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消息,著名编剧黄允于2023年1月6日14点59分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0岁。
黄允,国家一级编剧,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曾任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理事。
1932年11月生,籍贯江苏南通。1953年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1958年进上海电视台,历任编辑、记者、编剧。1979年起专业从事电视剧创作。电视剧代表作有《永不凋谢的红花——张志新烈士之死》《你是共产党员吗?》《家事》《故土》《秋海棠》《她在人流中》《结婚一年间》《上海一家人》《离婚前后》等。
其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全国电影厂银屏奖最佳编剧奖以及上海市文联优秀电视剧创作奖等奖项。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上海优秀电视艺术家称号。2000年获中国百佳老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突出贡献编剧奖。
▲2009年,黄允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突出贡献编剧奖
谈及黄允的作品,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电视剧《上海一家人》。
1991年, 《上海一家人》播出时万人空巷,之后各家电视台多次重播,飞天奖、金鹰奖、上海第二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美国优秀华语节目奖等各类大奖一一揽入,甚至剧本的手稿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成为记录时代的文献。
剧中,从逃难被收养的女儿家成长为女企业家,“中国式阿信”的女性励志故事不仅牵动了观众情肠,上海街头还一度流行过“若男发型”。
▲《上海一家人》剧照
不过万人空巷的收视盛况背后,当时很少人知道,编剧黄允并非上海人。2019年,黄允老师在一次纪念“沪产电视剧”的活动中回忆了当年的创作细节,那些经典的炼成法则,至今读来仍有镜鉴意义。
▲2019年,黄允接受采访回忆《上海一家人》创作细节
“那些天,我走过上海许多条弄堂,听到的都是一样的声音,这才放下心来。”当年黄允这位非上海籍的编剧写完《上海一家人》后仍觉忐忑,直到电视剧播出时大街小巷总会齐刷刷传来“走过去,前面是个天”的歌声,她这才觉得“我过关了”。时隔近30年,依旧记得起下生活、撰稿、等待“验收”这一心跳曲线的她说:“我敬畏我的笔,敬畏我所写的生活,不敢马虎;我热爱我笔下的人物,热爱他们,才会倾其所有浇灌他们的灵魂。”
▲《上海一家人》剧照
“那时候,我在上海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但上海人真正的味道是什么,上海人性格中的开拓性、商业性又是从哪儿来,我自知不算熟悉。”回忆30年前的创作难点,黄允说,“找到上海人性格内在的东西,我花了很大功夫。”这些功夫包括整整一年沉浸在市民气息浓郁的生活里。那段时间,编剧在原来的南市区、闸北区旧里住下,每天和弄堂的妇女一起拣菜、洗衣服,感受她们紧张一块肥皂的“做人家”,也时常被“一家有难,百家来帮”的热心劲给温暖。去体验生活之前,黄允自诩事业型女性,感觉与市井生活里的家庭妇女是两个世界的人,“但一年过后,我和不少家庭妇女成了朋友,她们身上的可爱和闪光点、她们和生活都在不断启发着我”。
▲《上海一家人》剧照
在黄允看来,电视剧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就该拍些老百姓要看的故事”,故事里能录入中国社会的斑斓光谱,也能定格百姓的集体记忆。正因为她的写作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上海一家人》留下了一长串让观众念念不忘的接地气的角色。知恩图报又独具魄力的若男,集中国传统妇女美德于一身的巧珍、安贫乐道的童先生、巧于算计又不乏良善本心的李奶奶以及老实巴交的阿祥、豪爽仗义的赵正、献身革命的赵义哥、正直书生何志伟等,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无不能在生活里找到真实的影子。
黄允曾说:“我希望自己的电视剧作能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把人人都能见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过,或者潜意识中存在过,却又没有在意的东西提炼出来,再通过电视荧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产生联想、感悟,产生激动、共鸣,重新审视自己。这就是我的艺术追求。”
黄允老师一路走好!
部分图文来自上海文联
作者:王彦
责任编辑: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