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年龄越来越低!警告:年轻人的6个习惯正在引爆“心脏炸弹”

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从职场精英到在校学生,年轻生命骤然离世,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带来不少疑惑——为何猝死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1

—The First—

猝死的发生呈年轻化趋势

猝死,意为“突然死亡”,医学上指潜在疾病快速进展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意外死亡。

猝死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类。

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发疾病导致的猝死,占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

非心源性猝死,则是由神经、呼吸或其他系统原发疾病导致的死亡。

猝死的发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发病风险预警难度更大。

《美国医学会杂志》刊发的一项综述指出,全球范围内40岁以下看似健康的成年人中,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病率为每年4~14例/10万人;尸检研究表明,55%~69%的心源性猝死年轻患者存在心脏问题。

与老年人群相比,青年人群猝死更凶险。老年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病,而且经历了血管老化,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

年轻人多没有这个过程,且无先兆不适,发病急骤,一旦发生心肌缺血,程度可能更重,死亡率高。

2

—The Second—

青年猝死者有不少共同点

猝死的青年人除了可能受遗传疾病(如心肌病等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等因素影响外,还有不少共同点。

外卖为伴

对大多年轻人来说,外卖APP才是亲妈,一日三餐全靠“骑手投喂”

但外卖食品通常油大、盐多,长期吃会导致高血脂,让血压、血糖更难控制,血管也会慢慢被“糊住”

另外,不规律饮食还会引发胃肠道血管扩张,增加心脏负荷,大大增加猝死风险。

熬夜冠军

当代年轻人人均熬夜冠军,白天靠咖啡续命,晚上靠手机提神,主打一个“月亮不睡我不睡”的叛逆养生法,让身体严重透支。

同时交感神经也会疯狂飙车,增加心脏负荷,易诱发急性心律失常、心衰而致猝死。

如果本身就存在血管病变,会在高压下引发冠脉痉挛、斑块破裂脱落,发生急性心梗。

情绪起伏

当代社畜的情绪主打一个“易燃易爆炸”——前一秒还在微笑打工,下一秒就想掀桌骂娘。

但这样激烈的情绪波动,会让心脏猝死风险暴涨4.7倍,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最终因急性心梗而猝死。

烟酒双修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会直接作用于冠状动脉,损害血管内皮和心肌,从而引起冠脉痉挛和心肌损伤。酒品中的乙醇等物质会加重心脏负担,使猝死风险提高6.7倍。

运动不当

白天久坐当“办公室盆栽”,下班后突然变身刘畊宏女孩/男孩,这种“诈尸式健身”十分伤心脏。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研究发现,运动相关猝死事件中,40%为39~59岁人群。

这个年龄段人群由于工作繁忙,运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下班后,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容易增加猝死风险。

疏于管理

年轻人普遍存在“健康感知偏差”,不按时体检,有点不舒服扛一扛就过去了,即使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也不重视。

但实际上81.3%的猝死者在事发前一周收到过身体警告,但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抗抗,就能逆天改命。

而且仗着自己年轻,30岁以下人群定期体检率不足20%

结果由于前期疏于管理,没有发现疾病隐患,一旦急症发作,将很难挽回。

3

—The Third—

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御”

压力调控:通过冥想、呼吸训练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每日预留30分钟“放空时间”。

科学作息:晚11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蓝光干扰。

饮食优化:控制每日盐摄入量≤5克,增加深海鱼类(富含Omega-3)和深色蔬菜摄入。

精准体检:30岁以下每两年做一次心脏彩超和动态心电图,有家族史者增加冠脉CT检查。

运动安全:采用“1+3+5”模式(1分钟热身+3分钟运动+5分钟放松),避免单次运动超过最大心率的80%。

对于猝死而言预防远比及时救治要重要的多,做到健康饮食、合理作息、定期检查,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更要及时就医。

请谨记,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

简介

医学博士;长期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负责上海市卫生局课题两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项科研课题近10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