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足迹踏遍国内外 爱画画的木匠如何炼成雕刻大师

走近甘谷县六峰镇城王村的一座院子,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芳香,叮当凿木之声徐徐传来,甘谷木雕传承人王勇及其徒弟几人正在埋头忙着各自手中的活计。

原标题:甘谷木雕“守艺人”王勇——个用木头讲故事的人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徐媛

八月中旬,暑热尚未散去,风里依然夹杂着夏的温热。走近甘谷县六峰镇城王村的一座院子,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芳香,叮当凿木之声徐徐传来,甘谷木雕传承人王勇及其徒弟几人正在埋头忙着各自手中的活计。

环视他们所处的小院,不论院子里,还是屋檐下,到处都堆放着各种木材,而屋顶、过道、楼梯,更是摆放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木雕作品。这里便是记者早已有所耳闻的王勇木雕工作室,也是王勇创作的地方。

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的甘谷,自古以来,就以历史悠久、文明深远而享誉陇上。勤劳智慧的甘谷人民,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耕耘幸福的家园、播种绿色的希望,也创造了无数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甘谷木雕就是甘谷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小花。

漫步甘谷城乡,无论古宅,还是新第,木质的门窗多有雕饰,檐板也有彩绘或浮雕,庭院内方砖铺地,种植树木花草,院门建有门楼,飞檐斗拱。在大门门额上,都有一幅木雕的立家宣言,大多题写“耕读第”“和为贵”“勤俭传家”等字眼,彰显着甘谷独特的地域文化。家具装饰亦是甘谷木雕艺术中的一大表现领域,用木雕艺术装饰家具,是民间艺人乐此不疲的事。

20世纪80年代,少年时期的王勇因家庭拮据,抱着学艺讨生活的想法,在那个木匠、泥瓦匠吃香的年代,辍学当起了木匠。

受父亲的影响,王勇从小就怀有一个画家梦,可现实总是与他背道而驰。好在,他与木头、与画画有着不解的缘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兜兜转转走向了将木匠手艺和画家梦完美融合的艺术——木雕。

1993年,王勇结识了甘谷木雕艺人何遂保,何遂保为他打开了一扇木雕世界的大门,古老神奇的木雕艺术震撼了他,那些他曾经认为只能做桌椅门窗的木头,竟能雕出精美的花鸟、走兽、风景、人物,木雕作品的立体之美、工艺之巧令他陶醉。于是,王勇毅然拜何遂保为师。在师傅的指点下,勤奋努力的王勇逐步掌握了甘谷传统木雕的技法,开始了拿木槌和刻刀的木雕工艺创作生涯,同时也开启了他从木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奋斗之路。

似乎每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都想成为上下求索的艺术追索者,王勇也不例外。1994年,王勇只身前往福建长乐县学习木雕技艺。凭借满腔的热情和熟稔的木料处理手法,王勇很快脱颖而出,并被中国古建公司选中,作为木雕艺人前往马来西亚新山市修复柔佛古庙。在国外的近两年时间,王勇的眼界和技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当时学手艺,都要当着师爷的面,正儿八经地拜师。为了学好木雕,我先后拜了三四位师父。”王勇笑着说,“1998年,学成而归后,我带着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回到甘谷。”

秉持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理念,王勇在此后10多年间,几乎走遍甘谷及周边区县著名的寺庙和主要古建筑,虚心请教每一位木雕艺人,他的木雕技艺大为精进。凭借精熟的技艺,王勇在木雕圈内渐有名气,他的作品亦在相关展会上崭露头角。2011年11月,甘谷木雕被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勇成为甘谷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3月,王勇被选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听着王勇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记者突然觉得王勇就像是他手下的那一块块原木,质朴中带着不屈的韧劲,几经雕琢,便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回望30年的执槌创作,王勇在不急不躁中积累了丰富的木雕艺术创作经验,娴熟地掌握了圆雕、浮雕、透雕等各类技艺手法。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民间故事等各种题材。难得的是,他大胆吸收南北民间建筑木雕艺术之精华,在精益求精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从艺30年,或许早在最初“突然改道”之时,他就将木雕当成了自己的终身职业,所以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从村里的稚嫩学徒到全省工艺美术大师,心存高远的王勇可谓用小小雕刻刀一刀又一刀雕琢着他的天地。每一“刀”都是一个目标的实现,养活自己、带徒传艺……如今,已获众多荣誉的他,依然没有停下步伐。

在院子二楼右边的一间耳房里,王勇为记者一一介绍了这些年来他雕刻的一件件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木头是有生命的,无论是常见的松木、柏木、梨木、桦木、核桃木,还是较为名贵的檀香木、黄花梨木、金丝楠木,它们都有自己的性格品质。干我们这一行,就要学会和木头相处,摸清楚不同木材的脾性,用木头表达自己。”情到深处,王勇颇有感触地说,身上的光环越多,其责任就越大,身为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他也想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时光流逝,不改最初的选择。从“突然改道”到择一事终一生,王勇语气中透露出的这份感触与从容,是时间的赋予,是木雕的馈赠……

(天水晚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