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与幽默》主要是刊登漫画和杂文。因为都是小方块,人称“豆腐干子”。虽然短小,却麻辣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不少幽默,令人捧腹,颇受读者好评。
这些年来,报纸的版面,好像川剧的变脸,让人目不暇接。唯《讽刺与幽默》,老面孔,笑容可掬;老章程,不拉关系,不走后门,来稿不搞公示,不搞网搜,不躲猫猫,所以生动活泼,生气蓬勃,老幼大同。最近头版上了几篇稿子,反响甚好,如《不拘一格选诸葛》、《悟空,也曾在人脸识别中“丢脸”》、《烂尾楼后有烂尾官》、《到底在圆谁的梦?》……很有味道,挺尖锐,说实话,编辑有胆有识。
现在发稿子,要反复审酌。作者给编辑寄稿(或发伊妹儿)总要约定俗成附上一句“敬请酌处”,而编辑有时“酌”不了,还得上一级主编“卓处”,弄不好,拔出“手枪”嘣的一声:“不用”,那笔迹,狂草加飞白,难以辨识,令人怵然。现在有了改革:将来稿公示。有位编辑叹道:一篇稿子经过多少人看,我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经营久了,“批评”就甭说了,幽默也幽默不起来,更遑论有些个性和特色的“豆腐干”上架,作为版面编辑,也难在选稿中自主。公示选中的,大都是四平八稳的“球形体”。《讽刺与幽默》的“豆腐干子”,之所以鲜活,受欢迎,原因大概是不走程序(我没有调查,也许走了,但不难想见,主编定是个很懂行的车把式)。“豆腐”做了这么多年,坊间都喜欢,也没有看见那个“城管”找“豆腐西施”谈话,谈也无法谈,西施老实经营,受到fans追捧,麻绳穿豆腐,怎么提?谈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读者,都知道这家“豆腐店”,在北京朝阳区。作者送货也多了,编辑验过,倍儿棒,好手笔,有笑料,上架,上头版!读者拿货的,应有尽有:合订本,单行本,除了没出的,都有,还有电子版,发到您的手机上,您多指教。
大门朝南,笑口常开。正是毛阿敏唱的:
结识新朋友
不忘老朋友
多少新朋友
变成老朋友
我想起德谟克里特喜欢用微笑示人,克雷洛夫也说过,讽刺与嘲笑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能使对方像一只被缚起的兔子。
我想,《讽刺与幽默》这样的快人快语,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文风,不拐弯抹角,不顾左右言它,不左顾右盼,生怕伸脚碰门坎,缩脚碰神龛,四平八稳,看似大摇大摆,实则心里慌乱如麻。
“道访建室”是古老的成语,说的是在大路旁建房子,征求路人的意见。结果呢,懂行的不懂行的纷纷发表意见,要这样建那样建,结果房子建不起来。荀子也曾谈过这个故事:面面俱到,则将一事无成。
硕果累累 姬纯浩/作
仆公/文
编辑/全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