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实习生 马英杰
随着智能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一直在急剧变革。如何应对这种变革?不少媒体选择了融合战略,平台型媒体、“中央厨房”正是媒体融合的探索。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认为,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但是融合还需要深入,数智化融合正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自2013年“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被提出以来,媒体融合在中国主流媒体推进已有十年。这十年间,传统媒体的独立形态、碎片式架构逐渐被消解、融汇成“媒介多元体”矩阵。
陈昌凤认为,在媒体融合的前半程,建设的主流是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陆续更迭了传统的纸媒阅读和发行方式,在视听表现和资料存储上都呈现出数字化的特征,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媒体档案资料,运营流程也更加统一高效。而媒体融合的下半程正是数智化,人工智能技术奇袭了传统的传播生态,带来结构性而非功能性的变革,人不再是单一的传播主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是重构了新闻生成流程,革新了新闻工作机制,并对新闻理念和机构产生结构性冲击。技术的变革驱动新闻策、采、编、审、发、评全流程、全链条数智化变革。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是媒体融合走向深度融合的必然路径。”她说。数智化融合作为媒体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有着区别于数字化转型时期的全新特征,主要包括融合引擎、生产流程和传播生态的全方位升级。
在陈昌凤看来,进入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生态发生着颠覆性变革。媒体不再是即时消费品,将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它是有长久功能的实物,承载着源源不断的数据流——每日每时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的信息汇入其中,可以存储、调用、链接、分享、互动交流,可以通过标签化结构化建立信息与信息、信息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节点化多层次连接关系。
“数据是未来媒体行业发展运作的‘石油’。”她解释,传统媒体依据新闻价值单方面进行消息播发所产生的影响式微,数据驱动是智能媒体最底层、最根本的动力逻辑和存在逻辑。当然,数智化融合中的数据驱动并不单一表现在资讯分发之上,还表现在新闻信息采集、用户体验反馈、媒体资源建设等多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