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下午三四点钟,对于生活在中国版图最西端的居民来说,热闹的午间生活才刚刚开始。
去“买买提沙吾提师傅的儿子的抓饭店”点一碗抓饭,在“幻觉理发店”理个发,到“贵客们舒适鞋店”挑双鞋,路过“花容月貌妇女裁缝店”,停下脚步看看店员们精致的手艺……第一次在喀什街头闲逛,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些长长的店名。有游客笑称,如果把喀什街头见闻写成一篇日记,读起来应该会有一股生硬的机翻腔,自带滑稽效果。
△走进幻觉理发店理个发 / 作者供图
因为这些直译而来的奇异店名,喀什还上过热搜,但这座名城值得上热搜的风物,又岂止这些小小的招牌?比起中国最北的小城漠河和最南的城市三沙,喀什除了地理景观上的特色,还多了一层浓厚的西域文化风情。
三大宗教和四大文明的交汇点,数千年的文明史,漫长丝路上的明珠,喀什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喀什人的歌声舞影,喀什街头的美食飘香,细看下去都是千年历史的深情回眸。
异域喀什,在丝绸之路重镇追风筝
“你是不是出国了?”
不设定位地在朋友圈发喀什老城的照片,总能看到这样的回复。满街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的面孔,戴着红色头巾的女人,在小巷奔跑的蓝色瞳孔孩子,玫瑰色的墙和蓝色的围栏,中亚式的砖墙和街巷,总会给人一种身处异域的错觉。
△喀什的建筑充满了异域风情 / 作者供图
这里是喀什,中国的西陲之城,距离周边几个国家的首都——比什凯克、塔什干、杜尚别、喀布尔、伊斯兰堡,都在五百公里以内,而距离本国首都北京有近四千公里。
语言差异和地缘位置,让喀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的简称,意为“玉石般的地方”,作为丝绸之路南北的交会点,中华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这里也是两大宗教的圣地,既能找到史书中唐玄奘取经经过的莫尔佛塔,又有中国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积淀了古老的文明,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影响。
△喀什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 / 作者供图
道路两旁维吾尔族民居、村庄密集,受到波斯的影响,房屋模仿中亚地区的平顶建筑,墙壁用泥土夯筑,种植花卉和葡萄,在许多古老的街道上,如果不看文字,真的很容易产生在《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穿梭的感觉。
经典名著《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在电影拍摄时期,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正遭受战争的重创,导演只能寻找别的取景地,最终选定了喀什。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巷,连原作者胡赛尼都惊讶,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地方,能和喀布尔的人文和建筑风格如此相似。
△《追风筝的人》取景地在喀什古城 / 图虫
浓郁的中亚色彩,整洁干净的街道,热闹的大巴扎,喀什是一个理想版的喀布尔,在那些经典的镜头和台词背后,藏着一座城市数千年的文化历史。
在喀什,逛逛老城和香妃故园,看看艾提尕尔清真寺,再散步到百年老茶馆喝一壶茶,然后在喀什大巴扎,“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购物,夜晚在夜市尝遍南疆美食,探秘这座城市的味道。
△热闹的大巴扎 / 图虫
喀什的美,美得珍贵。
背靠帕米尔高原,北部天山南麓,南部喀喇昆仑,环绕的山脉成了屏障,印度洋暖湿气流无法抵达,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不远处望向喀什,这一片地域大多是干涸的荒漠,但雪山融水孕育了叶尔羌河,流过喀什地区,使作物生长,城镇聚集。
△喀什独特的自然风光 / unsplash
而周围几乎没有降水的荒漠,也在数代人的努力之下蜕变为绿洲。在从喀什去往塔克拉玛干沙漠N39营地的路上,两旁高耸的绿植给了道路长长的荫蔽,在气候如此恶劣的地方,沙漠的边缘长出了茂密的树林,这一片长长的绿意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十年的努力。
沙漠原本意味着干旱、荒寂、了无生机,但南疆的建设者们从固沙的低矮植物开始种植,储水固沙,然后慢慢种植更高的植物,如今,红柳、大云、梭梭、白桑、沙棘,甚至高粱,都在原本荒芜的大地上生长。
△沙漠变绿洲,是几代人的努力 / 《喀什传说》
《追风筝的人》原著中最广为流传的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喀什的美,也是在这片三面环山的荒漠中,在数代人“千千万万遍”的努力下,形成的奇迹般的绿洲。
内陆第一个经济特区
藏着两千多年的繁华
提到经济特区,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深圳,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遥远的帕米尔高原,喀什是中国内陆的第一个经济特区。
它的重要性,摊开地图就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
喀什离吉尔吉斯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国家很近,过去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际市场和中转站,如今作为西北边陲的大门,也与中亚的城市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城市的周边是费尔干纳谷地、图兰平原,瓜果等优质的作物、油气资源非常丰富。
△帕米尔高原下的喀什 / 图虫
而边境线长达888公里,有红其拉甫、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几个重要口岸,有着“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之称的喀什,经济发展的速度却一直很平缓。
2021年,喀什的GDP排在新疆第六位,和乌鲁木齐之间还隔着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和阿克苏地区,所以许多人对于这里的印象,只停留在祖国版图最西端的城市,很少会想到,这个西部边陲小城的名字背后积淀的古老文明。
喀什已经有2100年的历史,作为西域的三十六国之一,曾以“疏勒”为名。这座城市最早由西汉时期的张骞记载,那时汉武帝下旨进驻疏勒,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在那时正式列入中国的版图。
△默默走过千年时光的喀什 / 图虫
这座城市的神秘之门,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向中原地区打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记载——“疏勒国,有大城十二,小城数十;其都城方五里”,还原了喀什古城当年的规模,足可见城市繁华。到了唐朝,军队进入龟兹——今日的新疆库车,在疏勒修筑城墙,受安西都护管辖,喀什成为了安西四镇之一。
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而在东西方交流的交通要道上,身处亚洲腹地的喀什成为了丝路上的大商埠。
△喀什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 《喀什四章》
清朝光绪年间,置喀什噶尔道,辖区有疏勒、莎车两府,民国时期改为喀什行政区。
解放后,喀什专区和莎车专区成立,喀什专区后来更名为现在的喀什地区。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繁华,又在沿海城市发展之后归于平静的喀什,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点亮了特区之梦,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
△今日喀什的繁华夜景
城市的变迁也藏在大街小巷。
在老城东北方向有一个维吾尔族民族聚集区,名为高台民居,在黄土高崖上,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世代聚居的维吾尔族人祖祖辈辈生活于此,因此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停地加盖楼房,所以小巷非常狭窄且弯曲,随处可见“悬空楼”,“楼中楼”,如今成为一道特殊的文化象征。
△高台民居 / 图虫
因为历经岁月冲刷,现在的高台民居已经成了危楼,无人居住也暂时不允许进入,游客只能在喀什老城远眺。比城市其他地方高出了一截的高台民居,如今只供远眺,古朴幽深的老建筑外,一河之隔,就是夜晚灯光璀璨的新城。
打起手鼓,干了这杯大乌苏
居于“异域”,历经千年的喀什,看淡历史的起起伏伏,有着非常和缓的生活节奏。
盛夏日光暴晒,走在伊斯坦吾博依路的游客,或慕名或为消暑走进百年老茶馆,被风吹起的红纱帘下,是弹奏着都塔尔和热瓦普、打着手鼓唱着歌的维吾尔族人。这里作为一个有名的打卡点,一壶茶、一碟冰糖、一盘水果,成为了游客们近距离感受喀什生活节奏的场所。
喀什噶尔古城里,街边的许多摊贩不会说汉语,卖水果的老人比划着称了一斤小白杏,摘下方形的帽子“吐马克”,让游人把钱放在他的帽子里。
△水果摊边的老大爷 / 作者供图
老城的房屋上,雕琢精致的窗户和栏杆下随处可见花草,维吾尔族人爱花,喜欢用鲜花装点家中,女人们头戴的纱巾也常常印着花朵,颜色鲜艳明亮。
在丝路重镇、边陲之门,横亘了数千年历史的地方,喀什人自己倒是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在日照充足、到处都能响起歌声的地方喝茶聊天,慢悠悠地闲逛,才是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
△百年老茶馆里的演奏者 / 作者供图
喀什的烟火气,最直观的还是遍布大街小巷的食物,且不局限于老城和夜市,如果不亲身去一趟,你很难想象,那些稀奇古怪的店名下面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美食。
新疆人爱食鸽子,在喀什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特色的鸽子汤店,三十元左右就能点上一大碗。乳鸽配上鹰嘴豆,入口软嫩,因为熬制时间久,鸽子汤已经炖得非常入味。
△配上各种蔬菜一起熬制的鸽子汤/《新疆味道》
两百多年的石榴种植历史,让喀什地区的石榴汁声名远扬,许多人专程来到喀什,就为了去大巴扎尝一杯正宗的石榴汁,不加水和任何添加剂,直接用新鲜石榴压出果汁,在夏日,吃烧烤和抓饭的时候配上一杯石榴汁,实在是过瘾。
烤包子也是喀什的特色,有不同的馅可以选择,几十个薄皮小包子贴在瓦斯炉里,慢慢变成焦黄色。喀什古城里有一家烤包子店总是排着长队,烤包子刚出炉就会迅速被抢购一空。
△从上到下:喀什街头的鲜榨石榴汁、慢慢烤至金黄的包子/《新疆味道》
除了这些,还有架子肉、抓饭、烤馕、大盘鸡、羊奶冰淇淋……
在唐城国际餐饮文化一条街上,有露天的大排档可以吃烧烤喝啤酒,当地人笑说,全国各地都在喝大乌苏,但是喀什的大乌苏是最便宜的。
十点多才开始落日的城市,在烤串的香气和酒瓶碰撞的声音中,将至北京时间的午夜,热闹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喀什巴楚的夜市,能找到各种诱人的美食 / 《喀什传说》
从古老的乐器演奏声、啤酒杯的碰撞声走来,萦绕在瓜果的清香和烧烤的烟雾中的喀什,以一个轻松自在的态度,点亮了丝路十字路口的一盏明灯。
古代的外国商人们从遥远的地方而来,穿越荒漠,途径望不到边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干涸的天地之间,突然得见星星点点的城镇,那是从古至今,如璀璨明珠般的喀什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