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歆爽 王文泽 蔡君怡
近日,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赤韵播扬”服务团队,奔赴湖北恩施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十余名青年学子走出课堂,来到恩施高旗实验小学及洞下槽村,在基层热土上以语言为桥、以行动为笔,书写青春服务答卷。
此次实践以“童声同语——爱心托管与朗诵艺术的教育共振”为主题,团队围绕普通话推广、教育帮扶、非遗文化探访、科技科普等内容,通过“沉下去教学、走进去调研、留下来成果”的方式,深入感受基层教育的需求与文化的温度,用专业所长为青少年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推普教育启智 点亮语言之光
推广普通话,基础教学是关键。活动伊始,团队依托播音专业优势,构建起“理论讲解+具象训练”的基础教学体系。普通话课上,团队成员系统讲解气息控制、发音部位等核心知识,通过“口部操”分解唇部、舌部运动要领,用“绕口令练习”强化平翘舌、前后鼻音等易混淆音的辨析能力,帮助同学从根源上纠正发音偏差;课文朗诵指导中,团队成员们先进行示范朗读,再逐句分析语气起伏、节奏停顿的技巧,引导学生在朗读《四季之美》《繁星》等篇目时,既做到发音标准,又能传递文字背后的情感。
随着活动推进,团队创新推出“早功训练+情景应用”模式:每日清晨的“声调阶梯练习”“词语接龙”等训练,让规范发音成为肌肉记忆;“谐音猜城”“你画我猜”等互动环节,则创设真实表达场景——同学们需用普通话清晰描述指令、连贯讲述情节,在实践中体会“说清楚、讲明白”的重要性。从最初的羞涩低头到主动举手发言,从方言夹杂到流畅表达,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逐步建立起对普通话的认同感与运用自信。
文化传承铸魂 厚植乡土情怀
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的规范,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团队深刻认识到,让普通话与地方文化相衔接,能为语言推广赋予更深厚的内涵与价值。
其间,团队成员走进恩施洞下槽“灯戏水乡”,走访灯戏非遗传承人朱明银。在古朴的戏楼前,团队老师现场演示灯戏的唱腔与身段,细致讲解“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的表演精髓,系统介绍了灯戏从民间花灯艺术发展而来的百年历程,以及戏服、道具、乐谱中承载的文化记忆。
此次探访让团队成员深度接触到灯戏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传承现状,收集到大量珍贵的非遗资料与鲜活故事。
据介绍,团队计划将这些第一手素材作为后续推普工作的重要储备,通过梳理灯戏文化中的经典片段、传承故事等,探索“普通话+非遗”的传播路径,为后续开展传统文化宣传与语言推广融合的活动积累基础,助力以普通话为纽带,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知晓与传承。
科普拓展视野 激发创新梦想
推广普通话,更要拓展语言承载的内涵。团队结合时代需求,将“两弹一星”科普融入活动,让普通话成为传递科学知识、培育家国情怀的载体。首日开展的“两弹一星”精神分享会上,团队成员徐诗雨讲述了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冲破阻挠回国奉献的故事,播放了戈壁滩上原子弹爆炸的历史影像。
此外,系列科普活动同步推进:“铀的三生三世”环节,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表述,介绍铀在核工业中的角色;“人造太阳”主题分享中,则以“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个像太阳一样能不断发光发热的装置,未来可能为我们提供用不完的清洁能源”来概述其意义;“生活中的核辐射”科普则简要说明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有极少量的辐射,只要正确对待,就不会伤害我们。
通过普通话这一载体,既让学生们对核工业发展、“两弹一星”成果有了基础认知,也让奋斗精神与科学好奇借助语言传递,为后续深化相关教育积累了经验。
实践凝聚力量 助力青春成长
“童声飞扬 筑梦未来”汇演暨表彰大会为这场为期7天的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舞台上,学生们的表现令人动容:合唱《强国少年》中,嘹亮的歌声里满是少年意气;朗诵《少年中国说》时,“少年强则国强”的铿锵语调震撼全场,展现了语言学习的多元成果。
表彰环节,“闪亮之星”“进步之星”“实践之星”等奖项,对同学们这段时间的成长进行表扬与鼓励,拿到奖状的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出“谢谢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简单的话语里满是成长的喜悦。
团队指导老师李思思表示:“作为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一支志愿服务力量,赤韵播扬团队始终以专业和爱心践行志愿精神,大朋友与小朋友用共同语言搭建桥梁,教普通话时播撒童心,让孩子们借语言见天地。这次专业实践有爱有温度。”
据介绍,未来,团队会继续带着在恩施积累的经验与热忱走向全国各地,让规范的语言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让奋斗的故事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让青春力量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光彩。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