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讯 “中华锦绣七十载 吕韵芬芳百花开”。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吕剧起源于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一带,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00年,牛庄镇时殿元等一部分民间艺人将山东琴书的坐唱形式发展为化妆演出,以《王小赶脚》为实验剧目,取得成功。因演出使用了用竹篾制作的毛驴为道具,故群众称其为“驴戏”,同时亦有“捋戏”、“小戏”等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之“吕”字,喻其有“黄钟大吕”之声,又能谐民间“驴戏”、“捋戏”等音,定名为“吕剧”。20世纪中期以来,吕剧的发展非常迅速,专业和业余演出团体遍及全省城乡,使该剧种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山东省代表性地方戏曲剧种。
东营区作为吕剧的发源地,“吕剧之乡”的桂冠一直是东营区人的骄傲。2008年,吕剧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营区开展吕剧振兴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壮大庄户剧团,大力实施“吕剧进校园”工程,培养吕剧新苗,同时也大胆革新,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
东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玲玲,于1990年7月考入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吕剧表演班,并于1994年7月毕业,分配在东营市吕剧团。于1996调东营区文广新局至今。1999年7月,王玲玲主动向领导请缨,在牛庄镇时家村办起起了第一个暑期吕剧培训班。首次培训成功,王玲玲看到了吕剧传承的新起点,她不断深入到基层文化站和牛庄中、小学开展调研,提出了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吕剧进课堂和假期培训的大胆设想。在局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学校的支持下,2000年王玲玲开始了她的吕剧进课堂培训教学。到今天,共计举办吕剧假期培训班30期,相继担任牛庄镇中心小学、大杜小学、东营区二中、东营区三中、东营区一中吕剧进课堂辅导老师。年培训班次216班次,年培训学生1000人次。
“吕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营区文化的“根”与“魂”。作为“吕剧故乡”,东营区一直将传承发展吕剧艺术作为擦亮文化名片、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将其摆上重要位置,成为东营文化建设中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助推东营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王玲玲介绍道。
吕剧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东营区人将一直传承吕剧真善美的道德理念,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延续传统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让吕剧文化焕发出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