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芒,不费劲真的能活得漂亮?

这是一场博弈,也是一场战争,你不能一直顺着受访者说,更不能让对方觉得被冒犯。

——遇言姐

前阵子,苏芒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了一则说不好是散文还是诗歌的,用回车键写的文字。

遇言姐的朋友圈中有人转了这篇小文,不是欣赏,而是骇笑。

这篇奇怪文字的标题是《女权是多么脆弱》。

遇言姐说,女权核心是争取性别平等,和脆弱好像不搭边吧,也是让人有点儿疑惑。

再读这篇文字的内容,遇言姐就更是懵圈了。

感觉就是——

说啥呢?说啥呢?说啥呢?

里头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完全读不懂,这真的不是郑爽写的吗?

光是前两句话,我就读了3遍,然而还是没琢磨出来。

“女权是多么脆弱啊,为什么不爱上自己是个女人呢?”

这阅读理解真是想到我头秃。

后边的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

虽然读不懂,但可以肯定,苏芒对女性主义有很大的误解。

所以,这首散文/诗歌的逻辑关系到底是什么?我怎么感觉像是AI自动抓词写的呢?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苏芒曾经是杂志编辑,应有基本的文字能力,为什么会写成这样呢?

有促狭的网友上传表情包:“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也实在是有点好笑。

在这篇推送的留言区,苏芒置顶的评论是——

“好美的诗,充满着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思想。”

▲一个赞都没有的留言

苏芒的公众号从2017年到如今一共发了7篇文章。

第一篇有将近5万的阅读量,第二篇降到1万多,最后一篇的阅读量不到2000。

感觉是,女魔头刚开公众号时大家慕名而来,发现没有什么内容后就不再关注了。

遇言姐翻了下苏芒的微博,发现她的文风还挺稳定的。

郭采洁的电影《喜宝》上映时,她帮着宣传——

“喜宝的生活,不过是嫁给了生活。”

看到这儿,遇言姐又是想到头秃,“喜宝的生活,嫁给了生活”,直逼娜扎那句“错了与错了,真相与真相,都需要去寻找”,原来娱乐圈有这么多哲学家呢。

这也太烧脑了。

苏芒从《时尚芭莎》离职3年了。

自己创业后,苏芒主要做的有两件事——

做女性成长相关的课程,采访演艺界的成功女性(怎么听起来跟遇言姐干的事挺像的)。

要说吧,遇言姐自己也卖课程,也拍摄各行各业女性楷模,我真是不应该发表什么负面评论。

但是,苏芒这个课程的广告真的让我憋不住想笑。

她的广告语是这样写的——

“活出漂亮的人生,女人不苦不累的聪明活法。”

这。。。

你说这广告打得是不是有点傻。

不苦不累还能活出漂亮人生,不是能靠上亲爹,就是能靠上干爹,这两种人也不用听什么女性成长课。

而且,就算是被群嘲过坐大腿的苏芒,她的人生也不是不苦不累的啊。

当年苏芒刚工作的时候,七个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办公。

桌椅是借来的,冬天没有暖气。

苏芒打各种杂之余还要自己搬煤球、生炉子、做饭吃。

她骑着自行车去过郊区荒凉的印厂调版,挨个书摊求爷爷告奶奶地请人家铺杂志。

虽然,苏芒在网上不讨大家喜欢,时不时被拎出来群嘲一番,但我相信她本人还是非常有能力的,经历了一番拼搏才成就后来的地位,绝对不是只靠坐大腿就能上位的。

这样的苏芒,要教大家“不苦不累地活出漂亮人生”,也太矛盾了。

苏芒做的另一件事是访谈节目《了不起的姐姐》。

凭着久浸时尚界的人脉,苏芒很容易对接到大咖。

然而,遇言姐说,这档明星云集的访谈节目真的好无趣啊。

不疼不痒的提问,注水鸡汤的点评,毫无深度的思考,让人用倍速都看不下去。

采访刘涛,苏芒说她是可爱又可敬。

采访张靓颖,苏芒说性格决定命运。

采访秦岚,苏芒说找回自己,拥有自己,就叫成功。

这些表达没有错,但是没有记忆点,急着往价值上靠,但缺乏内容支撑。

6集访谈中,令我有印象的金句还是徐帆主动贡献的——

夫妻是合法的仇人。

除此之外,乏善足陈。

上一次看到这种自娱自乐的,“我和我的朋友们”的访谈节目,还是在田朴珺那里。

苏芒说自己想通过节目告诉女性:“别害怕,怎么活都厉害,怎么活都精彩。”

讲真,说这些车轱辘话还不如干脆讲讲自己生猛的职场往事,起码真实鲜活。

易立竞曾发过一条微博:“共情不是同意、附和,甚至不是理解,它是懂得,懂得是进入对方的内心,甚至是和对方灵魂共舞的结果。”

参照这个标准,苏芒的节目拿不到及格分。

《了不起的姐姐》放在网上也没啥浪花。

豆瓣连个评分都没有,总共9个豆友留言,排第一的是——

没什么营养的俗套话术。

遇言姐说,采访人是一件极之细致微妙的工作。

这是一场博弈,也是一场战争,你不能一直顺着受访者说,更不能让对方觉得被冒犯。

我曾派人去采访车晓,结果被人家轰回来了。

这不怪车晓。

当事的是个硕士刚毕业不久的姑娘,在资历和气场上无法与受访者衔接,还没说几句话就搞得车晓不耐烦了。

苏芒的优势是江湖名声在,受访对象都要给几分薄面,不像易立竞早年约个采访要等半年。

但是她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能拍到名人,跟拍得好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要说苏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时尚传媒在中国的兴起。

度过早期的艰难后,到了90年代中期,供不应求的时尚杂志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你能想象30年前10块一本的杂志,女孩们咬着牙也要买上一本,在大学里能传遍几间宿舍?

那时候,媒体是稀缺资源。

各个杂志社是一方诸侯,挟版面以获得品牌广告。

生猛敢拼的苏芒女士,也是在那时声名鹊起。

2008年之后,纸媒日益萧条,一夜换了人间。

有些杂志保留电子版,更多的杂志选择销号。

苏芒、晓雪、张宇先后离职。

虽然公布的离职原因各异,但关键词大家都心知肚明,那就是——

纸媒是个夕阳行业,杂志要削减开支。

而进入世界工厂和万物互联时代,时尚在见过世面的国人眼中也不再神秘。

以前的闭塞时期,时尚把自己包装成一门学问,小编们都是高大上的弄潮儿。

如今互联网打通了一切,大家发现这个貌似睥睨天下的行业实则少了太多壁垒。

市场不再需要时尚编辑,甚至不再需要时尚杂志。

而苏芒曾经的辉煌来自平台的加持,当纸媒不再有市场,她攒的经验较难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甚至她想用人气搞点创业也不容易,因为归根结底,你需要有能够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

现在看来,无论是写公众号还是采访,苏芒都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我也挺疑惑苏芒开设的女性职场课,因为她那时候的职场跟现在不一样,参考价值有限。而且杂志社不属于典型的职场环境,行业还消失了。

看得出,苏芒也想努力跟上时代,去做独立女性相关内容。

但是她不够真心、不够深度,也不够共情。

以至于前言后语矛盾,连基本概念都搞错。

遇言姐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嘲笑苏芒女士,而是出于我在苏芒的慌张转型中的一点感慨。

鸡血段子告诉你:铁饭碗,不是在某个地方有饭吃,而是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

但事实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有些机遇失去了就失去了,我们可能要学习适应失落。

以及,大家都在快速进化的如今,即便强势如苏芒,想将成功带到另一条赛道,也是十分困难的。

女魔头苏芒今年50岁了,恐难实现她想要的转型。

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是要好好珍惜工作,做好退休规划。

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行业冥灯会何时亮起,失落感又会笼罩在谁的身上。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