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经历相似,都出现了军旅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有的从军官手中接手核心岗位成为士官指挥长和士官参谋,有的转型成为新型作战力量的通信机务兵,还有的脱下军装转改成为文职器材保管员。
他们年龄相近,最少的都有16年军龄。他们很多人当初并没有想到会成为今天的自己。对他们来说,军旅生涯的成长轨迹,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想象。一名三级军士长感慨到,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种“奇幻漂流”。
事实上,这种超出想象的“奇幻漂流”,是新时代赋予每名士官的历史机遇。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兵役制度问题的决定》,我军开始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标志着我军士官制度的初步创立。
如今,43年过去,士官能担任的岗位越来越多,属于他们的舞台愈来愈大。他们已然成为部队的中坚力量。
站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对于每名士官来说,是幸运的,也是充满挑战的。本期军营观察聚焦3个单位的士官人才队伍,为您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
从“操作号手”到“士官指挥长”“士官参谋”
“战场在哪里,士官的战位就在哪里”
当兵18年,三级军士长谢中华共发射过4枚导弹。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导弹发射时的场景——
墨绿色的弹头缓缓指向苍穹,发动机的轰鸣声与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随即,火焰喷出,导弹升空。对谢中华来说,那是一种被前所未见的事物直击心灵的震撼。
入伍之初,谢中华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操作号手是他的战位;现在,他需要向各号手下达指令,士官指挥长是他的新战位。
导弹起竖、安装尾翼、转换指令……发射流程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谢中华都需要密切关注。
过去,在被人称作高技术兵种的导弹部队,指挥长是发射架的核心“C位”。因为学历要求高、涉及专业广、指挥难度大,这个岗位一般由军官担任。
一次,谢中华所在营远赴西北执行实弹发射任务。突然,一个指示灯显示异常。时任指挥长紧急下令进行处置,发现是某个设备出现断电。随着发射时间不断临近,官兵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那时,原发射架指挥长刚刚调整到机关工作,新接替的军官只有1年的岗位经历。危急关头,谢中华主动请缨。他迅速从工具箱中取出工具,打开操作面板,在密如蛛网的电路上来回测试。
“问题出在电路板!”谢中华一边回答一边排除故障。不到2分钟,车内传出谢中华兴奋的声音:“故障排除!”
战后复盘,谢中华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当时,谢中华已经当了多年班长,精通2个发射号位,是全旅出名的操作号手。
借着这次复盘机会,营里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能不能由经验丰富的士官担任指挥岗位?
这个建议瞬间在该旅引起震动。由士官代替军官指挥,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
为了实现士官指挥长的预设目标,锻造能战胜战的高素质士官人才方阵,该旅和设备厂家建立联合育才机制,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通过选送入学、进厂培训等方式,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士官业务培训。通过学习,谢中华等一批专业过硬、技能精湛的操作号手短短半年就精通了所有号位的专业理论和实装操作。
经过反复论证考核,由士官担任指挥岗位完全可行。于是,火箭军一场关于士官指挥长试点工作在该旅展开。去年,谢中华再次通过资格考核,成为某新型导弹的第一批士官指挥长。
“事实证明,战场在哪里,士官的战位就在哪里。”谢中华说,岗位有区分,挑战无极限。只要勤学肯练,士官也能堪大用。
与谢中华所在的发射架核心“C位”不同,部队管理科士官参谋、三级军士长韩松的工作常态是在“中军帐”内梳理阵地警戒方案。
韩松曾是一名电子对抗号手,他的战位需要利用电抗手段干扰“敌”方正常通信。
“掌握了电波里蕴藏的胜战密码,就掌握了电抗号手的‘制胜武器’。”韩松说。他多次在各级组织的对抗比武中摘金夺银,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常人看来的枯燥电波,在他的心里却是最美妙的“旋律”。
“按照过去该旅的编制,电子对抗专业并没有高级士官名额。像韩松这样的士官,常常因为编制的‘卡口’导致发展受限。”该旅人力资源科干事刘赫一边介绍一边突然转了“话风”:不过,如今他们赶上了好政策。按照新的编制体制,士官不仅能担任传统的班长、技师岗位,也能进入机关序列,参与决策指挥。
旅里按照相关政策,为韩松填报了转岗参谋的申请。在上级组织的各项考核中,韩松以过硬的专业素质一路闯关,成为该旅首名士官参谋。
“从电子对抗号手到士官参谋,岗位变了,但战场没变,打赢的目标也没变。”韩松说。
经过一夜的火力突击,谢中华带领某发射架圆满完成多波次火力突击任务,韩松也结束了忙碌的工作。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谢中华心中愈发坚信:属于士官的未来,将会越来越明亮……
从“光端班长”到“光端技师”
“迎接挑战,也是迎接更大的舞台”
300余平方米的机房,摆放着5大类数十套机架设备。这,是三级军士长时剑锋坚守了17年的“战场”。
作为某固定通信台站光端技师,时剑锋的任务是守好机房、护好线路、解决故障。
通信站地处大山深处,每当遇到暴雨,通信线路就容易因泥石流、雷击出现中断。
一天夜里,伴随着几声雷鸣,一个机架突然亮起红灯,设备告警声随即响起。通信值班员、下士刘聪立即上报情况,同时使用仪器测量断点位置。
刘聪原本以为是一处断点,没想到处理完一个还有一个。“告警声不停地响。”他说。
“向时班长求助!”慌了神的刘聪赶紧拨通时剑锋的“热线电话”。
不一会儿,时剑锋就冲回了值班室。他根据仪器上的距离,准确报出多处断点的精确位置。
在汇总最终处理情况时,刘聪发现那晚出现的断点多达12处,线路跨度超1公里。时剑锋的准确判断,为抢修分队节省了至少一半时间。
“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断点位置,抢修效率就能翻倍。”时剑锋说。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他把线路常见问题、机房故障处理情况分析全都录入电脑。如今,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信息数据库。
“时剑锋就是通信站的一颗‘定心丸’。”前任站长张寿乐说。曾经,时剑锋是比武竞赛的参赛者;现在,他已经成为出题人和主考官。当兵17年,时剑锋从值机员已成长为集光端技师、光缆高级技工、程控和数据中级技工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通信人才。
让战友们没想到的是,全能型通信人才时剑锋在去年却面临了一次晋升危机。
一年前,该通信站转隶至某基地信息通信旅,成了一支新质作战力量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固定通信台站开始“由保向战”转型,对士官的专业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变化就有挑战,同时也有新机遇。”时剑锋感到转隶后,保通使命没变,但值勤标准变了、备战理念变了。
正当时剑锋准备在新起点上大展拳脚时,一个消息让他一时陷入“卡顿”状态——新单位要求,晋升高级士官须有本专业对应的高等院校培训经历。然而这些,他并没有。
此时,离时剑锋服役期满只剩3个多月,摆在这名老兵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退役回家,二是转回改革前的部队晋升高级士官。
回家,意味着脱下军装,时剑锋舍不得;转回原部队,时剑锋心有不甘。
助理工程师李紫玥曾经问过时剑锋,退役回到位于长三角的家乡不是很好吗?刘聪劝他:为啥非要跟着通信站走,只要能晋升,去哪里不都一样?
时剑锋说,17年的时光里,通信站让他从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战士,成长为精通多种技术技能的业务骨干,帮助他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他想继续为通信站服务,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
虽然通信站现在的固定台站机房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但也意味着这个平台更大了,他想跟着通信站一起迎接新挑战。
就在时剑锋纠结之时,事情出现了转机——为深入了解新接收单位建设情况,该旅首长机关第一时间开展调研工作,时剑锋的情况被反馈到旅党委会。
“特殊的人才就得特事特办!”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时剑锋获得了当年最后一次院校培训机会。
一个月后,补上培训经历的时剑锋拿到了信息通信机务员的职业资格证;又一个月后,时剑锋通过晋升考核,成为该站第一名高级士官。
“不抛弃、不放弃。”时剑锋很喜欢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这句话,“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组织和时代就不会抛弃我们。”
军衔上又多了一道“拐”,时剑锋觉得使命在肩,不可懈怠。“迎接挑战,也是迎接更大的舞台。从‘光端班长’到‘光端技师’,改变的不仅是称谓,更是一种新的能力跨越。”时剑锋说。
从“浪花白”到“孔雀蓝”
“新的时代,士官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广”
南海之滨的月夜,是海军某基地综合仓库文职人员邱瑞最喜欢的景色。
伴着一弯斜月,邱瑞喜欢到大山脚下走一走,听听风声,看看星星。他所在的仓库被大山环绕,这里看不见大海,但天上的星光同样璀璨。
然而,就在两年前,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星光下的邱瑞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那时,邱瑞16年服役期将满,面临军旅生涯的“向后转身”。
“作为军械班的骨干,邱瑞班长熟悉各型装备的性能和储存条件,甚至连每个洞库有多少个开关,他都了如指掌。”上等兵常佳豪是邱瑞带的“大徒弟”,听说邱瑞要走,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仓库组建以来,邱瑞就负责弹药保管工作。这些年,邱瑞所在仓库级别提升、使命任务拓展,新补充的兵员很多是年轻同志。在单位改革转型这一重要关口,面临退伍的他,工作上走不开,心里更放不下。
对于这名军龄16年的军械班长来说,军装已经融入血脉。离开部队,无疑是一种“脱胎换骨”。
与此同时,距离驻地2000公里外的湖北襄阳,邱瑞的妻子也心怀忐忑——他们的孩子即将出生!
距离退役还有不到5个月,邱瑞休护理假回到老家。邱瑞计划,给宝宝取名邱南一,寓意“守护南海一生一世”。
南一的出生给了邱瑞安慰。“回家能和家人团聚,弥补之前的亏欠。”邱瑞这样安慰自己。
那天,接到仓库政治工作处主任王大魁打来的电话时,邱瑞正在哄南一睡觉。电话那头,主任寥寥数语却好似平地惊雷。
“转机来了,速回部队报到!”
2019年,军委机关有关部门印发《现役士兵转改文职人员暂行办法》。有了制度保障,邱瑞又多了一种选择。
惊愕、兴奋、犹豫、愧疚……来不及多想,邱瑞轻轻吻了吻刚满月的孩子,与爱人告别,买好车票连夜赶回部队。
火车上,窗外繁星依旧,他的思绪仿佛回到10多年前。
那年冬天,他跟着“师傅”彭永千里押运弹药。
从祖国南海到中原腹地,他们坐着货运车皮,停停走走20多天。白天温水泡方便面果腹,夜里瑟缩在4床棉被下看星星。“师傅”对他说:我们都是守卫祖国的星星,繁星无数,大多平凡得叫不上名字,但也依然闪光……
在单位的宣讲会上,该仓库政委叶勇的话温暖有力:“我们鼓励优秀士官转改文职,继续服务强军事业。新时代,士官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广!”
吃下了这颗“定心丸”,邱瑞暗下决心,他还想做那一颗散发光芒的“星”。
如今,转改文职已过去一年有余,邱瑞还是战士口中的“邱班长”,他带出了一批懂技术、肯吃苦的“徒弟”,不断充实着仓库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骨干队伍。
早晨6点半,常佳豪总能看见“师傅”邱瑞在院子里跑步,虽然转改了文职,但他保持着以前的作息时间。
“我是‘浪花白’里的那抹‘孔雀蓝’,制服换了,使命却始终如一。”邱瑞说,今年,他们计划继续推进“模块化仓储运输装置”的专项研发工作。
士官之路越走越宽广,离不开基地党委保留士官骨干人才的信心和决心。上士梁磊2019年参加国庆阅兵,错过了当年士兵职业技能鉴定,不承想,基地早已呈报上级机关为他组织补考,来年他顺利晋升四级军士长;去年选取高级士官的宁宝丰、刘迎松,是精通舰船修理的高技能人才,因高级士官满编险些“无奈转身”,基地党委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将他们超编保留……
越来越多的士官如愿以偿,在军旅继续圆梦。抬头凝望夜空,繁星点点,汇成一片耀眼的光海。
版式设计:梁 晨
图①:谢中华(中)带领发射单元组织实装操作。
李宏杰摄
图②:时剑锋在检测线路。
邓家豪摄
图③:邱瑞在进行器材装备维护保养。
张钰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