以陶勇、吴敏霞、EDG为代表的各领域“开新网友”,分别通过一支视频,表达了自己对开新的理解。提前将今年网晚的“平视性”“包容性”渗透到网络之中。

“主体受众是年轻人,但我们又同时希望突破年龄层之间的隔阂和限制,通过少年、通过非遗这些更具有穿透力的价值表达,穿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的圈层人群。”

但价值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希望主流媒体给人的固定印象好像就是说教,”唐晓艳说道:“我们希望网晚能像你的朋友一样。”

所以网晚改变了用主持人串联节目的传统设置,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开放麦环节,将表达让渡给每一位表演者本身。

“我虽然说的是自己的话,但是我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晚会导演组写好的串词。我们希望借助每一个开新网友的自我的输出,来完整形成这一场晚会所要表达的理念。”

不设主持人,让整体晚会的串联以更顺滑,更快的节奏呈现,这显然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观看习惯。也让网晚的表达变得更加纯粹,将内容品质、人文关怀和价值传递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央视网作为主流平台一贯的坚守。

对话的最后,娱乐资本论问到唐晓艳对网晚的期许时,她回答道:“我们希望网晚能够在用户心中有好的口碑,有深刻的品牌认知,有IP调性的延续,这个是最重要的。”

截至目前,网晚已经在电视端触达观众1.43亿人次。而通过CCTV-1电视端收看晚会的15-24岁观众群体,收视率同比增长208%。

年轻的用户关注正在不断增加,唐晓艳和其团队所期冀的目标也在逐渐达成。

网络春晚正在逐渐成为央视最具年轻态的晚会IP,在“春晚、宵晚、秋晚、跨年”之外,塑造了以网络和青春为标签印记的独特风格。或许到下一年,当网晚再拿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时,年轻观众只会惊喜于内容本身,而不会再为这是央视的晚会而惊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