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新城新区发展趋势研判 且看谁将沦为鬼城?
核心观点:中国为数众多的新城新区将面临激烈竞争,最终能胜出并成为热点城市的只是极少数,雄安新区只能有一个。大浪淘沙下能赢得发展并成长为新型都市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多新城新区会因各种情况而生存艰难,甚至沦为鬼城,这是新城新区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新城新区的宿命。
阅读 | 本文2666字,阅读约需5分钟
昨日,《中国产业新城发展研究报告(2018~2019)》发布会暨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本人有幸受邀,到场聆听并作为嘉宾参与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研讨会》的讨论。
本书主编产业中国研习社创始人张五明对书做简介
《中国产业新城发展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是作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蓝皮书发布的,全书22万字,分十七个章节,对产业新城的概念、理论推演、案例展示,以及国外经验等多个维度展开梳理,此外,报告还对产业新城竞争力做了排行。总体而言,报告从概述的角度介绍了产业新城的前世今生,以及产业新城榜单,相当于起了一个课题,此书可作为研究产业新城的开篇报告来看待,未来持续对产业新城的方方面面进行持续深入研究,这样的操作手法,值得借鉴。
昨天的发布会由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老师做了致辞,值得注意的是,黄群慧是本书的主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杨开忠莅临现场,对报告做了点评。杨开忠教授是中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学术造诣并不是行政职务所能囊括,而昨天杨教授的现场点评,也令津卓菌受益良多。他的点评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对报告进行了系统点评,并为之后的报告撰写、研究提供了中肯意见。
杨开忠教授
对报告,杨教授总结归纳为四个特点:
1、报告案例与概念结合;
2、对产业新城现状和发展趋势梳理;
3、产业新城描述与评价相结合;
4、产业新城发展现场与热点透视结合;
杨开忠指出,专注于产业新城的研究著述,这是第一本,之前的研究著述只是将产业新城作为其中一个领域,产业新城起源于国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欧洲为应对城市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在城市中心区的周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二者结合而形成的城市形态,这就是最初的产业新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欧洲的产业新城发展达到高潮。
两种力量推动产业新城发展
中国的产业新城发展借鉴了国外的经验。1984年,中国开始大批量规划开发区建设,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避开老城区,以产业为先导规划的产业园区。随着产业的发展以及升级,产业园区城市化趋势明显,这种力量促使产业园区逐步在工业生产的同时,规划布局生活,从而具备了城市形态。
此外,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病日益严峻,为应对资源不足以及交通通勤压力,大城市亟需对产业和人口进行疏解, 这是推动产业新城形成的另一种力量,两种力量作用,结果疏通同归,让产业新城成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
杨开忠教授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产业新城是适时出现的一种城市形态。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今天的一些城市布局不尽合理,有些“有城无业”谓之睡城,比如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还有著名的“天下第一镇”——燕郊。
还有更多“有业无城”,比如早起的滨海新区,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天津城区相当部分人口上午浩浩荡荡乘坐通勤班车去50公里外的滨海新区的工厂上班,晚上在乘坐车回城,城市通勤压力极大。而市民的时间更是被极大的浪费在被动的通勤上。
产业新城五大发展趋势
对于产业新城的发展,杨开忠认为有五大趋势:
1、产业新城模式转变,由规模生产的传统产业园模式向知识创新产业集聚转变;
2、由生产导向为主向产、学、研一体化转变;
3、产业新城人群由产业工人为主向创新人才为主转变;
4、产业新城从以物为中心向以生活为中心转变;
5、产业新城治理结构转变,由政府派出机构向法人治理结构转变;
以上产业新城的五个发展趋势,是我根据自己现场记录,不见得准确。
产业新城的核心在“城”
对产业新城的发展趋势,我是非常看好的,也是乐见其成的。当然,产业新城不同于产业园区,报告的观点认为产业新城的核心在于产业,而杨教授在点评时委婉的指出,产业新城的核心在于城,而不是产业,未来的产业是围绕核心人才的竞争,有人就有产业,而吸引人才的,除了高薪、待遇这些,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活品质。这就对产业新城的有关生活方面的基础配套有了更高的要求。
杨教授的这个相对前瞻的观点,直接指出了目前产业新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使是作为产业新城标杆的固安新城,经过了这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其生活配套相较城区,依然有诸多不便,餐饮、娱乐、健身、交际等生活配套在新城中的布局很少,近些年规划建设的新城,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产业新城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的新城新区发展都面临此类问题。发改委小城镇中心在2015年撰写发布的《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对中国新城新区有比较系统梳理,也指出了相关问题。而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产业新城,其他中国的新城新区都是必须要直面并解决的,否则,在中国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就将面临被“淘汰”,从而成为公众所传说的“鬼城”。而这个绝非危言耸听,在昨天的《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研讨会》上,我在和与会的几位专家对谈时,就表述了相关观点。
未来新城新区将由若干精细化“产业微城”构成
我认为,随着中国城镇化已从“农村人口进城”发展到“城市间人口竞争”层面,中国为数众多的新城新区发展会更趋分化,能脱颖而出成为热点城市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新城新区面临的是生存之战,而竞争的核心并不在产业,而在于人才。
能够吸引到所期待的高端人才进驻,是产业新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这决定了产业新城未来的发展将是精细化发展,是围绕人的生活进行的,是“先有人,再有产”。以往的新城新区的发展是先布局产业,随后再逐步补足城市基础功能。未来的新城新区,特别是由众多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成的新城,基础配套,或者周边5公里之内的基础配套完备与否,是一个很重要的致胜因素。我也指出,未来的新城新区,是“以点到面”的发展,新城新区在城市形态的初始状态,是小型化、精细化,相对现在的新城新区而言,未来发展趋势更大可能是“产业微城”形态,是在之前的产业园区基础上配套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微型城市形态,而以往动辄几十平方公里的新城新区,需要先规划、建设、完善一些精细化的“产业微城”,逐步以点到面,发展形成现代化都市。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一撮而就,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建设。而新时代的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与三十年前的人们有大不同,他们不再像当年的人们那样有生存之忧,也不再那么不求回报的奉献。这就注定了当年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大都市的深圳的发展奇迹已很难再复制。
中国为数众多的新城新区将面临激烈竞争,最终能胜出并成为热点城市的只是极少数,雄安新区只能有一个。大浪淘沙下能赢得发展并成长为新型都市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多新城新区会因各种情况而生存艰难,甚至沦为鬼城,这是新城新区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新城新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