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瑗:融合教育适合所有身心障碍学生吗?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融合教育不仅是一个动作或安置特殊学童的法令,而是一种价值观和教育哲学的实践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融合教育不仅是一个动作或安置特殊学童的法令,而是一种价值观和教育哲学的实践。谈到价值观和教育哲学就是需要很宏观的视野、很庞大的信息量、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声音反馈来综合这道“融合教育”菜肴的评价。然而教育不能像菜肴那样简单和容易满足人们的胃口,它是严肃而影响深远的国家大事,是吧?

听听他们如何定义“融合教育”的?

日本对融合教育的说法:融合对某些学生而言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优待(Inclusion is a right versus a privilege for selected students) 。所以在日本他们几乎所有的身心障碍的义务阶段孩子,都有权利去上学。2017年5月我和台湾早期疗育协会一群同仁去日本三田市参访他们的融合教育,就目睹了一位插着鼻胃管非常重度残疾的孩子,在护理人员的守护之下,他也能到小学就读,享受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嬉闹的声音,与及感受上课的氛围,我们都非常的感动。

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他们主张“当一个特殊孩子无法在融合的环境中获致所需的服务时,才可将其移至「隔离」的环境。”所以,即便那些身心障碍程度很重的孩子,依然在普通学校或一般班级就学。

那英国对融合教育又怎么看待?英国教育界认为:融合希能合并「普通」和「特教」系统,建立融合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换句话说,英国认为「普通」和「特教」两个系统不是壁垒分明的两道墙,而是应该互相整合与共享的资源和互动关系。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可以依照专家的综合评估和家长意愿,以孩子的最适宜安置为原则,让身心障碍学生和一般学生都能互相学习。

那台湾地区又是如何对待融合教育的? 傅秀媚教授在她撰写的《融合教育的实施模式研究》(2001),其结论主张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在教育的主流中进行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一元的系统内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台湾的融合教育普遍认为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是主流、都是在同一个体制下的接受教育。因此2013年台湾的国民教育阶段约有76%的身障生,安置于普通班并接受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服务。2015年达到90%孩子能在融合环境就学。

融合教育特殊需求学生需要个别化教育方案(IEP)协助

然而,身心障碍儿童安置于普通班,对普通班老师而言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与压力(McRae,1996),学生的个别差异越大,教学的难度相对提高,尤其是中度以上的障碍者,普通班老师如何有效的教学,实为一值得探讨的问题(洪钰真,2006)。也就是因为教学现场的挑战度大,所以融合教育目前在大陆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就是普通班级的老师,现实问题若没有改善或解决战略,短期内融合教育仍然只是一个理想或期待的口号。

由此可见,融合教育并不只是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安置在普通班,成功的融合教育,是要让这些孩子在普通班也能够参与和进步然而假如相关措施没有做好,不论是特殊教育学生或是普通班学生将同时蒙受其害。

成功的融合教育需要对于普通班的老师、学生和制度进行介入调整,也需要对于身心障碍的孩子提供相关的资源与支持,才能双赢。而依据林坤灿教授的研究,在身心障碍学生的介入措施包括:1、落实推动新个别化教育计划(IEP)2、增置行为功能介入方案3、调整课程与教学。其中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行为功能介入方案中都会用到调整课成与教学的策略。(引用 廖芳玫)

携手共学与成长,因为你是我们的“同班同学”

几年前央视播出了柴静主持的一个专辑,主要内容是介绍台湾的吴淑美教授他们的融合教育,和一位从郑州跨海到台湾去接受融合教育的男孩,他如何融入吴淑美教授他们的融合班级,在班级里这位小男孩发生的事和男孩因为接受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他改变了,从一位每天甩着防身武器的小刺猬到变成一位小绅士的真实故事,因为这个影片让很多家长感触很深,有些家长心动也想到把孩子带到海外去学习。

吴淑美教授的融合教育在台湾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几年前他们推出了一部名为“同班同学”的纪录片声名大噪,不论是美国或台湾,媒体争相采访和追踪这些当年在吴淑玫教授哪里读融合班级的孩子们,经过了一二十年之后,他们怎么回忆小时候和一些身心障碍同学共处的时光和记忆。

因为这些长大成人之后的孩子们给融合教育很正向的反馈,让大家更加肯定融合教育不仅对身心障碍孩子本身有帮助,对于一般孩子(NT)也是很有意义和正向影响的,所以融合教育成为台湾教育的应然。走过了主流教育、回归主流、零拒绝到融合教育,特殊需求孩子的教育,已经不是只有特教班或特殊学校这种二分模式了,多种形态的安置才是符合特殊需求学生的最适切安排。

当国内正处在融合教育需求呼声高涨的此阶段,我见证了台湾早期干预和融合教育的变化过程,所以我不畏浅陋、挺身出来讲融合教育和家长之间的方方面面的议题﹔没有绝对的最好或最坏,而是要先有更多的讨论和共识,大家探索一条适合国内教育土壤的融合教育。

从早期干预就结下了情谊的少年星儿们

在一次感恩的中秋晚会上,有五位青少年他们临时组了一个合唱团,陪那位主唱者上台一起开心的合音,届临“变声期”的男孩们,稚嫩的青春,大方的在舞台上扭动着身体、开怀唱着西洋歌曲”关达啦美啦”,主唱者还边唱边弹奏着一把吉他﹔那五位少年都是我十几年前服务过的早期疗育儿,他们离开早期干预体系后进到普通小学就读,现在在普通中学继续念书,他们分别在三个不同学区就学,感恩晚会大家碰面了,开心的陪着上台嗨一下,看到他们我感到很开心,早期干预和融合教育帮了这些孩子们更健康和阳光。

看到这五位充满阳光笑容,面目清秀,顽皮的在舞台上耍帅的少年,我忍不住往台下看,那是他们的爸妈满足又紧张的表情,与及现场观众热情的支持掌声,大家此时此刻、台上台下融合一体。我们感恩早期干预让这些光谱里的孩子有机会接受融合教育,感恩他们的家庭陪伴孩子在求学过程的坚持,如果没有家长的坚持,没有教育系统的友善环境,像这些轻度与中度自闭症孩子,很难自在的融入普通班级,用他们本然的样貌在普校吸收新知,和同学建立关系。

除了自闭症孩子能到普校接受义务教育外,脑瘫的孩子一样可以在校园里活泼的学习,只要无障碍环境尽可能做到友善,方便拿拐杖和坐轮椅的学生进出,老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也考虑这些有残疾的学生状况,那么身心障碍学生在普校接受融合教育就不是天方夜谭了。

目前在台湾大学上班的留美海归数学专家孙嘉梁先生和就读交通大学的黄筱智同学,他们就是一直在普校接受融合教育服务的学生。当然还有很多没有出现在媒体上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融合班孩子们。

融合教育没有问题,而是教师的心态和行政系统是否支持?

“融合教育没有问题,而是教师的心态和行政系统是否有支持的盲点”(王天苗教授,2003/傅秀媚教授2001年的研究报告)这是台湾在十七年前实施融合教育的时候,也是遭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王天苗和傅秀媚两位重量级教授做了科研,明确的指出教师的心态和行政系统才是融合教育是否落地两大关键。

那要如何突破这两个关卡? 林秉武的问卷调查指出了一条明路:学校应作适度的沟通与协调,除了老师本身态度价值的调适外,支持系统的支持,资源整合的运用以及普通班学生家长的认同,是身心障碍学生是否能真正融合于实际教学中的重要关键(林秉武,2004)。

借镜他山之石,少走弯路

融合之路对许多家长而言真的是遥远的路,不少家长听到国外和境外的融合已经做到这般地步,感觉国内仍是遥遥无期似的?其实我觉得家长不必太悲观,因为特教界很多人都在大力推动了,几个专门培育特殊教育老师的高校系所,也都在教授融合教育相关的课程,师资在培育了,学校的资源中心也开始运作了,在全国各地家长组织的推波助澜下,相信融合教育的春天脚步很快会来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