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安全圈热闹非凡,但圈子里很少看到观安信息的身影。
尽管,这家公司已经创立五年半,完成多轮融资,拥有1400余名员工,在数据安全领域小有名气。
选择做一家隐身于大众视野之外的企业,源于创始人张照龙对主营赛道数据安全的认知——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赛道。“数据安全和业务高度捆绑,创业者需要躬身入局,学习和熟悉客户的业务流程,扎扎实实了解数据背后的价值流转,才能做好这件事。”
因此,过去5年,张照龙以“伞形战略”为指引,带领团队埋头干重活、累活,从深扎单个企业逐步扩展至三个行业、四个区域、五个产品线的矩阵布局。
他相信,伴随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万物上云,数据价值将会持续提升。而“数据共享,安全为基”,释放数据价值的前提,首先就是做好数据安全的保护。
网络安全是数字时代的“富贵病”
问:为什么近两年网络安全在政策、市场、大众层面的关注度很高?
底层原因是各行各业数字化步伐在加快,衍生出数据安全需求。数据正在产生巨大的价值,因此变得越来越值钱。跟人一样,人们有钱之后会买保险,房子变大之后会请保安,安装摄像头和监控,换更好的门锁——网络安全就是数字化时代的“富贵病”,你的数据越多越值钱,你就越“富贵”,那你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需求就会自然地提高,你对安全建设的投入同样也会加大。
问:是什么让数据越来越“值钱”?
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其核心在于数据的流通,以及加大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数据的价值。同时在企业经营层面,企业要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就需要更加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包括预测能力和企业效率的提升,这些通过数据和大数据AI分析能力来实现,对企业的决策判断起到关键作用。
问:您2016年创办并经营观安信息,当时的初衷是什么?
2016年有一个重要的事件,美国的大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通过大数据分析行动轨迹的技术,竟然能够定位到一个国际的犯罪团伙,这背后需要非常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当时,这个事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所以我们给公司的定位,就是希望在中国也能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帮助网络安全、企业安全,提供人工智能和数字算法的精准分析能力,这是我们当时创办公司的一个初衷。
问:这个初衷如何延展到数据安全乃至网络安全的赛道?
对标大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是我们一个出发点,接着在2016年下半年,我们在做大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企业、公共网络上面有大量的数据在流转,那这些数据是不是有价值的呢?更重要的是,数据流转的过程,数据的拥有方是否有确权,是否有认可对数据的使用。
当时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以后数据的运用会越来越大,数据的共享使用越来越多,数据安全必然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点。所以我们推测,在未来数据安全肯定是国家、企业、个人非常重视的保护方向。于是我们从2016年下半年就开始布局数据安全,我们当时的想法是,运用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识别的效率和风险控制的效率。基于这样的思路和布局,我们成立了观安信息的实验室和研究院。
问:实验室主要研究什么方向?
团队重点研究两个方向,用数据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应用到网络安全的分析中。2016年下半年开始做数据安全,我们第一款产品是数据脱敏,从这个产品开始,逐步扩展到数据安全的各个领域,从技术领域、咨询领域,再到体系建设领域,之后又开始研究数据安全的成熟度模型和数据安全全生命周期,接着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数据安全运营模型——也就是怎么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保护企业、行业、网络空间的数据安全。
公司生存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问:开始布局数据安全赛道之后,公司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2016年,我们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安全几个领域的确布局得比较早,但是当时的市场容量很小,所以,公司怎么先活下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未来,数据安全很重要,但是在那个当下,我们首先要考虑生存问题。
2016年末到2017年初,《网络安全法》发布并开始施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我们也开始布局一些跟法规、合规关联的比较有特色的网络安全产品。
第一个产品是蜜罐,也称为诱捕系统;第二个是Web动态防御,针对外部网站和应用的安全检测和实时防护;第三个,我们做了NTA,通过流量解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判断黑客的攻击行为;第四个,是针对APT攻击分析的产品;第五个,通过全流量解析分析黑客的攻击事件,正好把我们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算法能力都应用在里面。
所以我们在网络安全领域,重点在这五个网络安全产品发力。同时基于这五个产品的数据采集,我们再做了一个态势感知平台。态势感知平台在2018年推出市场以来,使用效果还蛮好的。
问:可否这样理解,从2016年至今,公司始终围绕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两条主线?
是的,两条主线背后的核心能力依然是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来为这两条主线提供底层的数据能力支撑。所以我们和传统网络安全公司相比,在技术层面有比较大的差别,我们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模型,利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做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
伞型战略:一个阶段只做好一件事
问:公司创办以来,有哪些阶段和里程碑?
我们公司基本按照两年一个步伐的节奏来规划和推进。
从2016年到2018年,是公司的生存期,我们当时只是在做试点和一些客户的探索。我们第一个启动的客户是某运营商企业,我们帮助该企业做态势感知,通过内嵌人工智能算法提高识别黑客攻击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我们的战略布局是一种“伞型战略”。
差不多在2019年到2020年,观安信息发展到一个快速通道。从一个运营商客户扩展到运营商这一个行业,从一个平台扩展到三平台、四产品,即态势感知平台、数据管控平台、资产管理平台,以及蜜罐、Web动态防御、APT攻击防护、数据脱敏产品。2018年年底的时候,公司只有三四百人,2020年底的时候,我们将近七百人,用两年的时间基本翻了一倍。
2020年到现在,我们用一年半的时间,布局扩展到目前的“三四五”——三行业、四区域、五个产品线,即运营商行业、电力行业、数字政府三个行业;上海、北京、大湾区、成渝四个区域;还有态势、数管平台、资管平台、SDC、攻防系列五条产品线。
我们公司现在有1400多人,发展状况在没有上市的安全公司中应该排第一,但是我们只是刚脱离生存期,进入发展期,仍然处于创业阶段,创业五年半只是起了一个头。
问:刚才提到“伞型战略”,具体是怎样的?
什么叫“伞型战略”,说白了就是一个阶段永远只做一件事。先做伞柄,把一个能力做强做深,再去做伞骨,伞骨一个一个做好以后,再做伞面。从点到线再到面,逐层展开,而不是一开始就摊开。
以刚才说的三个阶段为例,2016年的时候,公司只有四五十人,我们不可能大规模扩张,公司还要做研发、做产品、做研究,而服务好一个客户,就是我们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事情。我们全力服务好客户,用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态势感知,只做这么一件事情,剩下的研究工作,比如数据安全,只是我带一支小团队在做研究。
2018年开始,我们从一个客户扩展到一个行业,即运营商行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聚焦于一个地区,即上海地区。因为当时公司只有300多人,不可能在全国各地展开。
我觉得创业的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实,用公司最少的资源、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问:观安信息在安全圈似乎比较低调,这一点是否和刚才提到的“伞型战略”有关?
对的。我认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是,你要有足够的收入和利润支撑。如果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不足,却一味地打品牌、打知名度,那是不健康的。高楼大厦起得快,可能转眼间崩塌得也快。
我们一向是比较扎实地发展企业,抓住经营的本质,不能因为最近几年整个行业的安全市场变大了,我们就盲目夸大、宣传品牌,而忽略了经营的本质。我个人认为盲目建立各地的分、子公司、实验室,不是企业经营的正确做法,至少要明确项目有来源、有收入。
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是两个不同的赛道
问:观安信息目前服务的客户中,大型政企居多,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
我们服务的第一个客户是某大运营商企业,接着是运营商,之后是两张网、三桶油,后面还有一些数字政府的项目。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服务主线依然是运营商行业、能源行业、数字政府,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因此会出现你看到的,观安信息服务于大型政企客户居多。
问:服务大型政企客户,是否意味着私有化部署居多?人员投入也会更重?
我觉得这要看公司的定位,我们的服务对象本身就不是C端用户,不是消费互联网,而是B端的企业,是产业互联网。而网络安全又是以合规作为首要驱动力,因此大型政企在这一方面也会更注重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此同时,大型政企顾名思义,说明数据量非常大、数据非常重要且敏感,自然也会以私有化部署为主,或者采用混合云,基本不会是公有云。
现在都在说互联互通,我觉得这其中有个误区:互联互通并不是直接放到互联网上裸奔,而是首先做好数据的脱敏、加密传输,做好确权、数据回溯等等功能,这些保障健全了之后,才能去共享和互通。
的确,私有化的部署肯定会更辛苦,这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更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干好重活、干好累活,真正地服务好客户,把安全建设做好,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
问:服务这些客户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解的问题?
当然有。在网络安全方面,相对来说情况会好一些,因为黑客攻击的模式基本是相通的,基础安全的通用性也比较强。
而在数据安全领域,难度就会大得多。因为数据安全完全是跟业务捆绑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客户的业务流程,如果不了解业务,就没办法帮客户做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更多的是静态保护、状态性保护,但是数据安全是一个过程性保护、流动性保护,要和业务紧密结合,了解它的数据属性,对数据进行有效分级分类,才能真正做好数据安全。
了解一个客户的业务流程,需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学习,需要大量的人员和精力投入,而每个行业都有他们业务流程的共性和特性,这也是我们公司为什么走“伞形战略”的原因。为什么始终围绕三条行业线开展业务,而不是走区域发展,盲目投入各个行业,却又浮于表面不熟悉业务。
我经常说,数据安全不属于网络安全,因为做网络安全的企业不一定能做数据安全,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赛道。
数据安全是数据价值释放的前提
问:您如何理解数据安全和数据价值的关系?
我觉得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相互关系。数据将来会变成资产化的东西,数据的价值会逐步放大。大家可以想想,一个东西如果有了资产的属性,它的核心最需要做什么?自然是要保护它的资产安全。所以说有因有果,数据价值在放大,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也在提升;同时,有了数据安全的保护,数据价值才能进一步体现出来,两者缺一不可。
记得之前上海图书馆邀请我写一句话裱起来,我就写了“数据共享,安全为基”,数据共享、释放价值的前提,一定是数据安全的保护。
问:扎根数据安全多年,您觉得国内数据安全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最突出的问题是观念,不要认为数据安全就是网络安全,它有一半跟传统网络安全相关,另一半其实跟网络安全几乎没什么关系。举个例子,像律师事务所、会计审计公司、隐私计算公司、区块链公司,这些公司去做数据安全,可能比传统网络安全厂商更加得心应手,更有优势。
所以,要么是这些公司尽快弄懂网络安全和技术,要么是网络安全厂商尽快弄懂业务、懂数据价值。谁的短板补得更快,谁就能更早、更深地进入数据安全领域。
问:您觉得观安信息在数据安全领域,有哪些优势竞争力?
我觉得第一,我们比传统网络安全公司更了解客户的业务,更了解数据的价值以及使用数据的要求。当然,这也仅限于我们的主线——运营商行业、能源行业、数字政府。这是我们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第二,我们研究了很多人工智能的算法,去分析数据使用过程中的异常性、不合规性、敏感性,我们可以通过算法提供很强的底层支撑能力。
第三,我们在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方面的技术比较健全。
第四,我们每个技术的可落地性很强,都是经过大客户验证的,都是团队扎根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
问:您如何理解产业互联网?
我们过去强调消费互联网,是针对个人的互联网服务。现在随着各行各业互联互通,就出现了产业互联网。
我们千万不要把产业互联网理解成一张新的消费互联网,它是不一样的。产业互联网首先有行业的属性,分为一张张独立的行业互联网、跨行业互联网、区域互联网、跨区域互联网,它不可能只变成一张网。
另外,产业互联网是全方位发展和推动的,但是在不同的产业,推进的速度和宽度都不一样,不能用统一的方法和思路去看待所有的行业和产业。
问:观安信息在未来几年,有怎样的布局和期许?
前面提到,公司目前的发展基本是两年一个小步伐,所以在2023到2024年,我们的重点工作是进入公开资本市场,完成IPO。其次,基于我们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能力,布局在数据要素市场的交易和共享。第三个工作重点是布局工业互联网的安全。
在业务拓展方面,除了目前的“三四五”,即三个行业、四个区域、五个产品线,还会增加金融行业、车联网及汽车制造行业这两个行业。
— 百川计划 第0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