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止反弹与输入的前提下,不以“零新增”为包袱,也可加快复工复产的节奏。
在防止反弹与输入的前提下,不以“零新增”为包袱,也可加快复工复产的节奏。
▲湖北将解除离鄂通道管控,武汉自4月8日起有序恢复交通。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文 | 姚洋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眼下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表明我国采取的以隔离为主的防疫策略是可靠的。病毒的传播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开始,隔离阻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最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而美国和很多欧洲国家在疫情蔓延的初期,没有对公共场所的活动加以有力限制,错失了遏制疫情暴发的最佳时机,最终也不得不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我国已经向欧洲部分国家派遣医疗援助队伍,体现了我国的国际担当。
目前,我国的境内新增病例基本上清零,一些地方已经几个星期没有新增病例,防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央到地方,在做好防疫的同时,也在积极复工复产。但如何在防止疫情输入与反弹的前提下,加快复工复产的步伐,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挑战。
当前复工情况并不乐观
目前的复工复产状况并不乐观。疫情开始之后,中央决定延长春节假期,把全国的复工日推迟到2月10日。
但在此之后,各地复工速度仍较慢。尽管根据国家发改委在3月21日的介绍,除湖北外全国重点项目复工率89.1%,但复工存在较大的行业和地区差异。
制造业的复工情况最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复工基本上达到100%;但中小企业复工比例较低;服务业的复工情况最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3月初的服务业的复工程度只达到三分之一;以过去两周的复工进展来看,目前估计也不会超过一半。
▲推动复工复产短途出行,25条城际铁路最大折扣5.5折。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复工迟缓,不利于实现“六稳”
从复工状况来看,今年一季度GDP增长,令人担忧。
受国外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出口形势非常严峻。头两个月的出口下降15%,估计未来几个月也不容乐观。
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将主要依赖国内需求的增加,而需求增加的一大来源是服务业。
一方面,服务业增加值已经占我国GDP的55%,而且,服务业占据制造业产品销售的关口,服务业复工率持续低迷将拖累整体经济消费的复苏。
另一方面,服务业是提供就业的主力,疫情期间调查失业率有较大的上升,和服务业的停顿有很大的关系。
与服务业相似的是建筑业。由于建筑业的作业面比较集中,且工人常居住在临时建筑内,疫情传播的风险较大,所以,建筑业的复工也比较缓慢。
但建筑业是国内需求的主力之一,建筑业停顿,钢材、水泥、装修材料等的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这同样会影响经济增长。
消费上不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各类学校的复课率很低。时至今日,只有部分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复课,城市地区的学校多以网课的形式授课。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因为离开父母的缘故,外出消费的量很大。但因为没有复课,这部分消费也被抑制。
复工复产为何如此缓慢?
复工复产缓慢,原因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取决于全国上下对疫情的重视态度。
疫情的暴发,极大提高了全体民众的防疫意识,任何地方只要出现一例新增病例,可能都会引起一定的紧张。
我们看到,即使许多地方已经长时间无一例新增病例,但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仍然没有放松。比如,防疫专家早些时候就指出,在空旷的地方、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没有必要戴口罩,但很多民众的警惕心其实并没有放松下来。
在这种态度的支配下,民众自然会尽量避免外出就餐或购物,政府也会保持很高的防疫警戒。
其次,尽管各级政府已经把防疫与复工并行作为工作策略,但在考评压力之下,很多地方官员或难免不敢“放手复工”。
这背后的原因,部分缘于外部输入风险提高,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口岸城市。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职位风险的考量,一些地方官员也不敢冒险。
在疫情高峰期,防控不得力的官员有的被就地免职,这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一票否决”的做法在官员中造成了一种担心,即一旦出现新的病例,自己也会被上级问责。
这种现象在越不发达的地方越普遍。数据显示,复工率与疫情的严重性没有多大关系,一些疫情较轻的中西部省份,复工率反倒比疫情严重的沿海省份低很多。
其三,我国服务业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非本地人口的就业占据很大的比例。目前,虽然大多数省份实现了“一码通行”,不过政策仍在释放中,跨省人口还没完全流动起来,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疫情大流行让全球人流、物流遭受前所未有的物理阻遏,也给我国宏观经济中的“稳外贸”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不妨提高复工复产优先级
找到了复工复产难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推进复工复产的钥匙。
首先,要多宣传防疫的正面知识,让专家出面谈理性防疫措施,降低民众对疫情的恐慌心态。
这当然不是鼓励民众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更不是鼓吹“人群免疫”,而是让民众认识到,只要做好适当的防护,特别是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戴口罩、保持适当的距离、回家洗手,病毒就不容易传播。领导带头逛商场、下馆子、开会不再戴口罩,也是增强民众信心的有效办法。
其次,各级政府或许也要改变防疫策略,不再以“无一例新增”为目标,而是容忍零星的新增病例。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派驻武汉市工作组专题会议上就提到,“不把‘零新增’作为防控包袱”。这意味着,防控贵在精准,而非单纯追求表面数字,各地对此需有所领会。
在这方面,做一些成本-收益分析是必要的。在疫情高峰期,严格隔离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拿严格隔离来对付零星的病例就是“杀鸡用牛刀”了。
一方面,在疫苗发明之前,要完全杜绝新增病例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另一方面,严格隔离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越来越大。两相权衡,提高复工复产的优先级,容忍零星的新增病例,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
具体而言,除非国外输入风险很高的地区,一些地方的社会防控可以适度放宽隔离措施,同时有序取消小区和工作场所的疫情出入证,鼓励各大公司居家办公和现场办公相结合;也要放宽对消费和娱乐场所的限制令,在此基础上,各地制定与这些措施相适应的新的防疫指南,并对社会公布。
另外尤其需要注意,此前各地严格的隔离14天措施,不仅阻碍了非本地人口返工就业,而且给商业出行按下了暂停键,对于生产和商业活动的打击是致命的,可以说这是阻碍复工复产的最大因素之一。
如今,随着湖北放开离鄂通道(武汉要到4月8日),各省都应该做好绿码通行衔接,保证每个低风险地区出来的人可以凭绿码复工或来本地出差。
总之,复工复产是当下的当务之急,而改变防疫观念和防疫措施是推进复工复产的关键。这也需要各地不以零新增为防控包袱,更好地实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动态平衡。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编辑:王言虎 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