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福羲国际拍卖行:明清瓷器成交记录及征集通道

明代瓷器色有红、黄、绿、蓝、黑、紫等,最具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例如成化斗彩器的釉上彩,彩色品种多且能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其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真鸡冠一致,葡萄紫色则几乎是紫葡萄的再现。所以,彩瓷器一般都十分精巧名贵,如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等。

在成化彩瓷基础上,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器又揭开了彩瓷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斗彩瓷,色彩鲜艳,画染风格以疏雅取胜;嘉万时期的五彩则是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为常见,彩色浓重,其中红、绿、黄三重为主,尤其是红色特别突出,因而使得嘉万时期的五彩器在总体上有翠浓红艳的感觉,极为华丽。明代除青花、斗彩和五彩之外,其单色釉也有突出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宣的红釉、蓝釉、成化的孔雀绿和弘治的黄釉。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明代瓷器装饰手法已从元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彩绘(绘画)为主要手法。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及虫等无不入画。明代早期以写意画为主,画风自由、奔放、洒脱;明后期以写实为主,画面抒情达意,简约轻快,极有漫画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书写为主,官窑款工整端庄,民窑款则多种多样,以吉祥语款为多见。

明代是中国瓷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开设了官窑——“御窑厂”烧制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荣局面。

宋,元时期,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到了明代,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青花瓷在元代已趋成熟,但存世量极少。经过明代的改进和创新,青花瓷才被推广开来并成为中国明代,清代及现代瓷业发展的主流




line:fxgj001


明清瓷器 · 宫廷御玩


明永乐

青花四季花卉纹菱口大盘

直径 D 38cm

估价:RMB 4, 500, 000-5,500,000

永乐青花以其胎、釉之精细,造型之俊秀,气魄之宏大,发色之浓艳,将青花之美尽展无遗,为青花之冠冕,乃"发古未有之名品",《景德镇陶录》中亦赞曰:"永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

此盘口呈盛开的十二瓣菱花形,撇口折沿,浅弧腹,矮圈足,细砂底,局部泛火石红亦非常自然。胎体厚重坚实,施釉肥腴,釉色白中泛青。通体以青花为饰,盘心饰五朵缠枝花卉,有牡丹、山茶、芍药、西番莲等,内外壁绘十二式折枝花卉,计有萱草、栀子、芍药、荷花、水仙、山茶、月季、牡丹、石榴、菊花等,均以小笔触勾勒,浓淡深浅,绘画灵动精妙,一如水墨作画,表现力极强。青花发色明快,浓淡有致,釉面纹饰有自然形成的结晶斑点,即进口青料"苏麻离青"所形成"铁锈斑"之效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为永乐官窑青花最具代表性器物之一。


明清瓷器 · 宫廷御玩


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盘

直径 D 41cm

估价:RMB 2, 600, 000-3, 200, 000

永、宣二朝为青花瓷器发展之巅峰,其青料呈色常如水墨般晕散,造型大气古朴,胎质细腻洁白,釉色莹润亮青,既不同于元青花之豪迈奔放,又有别于明中后期青花之拙朴,亦不同于清代青花之精致妍丽。实可谓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

此盘折沿,通体青花为饰,盘心饰缠枝莲纹,里外壁均饰缠枝花卉纹,口沿以海浪纹一周为饰,所绘花纹匀称分布,藤蔓绵绵,疏朗而饱满,写实传神,充分借鉴了中国国画的笔墨意韵,其青花深入胎骨,发色极富层次,效果如同在生宣纸上作画时留下的笔触、墨痕,青花为骨,笔意入神,极富韵致,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为难得的永乐青花之佳器。


明清瓷器 · 宫廷御玩


洋彩八吉祥纹莱菔瓶

高 H 32cm

估价:RMB 7, 000, 000-9, 000, 000

题款:"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瓶撇口,长颈,溜肩,长弧腹,圈足外撇。整器以洋彩装饰,口部描金,近口沿处绘如意云头纹,颈部为莲花卷草纹,肩部饰变形回纹及如意云头纹,器腹主题纹饰为莲托八吉祥,以卷草纹环绕器身,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足部饰卷草花卉纹。瓶外底施湖绿色釉,底心留白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秀丽流畅、釉色鲜丽匀亮、纹饰细腻生动,特别是洋彩的运用,更彰显了无与伦比的皇家风范。而细观卷草纹边缘白色珐琅料的使用,可明显感受到西方绘画技法融入带来的影响,使之成为一件中西结合的乾隆御窑精品。

莱菔瓶因瓶形似萝卜,又名萝卜瓶,为清康熙时期景德镇新创瓶式,以各类单色釉及青花为多,洋彩者极为罕见。事实上关于珐琅彩、粉彩及洋彩的异同及区分,学者多有论及,观点并非全然统一,台湾学者亦贡献颇大(可参阅廖宝秀主编之《华丽彩瓷——乾隆洋彩》一书,此不赘述)。梳理文献中"洋彩"一词,始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务叙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可知洋彩与珐琅彩同使用珐琅料,且绘画技法上多摹仿西洋。粉彩出现较晚,晚清论著可见,清宫《活计档》及《陈设档》中则未见,而珐琅彩与洋彩屡屡在档案中同时出现,特别是乾隆初年。由此,可以推知,洋彩实为乾隆初年宫廷制瓷的创新杰作,更因其长期存于深宫且数量稀少,专供帝王闲暇时赏玩,举世罕见,成为了极其珍贵的皇家艺术珍品,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巅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明清瓷器 · 宫廷御玩


青花粉彩开光山水诗文八方瓶

高 H 33cm

估价:RMB 7, 000, 000-9, 000, 000

粉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至乾隆时则更倚唐英之力,工艺之精,未有出其右者。

此瓶撇口,弧颈微内收,丰肩,长直腹,外撇方足,四方倭角,亦称八方一统瓶,其取八方之形,承青铜古韵,工艺集青花、粉彩于一身,造型之巧,技艺之精,殊为可贵。

瓶身遍施青花,以"八宝"为饰,腹部四侧方形开光内以粉彩绘四时山溪图:春日山青水微波,桃花点点人相和。右上有诗句云:"春烟村路细穿芳草,柳岸桥低映落晖",楷书工整,下以红彩钤"陶""铸"方印。对侧为夏景:山高林密,曲径通幽,上有诗云:"石径穿空碧,松窗避日凉",行书潇洒。左侧为秋景:霜叶红遍,层林尽染,上有诗云:"山远秋泉白,溪寒晚照红",隶书波磔。右侧为冬景:大雪压枝,寒江独钓,上有诗云:"过户驰苍旖,敲檐落细冰",篆书遒劲,下以红彩钤"翰""墨"方印。

此器纹饰极尽繁缛之能事,青花"八宝"开光内以粉彩绘四时之景,同时以四种书体题四时之诗句,不仅青花与粉彩相映,更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堪为精品。虽未落唐英之本名,也未具"蜗寄"款识,但"陶""铸"一铭被公认直指唐英。其在《陶人心语》自序中言:"生逢盛世,陶铸成金,熏陶渐摩于其中者,盖十年于陶矣。此《陶人心语》义也。"


明清瓷器 · 宫廷御玩


粉彩牡丹花卉纹大盘

直径 D 41cm

估价:RMB 3, 100, 000-4, 000, 000

题款:"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雍正帝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性追求,堪为清一代帝皇之典范。此盘撇口,折沿,浅腹,圈足,精致规整的器型之中透露出雍正本人对于精致生活之营造与闲雅逸致之追求。盘身以粉红、桔红、翠绿、草绿及褐色彩料绘牡丹花蝶纹饰,以工笔写真,丹青妙笔之下形神俱佳,气韵清雅脱俗,细察之,每片花瓣与叶片皆见纹路,质感逼真,实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工致殊常"。外底圈足内白釉莹润,青花双线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为宋椠体小楷,青花色调纯正。综合来看,此盘俊秀逸丽,堪为雍正粉彩瓷之佳器。粉彩始于康熙,而极盛于雍正。雍正粉彩纹饰中又以花卉虫蝶为最多、最为雅致,其代表了清代粉彩瓷绘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清瓷器 · 宫廷御玩


黄地青花一把莲纹大盘

直径 D 40cm

估价:RMB13, 000, 000-16, 000, 000

题款:"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著录:《中国嘉德》2012年5月12日,编号2642

言青花,必以"永宣"为冠,乃"开一代未有之奇",《饮流斋说瓷》中有云:"宣窑之美,为有明一代冠……咸为后来所祖。"将宣德官窑视为"祖本"进行仿制,在宣德之后的整个明清制瓷业中几乎从未间断,其中尤以清雍正时期仿制的青花瓷器成就最突出,此盘便是其中之上品,极为名贵。

观之此盘,器型规整雅致,通体以黄釉为地,纹饰在明永宣青花图案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盘心圆形开光内以青花绘一把莲纹,器壁饰以缠枝四季花卉纹一周,花形饱满,青花沉着稳定,尽显皇朝之富贵。盘底白釉莹润,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该器为雍正时期同类器中规格较大的品种,且黄釉地青花更比白地青花名贵。

而更为珍贵的,乃是此盘纹饰之深意,"莲"与"廉"谐音,"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便被推为圣洁之物,,"一把莲"纹装饰既有极强的装饰性更是警惕群臣,清廉执政,以利于安邦定国之意,于今仍有启迪。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