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的61座石人像为何都没有头?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也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陵墓里有120多件巨型石雕,其最引人注目的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

起初有人认为,明末清初时大量西方人前来中国偷盗文物,乾陵的石像也难逃一劫,且石像重量非常重,搬起来并不容易,盗墓者才会只偷石像上半身,但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否定,因为曾有专家在乾陵附近的农田里,发现不少颗石人的头像,这显示石像上半身可能根本没被运到国外。

另外还有一说,明末清初一名外国使节来乾陵,发现自己祖先的石像,竟被立在此帮唐朝皇帝守墓,认为有损国家尊严,想要破坏石像又怕引起民愤,因此晚上毁坏附近的农作物,称是石像成精造成,若想保护粮食,就必须砍掉石像的头部,村民们听信后照做,但这只是民间传说,并没有歷史根据。

经考古学家研究后,发现乾陵里断头的不只是石人,还有石马及石鸵鸟等,而这些石像的颈部都特别的细,且材质并不结实,另外也注意到,石像每个部位的硬度与材质不同,推测可能当年採用的石材里有瑕疵,石像的头部因日后发生的地震而被震坏。

根据《明史》记载,在明嘉靖 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千米,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