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尘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听到佛菩萨或者祖师大德的事迹,感动涕零,心头一热,也跟着发了一个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然后猛干三个月,再就,没有然后了。回头想想还很忧心,“众生这也度不完呀,当初发的愿不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吧”?
“愿大力小”,这还真是许多修行人的通病。
而普贤菩萨,正是治疗“空想病”的专家。
01
发愿,就发大愿王!
普贤菩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大行”的象征。
他的名号“普贤”意为“遍一切处,妙善圆满”,其愿力如虚空般广大,行动如金刚般坚定。
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以“行愿合一”为根本,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从发心到成就的实践之路。
那么,如何像普贤菩萨一样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呢?
答案就藏在“行愿”二字中。首先是发愿,即使力量再微弱,也要发普贤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
以清净身、语、意礼拜十方三世一切佛,破除傲慢,得尊重身。
二者称赞如来
称颂佛的功德与智慧,弃除恶口,得辩才智慧。
三广修供养
以财物和法供养诸佛,法供养最殊胜,破除贪念,获富饶果报。
四者忏悔业障
忏悔恶业以消除惑、业、报三障,得清净依正庄严。
五者随喜功德
随喜他人善行,破除嫉妒,得大眷属与福报。
六者请转法轮
请佛说法弘道,破除轻慢法障,得智慧多闻。
七者请佛住世
劝请佛与善知识长久住世,利益众生,得福慧增长。
八者常随佛学
依佛行愿修行,回向菩提,成就圆满。
九者恒顺众生
顺应众生善性需求,破除我执,助其觉悟。
十普皆回向
将所有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愿共成佛道。
这十愿,为何被称为“大愿王”呢?因为它们不是一般的愿望,而是能带领我们成佛的“超越大愿”啊!有了大愿,就像走路有了方向,我们的行为也能慢慢跟上。
02
修普贤行,可有窍门呢!
发了愿就要行动,这时大家可能犯难了:“我也很想像普贤菩萨那样执行力杠杠滴啊,可就是提不起劲儿呢。”
其实普贤菩萨的“大行”,也是有窍门的。
比如第一愿:礼敬诸佛。
礼敬,不能停留在表面行为上的礼拜,而是要像《法华经》中的常不轻比丘那样,不敢轻视任何一人,因为“汝等皆当作佛”。
这里的关键,在于将外在仪轨内化为心性觉悟,最终证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实相。
“
曾经有居士看见当代禅门大德虚云老和尚,对着茶杯合十,讶异万分,请教为什么要礼敬一个无情之物呢?
老和尚答曰:"此杯历劫因缘成就,具足法界功德,岂非佛事?"
可见真修行者触目皆道场,举足无非法供。
”
如果我们每天提起这样的正念,在日常行止、待人接物时就能修行十大愿王,又何愁抽不出专门的时间去佛前磕头、忏悔、回向呢?
03
行是当下一念,别搞错啦!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每一愿都以“尽未来际”为时间维度,以“虚空界尽”为空间维度,强调:当下即是起点。
宋代大慧宗杲禅师见弟子争论“谁更精进”,突然掀翻禅床,说:
“你等蠢汉!争论时早错过随喜功德!”
弟子这才顿悟:随喜不在外相攀比,而在念念觉照。
小编认识的一位义工,每次做了好事,当别人随喜他时,他总要说一句“随喜你的随喜”,赞叹对方发随喜的心。这“随喜‘随喜的功德’”,真是妙啊。
可见若能在日常生活的点滴,运用十大愿王,那么我们的发愿就不是空洞的理想,不是停留在口头的誓言啦。
这样微行积累,就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啊!
04
“无我”,才是大行的动力!
普贤菩萨还有一个名字,叫“真如金刚”,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如不动。
平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执着功课的数量,诵了几部啊,拜了几下啊,念了几声啊……好像只要做得够多就能成佛,但成佛恰恰不是做加法,而是“无一法可得”,做功课是为了让心清净下来,觉悟佛的智慧。
菩萨的“行愿”之所以圆满,在于他深达“三轮体空”——不执着于能行、所行、行果。真正的执行力,是行动中无我,无我中精进。
普贤的大行也不掺杂私欲,而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如《华严经》所言:“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菩萨在服务他人中破除我执,成就佛果。
修行的执行力,若以自我利益为驱动,终会疲惫;唯以无我利他之心为动力,才能如江河奔涌,源源不绝。无我即动力!
所以,真正的“执行力”,不在速度与结果,而在心念的纯粹与持久,在“无我”与“利他”。
我们若能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为舟楫,以“念念相续”为船桨,必能穿越烦恼之海,抵达智慧的彼岸。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愿每一位行者,在人间道场中,行愿无尽,步步生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