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古人夜观天象,他们敏锐察觉到,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的之间的相互作用:白天是阳,晚上是阴。一个人想要白天精神好,得阳气足,你才能干活有力,到了晚上人得收起来,让自己冷静,阴足了,才能睡个好觉。
古老的中国,人们向自然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易经》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是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皆出自阴阳。不仅如此,古书中还有记载,人乃自然之子,当我们想要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就得从阴阳开始。
中医名词——症与病
中医和西医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不要相互混淆。比如咳嗽,只要是咳嗽,西医先起一个很吓人的名字,支气管炎,然后全部用同样的药。中医不同,中医听到病人说咳嗽,中医并不能因为咳嗽就开始用药了,而是要问清楚,您是白天咳,晚上咳?有痰吗?痰什么颜色?怕冷吗?咳了多长时间?
统而言之,咳嗽是病,但为什么咳就是症。为了理清症,所以每一个问题都很重要,两个病人,即使有一个问题答案不同,其他问题答案相同,那么一个好的中医,开的药方就不同。这就是症和病的区别,这里要大家记住,中医重视的是症,而不是病。
什么是表和里
表里症,统而论之,在皮肤表面或者经络血脉的比较浅的疾病,什么风寒,发热,因风寒引起的咳嗽这些都是表症,而里症就是内在脏腑的疾病,好像下利,吐逆,和各种脏腑的癌症。
什么是寒和热
对于热,其实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夏天被太阳照耀的情况,你会全身出汗,很热,口渴,很烦躁,其实这些都是身体热的证状,对于寒,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冬天零下几度的情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你会觉得冷,无论穿多少衣服,都会觉得冷,还有不想喝水,没有汗出(因为冷而毛孔紧闭不想出门,甚至连动都不想动,能躺着就躺着比较好。这些都是身体寒的症状。)
什么是虚与实
其实从字面解释,就很清楚,虚,就是没有东西,实就是有东西。怎么应用到人体上面呢?我们会经常说到这个人脾虚,这个人肾虚,这就是虚到了,就是本来脾脏或者肾脏里面应该储藏着精气但这个人却没有或者精气少了,由此而导致出虚症:消化不良,身体虚弱,容易疲倦等各种症状。
实呢?就是本来脏腑经络里面没有的东西,现在却出现了,有可能是淤血,也有可能是体内阴寒过重,中医是一门天人合一的学科,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一个地方太冷的时候,水会怎样,就会凝固对吧?放在人体也是一样,如果体内太寒了,体内一些阴寒的能量和物质就会凝固起来,最终结成一块东西堵在脏腑或者筋络血管中。或者,如果阴寒进入了脏腑,而人体阳气不足,就排不出去日积月累就会在脏腑里面沉积,最后可能形成肿瘤囊肿。
阴寒邪气这个冤家进入内脏或者血管的时候,身体会感觉不舒服,但透视仪器却看不出问题,因为它们是能量,如果它们严重到凝结起来,形成物质的时候,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时,即使检查出来了,病情也已经很重了。有的人年年体检没问题,一查出来就是肝癌晚期,就是这种情况。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也是解释“阴阳”、运用“阴阳”最多的古书。研究者统计发现,《黄帝内经》将导致“气”在天地间升降运动的众多因素归结于一个“有名无形”的抽象概念即“阴阳”,例如,导致“气”在天地间升降的各个因素都被赋予了“阴阳”属性,如水热、冷热、天地、日月、形气、高下等。
掌握阴阳学就等于学会了中医的一半。因为阴阳是科学和客观的存在,而万事万物皆有阴阳。
“规律是会变易的,定律则是不变的。例如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要平衡。人体也是要阴阳平衡才行。按中医理论来说,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生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偏阳偏阴,偏盛偏衰的情况,要借药物的偏性来调理人体的这些偏颇。”
➤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