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亚丽 杨静容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转载已获授权)
导语:一例脑出血伴糖尿病患者迟发性静脉炎的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即使不发生外渗现象,在输完液后一定时间内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即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等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迟发性静脉炎。
迟发性静脉炎多发生于输注完成后24小时至1周内。我科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发现一例迟发性静脉炎,经积极处理1周后治愈,护理体会如下:
案例介绍
患者郑xx,女,66岁,于5月23日因突发头痛伴呕吐两小时以“脑出血”入院。
既往史:糖尿病史2年,长期胰岛素治疗,具体不详;肝硬化病史;痛风。
个人史:有抽烟史30年,饮酒史。
5月29日,管床护士接班查看患者皮肤,发现患者左前臂有一3cm×3cm破溃,左侧手背红肿,动脉搏动正常,皮温稍升高,患者主诉左侧上肢疼痛无法抬起,手指末端可活动。立即报告医生行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常规正常、上肢静脉彩超正常。
患者左手3天未进行输液治疗,怎么肿了呢?查看医疗记录发现,患者入院至今有输注甘露醇、复方氨基酸等高渗药物,且入院后在左手侧静脉输液至3天前,考虑:高渗药物所致迟发性静脉炎。
遵医嘱予抗生素治疗,抬高左侧上肢,禁止患肢穿刺,银离子藻酸盐外敷于上臂破溃处,手背予硫酸镁湿敷,2天后发现左手背肿胀无明显减轻,请伤口老师会诊后改用水胶体敷料(也称清创胶),2天后红肿热痛明显减轻,4天后患者左手背红肿消退,恢复正常,具体见下图。
案例分析
1.药物因素
患者一直在输注甘露醇、复方氨基酸等高渗药物,使用甘露醇时要求快滴,因此易刺激局部皮肤,容易引起静脉炎。
2.血管选择因素
选择血管不当,手背血管血流速度慢,高渗药物在局部停留时间长。同时远端的周围小静脉管腔明显小于近端静脉,增加了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3.患者因素
该患者为脑出血伴有糖尿病,血管硬化,自身血管条件差,对药物的耐受性差;患者对用药知识缺乏,对高渗药物外渗认识不足。
4.护士因素
长期输注高渗药物应首选CVC或者PICC,护士选择了浅静脉置管进行输注;护士对高渗药物迟发性外渗性静脉炎的认识不足,有报道显示迟发性静脉炎可出现在输液后5~15天,没有对静脉穿刺部位的持续观察。
预防与对策
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穿刺时尽量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位置,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加强医护沟通,确定患者的诊疗计划,根据患者的输液情况与治疗情况,对于长期输注高渗药物的患者应选择CVC或者PICC输注。
2.重视护患沟通
做好患者的知识宣教,告知输注药物外渗的风险及危险性,提高患者依从性。
3.回抽血液,规范冲管
静脉给药前,应抽取回血,确认导管在血管内,输液完毕,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及正压封管。
4.密切观察输注部位皮肤
每班进行床边交接班,查看患者穿刺部位,并延长穿刺部位皮肤观察时间至10天以上,重视患者主诉,及时汇报。
5.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该病例中患者虽然两手轮换输液,但是因输注药物刺激性大引起迟发性静脉炎,因此输注刺激性大的高渗药物时应使用CVC或者PICC输注,避免在手背或腕部穿刺。
正确处理不同药物导致的迟发性静脉炎,该病例中患者输注甘露醇,甘露醇外渗不宜使用硫酸镁湿敷,因甘露醇输液外渗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增高,使用硫酸镁湿敷会使晶体渗透压更高,使血管内的血浆及细胞内水分进入组织间隙增多,而致皮下水肿更甚,这也是此病例使用硫酸镁湿敷效果不好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效果较好,可以加速炎症消退,减轻水肿、疼痛,根据护理专家会诊建议,该病例使用水胶体敷料后手背肿胀明显改善。
6.及时上报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护士长,请医生、护理专家会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