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徐水区:“博士农场”畅通科技成果下乡路

近日,河北省冬小麦陆续开始播种,保定市徐水区祥麟博士农场良种库房一派忙碌景象。打包出库、快速外运,一车车小麦种子按照订单发往省内农资销售站点及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地头。

“眼下热销的‘农大761’麦种是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团队选育,由祥麟博士农场繁育,种子抗寒、抗旱、抗病性强,已经在保定地区推广2.7万亩,并在河北多地示范种植。”博士农场负责人刘锐雪说,今秋预计推广面积可达10万亩,这得益于中国农大的技术支持与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刘锐雪是徐水区高林村镇麒麟店村人,2017年从城市返乡创业。她牵头流转土地,兴办农业合作社,进行蔬菜、小麦、玉米等新优品种引进示范和大田种植,成为当地农业科技带头人,获评中级农艺师、区管优秀专家。

2022年,刘锐雪又与中国农大博士团队合作,在徐水共建祥麟博士农场,划定1000亩生产基地,重点繁育高产优质小麦籽种和特色果蔬种苗,使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直达示范田。农场实行“订单式”生产,按季节配送,并通过线上线下,向种植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为确保农产品优质高价,博士农场还和国内大型粮食收储单位、面粉生产企业签订长期收购协议,让种植户的优质麦不愁销。其中,推广的“农大761”小麦亩均收益比普通品种高300多元,惠及万余农户。据刘锐雪介绍,接下来,祥麟博士农场还将试验繁育20个粮食、果蔬新品种,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近年来,保定徐水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组织的主体作用,面向京津和省内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协同,以高层次人才为依托,建设“博士农场”,搭建农业成果下乡的快速路、示范园。同时,打造“科研单位+转化基地+合作社(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全产业链,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王胜强 通讯员 刘柯旋)

(责任编辑:冯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