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诛仙Ⅰ》海报。
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诛仙Ⅰ》会成为中秋档的票房冠军,报收2.7亿元;其首日票房1.42亿,也是中秋档唯一单日票房破亿的影片。
《诛仙I》的票房超出了市场预期。有声音指出,《上海堡垒》关掉了“IP+流量”的大门,《诛仙Ⅰ》又要重新将其开启了吗?
流量带不动口碑
在中秋档上映的几部新片里,《诛仙Ⅰ》是最神秘的。片方没有首映礼、看片会或点映,无论是院线经理还是普通观众,对《诛仙Ⅰ》的成片质量一无所知。影响院线经理排片的,就是《诛仙Ⅰ》的预售成绩。
而在预售上,《诛仙Ⅰ》充分体现了流量的价值。众所周知,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肖战凭借《陈情令》一跃成为顶级流量,孟美岐去年经由《创造101》C位出道后也影响力不减。肖战粉丝与孟美岐粉丝,都非常看重《诛仙Ⅰ》,这既是偶像主演的第一部中等制作的大银幕电影,也是进一步打开偶像知名度的重要契机。
所以,电影上映前夕,两家粉丝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包场运动,冲刺预售成绩。效果立竿见影,最后《诛仙1》的预售金额达到了4000万,首日排片拿到了29%,是所有影片中最高的。
▲李沁、肖战与孟美岐在发布会现场。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诛仙Ⅰ》有一个好的票房开端,是否就意味着“IP+流量”依旧是万能公式?
其实不然。《诛仙Ⅰ》的高票房,是种种意外叠加的结果。就像片方当初选肖战作为主角,肖战还是籍籍无名的新人,片方根本就猜不到肖战会爆红。
而更关键的是,一部电影前三天的票房固然重要,但其能否长远,归根结底得看走向——是断崖式下跌,还是能够在优质口碑的加持下,逆市上扬?
《诛仙Ⅰ》更近乎前者。固然首日票房1.42亿元,次日票房8300万元,都高于预期,但第三日票房就跌至4300万元,跌幅近乎50%,而到了今日,根据猫眼预测,或难突破1700万元,跌幅将高达60%。
由此可见,《诛仙Ⅰ》无法证明“IP+流量”模式什么,它恰恰说明的是,虽然IP和流量依旧能够带动粉丝,但只有电影的口碑才能带动普通观众。
影片低质才是原罪
那么,《诛仙Ⅰ》糟糕的口碑,该由谁背锅?
要怪IP吗?事实上,IP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就比如漫威宇宙里的超级英雄大片,从《钢铁侠》、《美国队长》到《惊奇队长》、《黑寡妇》,都是改编自漫画IP;迪士尼从《美人鱼》到《花木兰》,也都是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传说里攫取创意。但它们却能够收获全球观众的喜爱。
要怪流量吗?公正地说,《诛仙Ⅰ》中肖战、孟美岐演技还是合格的,在新晋流量里,肖战的演技是比较突出的,孟美岐生涩一些,但也不出戏。
▲ 电影《诛仙Ⅰ》海报。
何况,当下演艺圈许多老戏骨,也都曾年轻过,也是从“流量”走过来的。像1980年代,唐宝强还被称为“奶油小生”。
《诛仙Ⅰ》的问题在于,它犯下了国内许多“IP+流量”影视剧的通病:只是想借助“IP+流量”博眼球、圈热度、赚快钱,而不是好好开发IP、锤炼流量,精心打磨作品。最后奉献给观众的,只是打着“IP+流量”幌子的低质影片,而不是方方面面都精益求精的商业大片。
“IP+流量”成为一种赚快钱的套路,可以追述到2013年郭敬明执导,杨幂、柯震东、陈学冬、郭碧婷等主演的《小时代》,电影虽然口碑惨淡,但凭借着IP与流量的号召力,还是拿到了近5亿元票房。而整个《小时代》系列最终票房也有20亿元。
之后,不少制作方纷纷采取了这一模式。买个网文IP,请来有市场号召力的流量明星当主演,不需要好的剧本,也不需要在服化道等制作层面有什么讲究,就可以有不错的市场收益。像鹿晗、井柏然2016年主演的电影《盗墓笔记》,豆瓣评分4.7分,最终票房却突破10亿元。
▲ 电影《诛仙Ⅰ》海报。
只是,经过诸多低质影片的洗礼,观众吃一堑长一智,也开始对IP和流量失去信赖。2016年,晚于《盗墓笔记》上映的《爵迹》,郭敬明采取了老配方,请来了范冰冰、吴亦凡、陈伟霆、杨幂、陈学冬等流量主演,最终票房不及预期,出现了严重亏损。
由此可见,IP非原罪,流量也非原罪,有原罪的是“IP+流量”拍出的低质影片。
《诛仙Ⅰ》原本叫《诛仙》,在肖战走红后才改名,启动续集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充分“榨取”流量的价值。但电影散发出来的气质却是“粗糙”。故事逻辑不通,只讲了半截就戛然而止;特效五毛;整部电影都使用了配音,并且配音与口型对不上,叫人出戏……假设不是肖战爆红,以及李沁、唐艺昕等演员具有一定知名度,单凭《诛仙Ⅰ》的制作,它更近乎一部网络大电影,而不是一部能够在大银幕上经受考验的院线电影。
《诛仙Ⅰ》投资有限,肖战的爆红让片方意外地赚到了一笔快钱。但糟糕的口碑已经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如果真有《诛仙II》,且还是这样的质感,那观众恐怕不会第二次上当了。
□从易(媒体人)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孙小雅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