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61场展览、三个意大利人:常青画廊的中国方法 - 凤凰艺术

常青画廊

二十年前,常青画廊从意大利圣吉米那诺出发,在北京798艺术区开设了它的第一个国际画廊空间。如今,这家坚守理想的国际画廊在北京已走过61场展览与无数次跨文化对话。值此二十周年,让我们回望这段旅程,聆听时间、空间与人的答案。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专访报道。

“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

这是常青画廊北京二十周年特展的标题,更是一个关于理想、信念与持续选择的回答。

二十年前,当常青画廊在北京798艺术区的一栋包豪斯厂房亮起第一盏灯时,这个从意大利托斯卡纳小镇出发的画廊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们正在书写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笔。

2005年的北京,当代艺术尚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798艺术区刚刚从废弃工厂转型为艺术地标。而常青画廊的入驻,如同一粒种子落入沃土,在后来的岁月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连接中西艺术的大树。

▲常青北京空间二十周年特别庆典现场嘉宾合影

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程,“时间”成为最动人的注脚。正如策展人俞可在二十周年特展前言中所说:“那些被艺术唤起的激情,则是为了让我们经历的时间变得有价值。”从陈箴到顾德新,从丹尼尔·布伦到安尼施·卡普尔,常青画廊见证了一代艺术家的跃迁,也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从边缘走向全球的转变。

▲“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展览现场

▲“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展览海报

值此二十周年之际,我们借此机会追溯常青画廊如何以“慷慨与利他”的初心,在商业与理想、本土与国际之间找到平衡。

这不仅仅是一家画廊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时间的回答。当艺术穿越二十年的风雨之后依旧常青,答案早已在风中飘荡。

从圣吉米那诺到北京798

一段中意跨文化旅程

1990年,常青画廊诞生于意大利中部小城圣吉米那诺(San Gimignano)的一座废弃影院,这个托斯卡纳小镇以中世纪塔楼闻名、人口不足八千。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Mario Cristiani)、洛伦佐·飞亚斯其(Lorenzo Fiaschi)和莫瑞希欧·瑞哥罗(Maurizio Rigillo)三位背景迥异的年轻人充满朴素与野心:他们希望在“被遗忘的角落”建立一座当代艺术的灯塔,用艺术照亮过去与未来。

▲常青画廊三位创始人合影

▲圣吉米那诺小镇中心

圣吉米那诺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远离罗马、米兰这样的主流艺术中心,却因保存完好的中世纪风貌成为联合国文化遗产。这种"边缘性"后来成为了常青的基因——无论是巴黎郊区的旧造纸厂、哈瓦那的中国城影院,还是北京798的包豪斯厂房,常青始终偏爱那些有故事的空间。

▲常青圣吉米那诺空间内部,由一个废旧影院改造而来

而真正将常青的命运与中国交织的,是中国艺术家陈箴。这位旅居法国的艺术家与三位创始人在巴黎相识,并成为常青与中国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正是因为他的推荐,以及对他的纪念,常青最终选择将画廊的第二个空间也是目前在亚洲的唯一空间设在北京。“陈箴对我们非常重要,他教会我们很多关于艺术创作、分享艺术的方式,以及从事艺术的目的就是搭建与其他地区和文化沟通的桥梁。因此,我们决定来到中国开设画廊。”创始人之一马里奥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2000年 陈箴和创始人之一洛伦佐·飞亚斯其在常青圣吉米尼亚诺空间准备展览“协同场域”(Field of Synergy)

2005年,常青画廊北京空间在798开幕。彼时的798艺术区仍是工业旧址与艺术家工作室相互混杂的野生状态,在这片尚未商品化的艺术高地,常青用行动肩负起文化开拓者的使命,也开启了一段独特的中意跨文化旅程。“那时能看到铺满石头的街道,所有地方都是空的,楼上的地面也裸露着。”创始人之一洛伦佐回忆道,“这正是50年代建造的工业厂房的结构,我们很自豪能保留它的原貌,没有把它改造成四面白墙的空间,留存了空间的记忆。正是这里有机会保持原样,不被破坏重建,给了我们动力,让我们觉得‘就是这里了’!”

▲2004年 常青北京空间改造现场

▲常青画廊北京空间

▲2005年 常青北京空间举行的展览“陈箴:融超经验”(Transexpériences)现场

常青北京空间的开幕展是艺术家群展,他们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亚洲、欧洲等各地,呈现出五大洲的文化差异。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展览,常青并不是以市场考量来选人,而是希望从对话的角度出发,将多元文化汇聚一处,用展览打破边界。这不是一个“登陆式”的展示,而是一次诚挚、彼此对等的相遇。谈及常青初来798以及举办的第一个展览,北京空间总监彭咏仪说:“常青画廊刚到798时,给这个地方带来了很浓厚的意大利氛围,并一直保持到现在。我最先认识了创始人之一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参加了常青画廊第一个展览的开幕式,因为这个机会,我与三位合伙人有了很深的友谊。”

这场始于情分的文化之旅,在二十年后被命名为“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作为纪念北京空间二十周年的特展,最终选择了十五位来自世界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艺术语言回应常青与中国这段持久而深刻关系。他们中既有国际大展的常客,也有长期与常青并肩的中国艺术家。

▲“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展览现场

陈箴的作品《历史的地基》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他与三位创始人之间的友谊,成为画廊东进的伏笔。正如创始人之一莫瑞希欧所说:“陈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给了我们从事艺术的意义,我们追随着他的哲学与爱。如今我们面临着经济等各种困难,但一想到他,我们就有能量创造新的方式,继续在中国坚持下去。”

▲陈箴《历史的地基》FONDATION DU BERCEAU 1993 烧过的报纸 报纸灰 绳子 玻璃 玻璃上丝网印刷 尺寸可变 摄影:董林

展览展出的还有法国观念艺术家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的《色彩与投影》。他是常青最早引入中国的艺术家之一,早在2006年,常青就为他在798举办个展《献予的色与影》(Couleurs et ombres portées),用彩色滤光片和线条重新定义空间关系。本次特展中,他的作品再次出现。

▲丹尼尔·布伦《颜色与投影,第十四号》COULEURS ET OMBRES PORTÉES N° 14 2006-2025 透明有机玻璃 透明红色、黄色、绿色和不透明白色乙烯基贴膜 白色金属框架 尺寸可变 PHOTO-SOUVENIR 作品纪念照 摄影:董林

正如策展人俞可的回忆:“2006年一个午后,我在798溜达,无意间走进一个叫常青的艺术空间,正在展出法国艺术家丹尼尔·布伦的作品。这个相遇让我意外而惊喜,瞬间唤起了四年前我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看他展览的记忆。那趟欧洲行所体验到的直观而具体的现场,带给我很多思考,几乎重塑了我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体系。因此,当我在798那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常青画廊再次看到他的个展,立刻就对这个陌生的空间产生了敬意,心想这个画廊肯定不错,居然能将蓬皮杜艺术家的个展带到这里。从此,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常青便留在了我的印象之中。”

▲2006年 常青北京空间举办的丹尼尔·布伦个展《献予的色与影》(Couleurs et ombres portées)现场

俞可从一位观众变成了共同创作者,正因他与常青的特殊经历,在本次特展的策划中,他选择用“交响乐结构”而非线性叙事来呈现常青北京空间的二十周年。

三重线索

常青北京20年的艺术路径

常青北京空间总监彭咏仪在接受采访时坦言:“20年我们只做了61场展览,商业上来说是吃亏的,但从展览内容的思想密度、学术深度,艺术家的文化跨度来说,有着非常广的丰富性。”这61场展览,是常青在中国所书写的一段诚实、缓慢而坚定的故事,向我们证明了,艺术从不是短期的热点投机,而是持续生成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回望常青在北京的20年,始终围绕着三条线索来展开。

推荐国际艺术界最受瞩目的艺术家,展现国际性的视野与专业化的标准。常青画廊北京空间自开馆以来就以“引入国际一线艺术家”为起点,对于当时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能亲身走入等国际大师的作品现场,是极具颠覆性的视觉体验。

在此次周年特展中,观众再次看到了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短暂》;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的《镜面的分割与倍增》;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的《蓝紫色上紫罗兰珠光》;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的《感染系列》;劳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的《花中有息》。

▲安东尼·葛姆雷《短暂》 2022 铸铁 157.9 x 65 x 45.5 厘米 摄影:董林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镜面的分割与倍增》DIVISION AND MULTIPLICATION OF THE MIRROR 1975-2023 镀金木框 镜子 两块 每块 170 × 130 厘米 摄影:董林

▲安尼施·卡普尔《蓝紫色上紫罗兰珠光》VIOLET PEARL OVER BURPLE 2013 玻璃纤维 颜料 140 x 140 × 70 厘米 摄影:董林

▲托比亚斯·雷贝格《感染系列》INFECTION SERIES 2019 魔术贴 电线 插座 灯泡 尺寸可变 摄影:董林

▲劳瑞斯·切克尼《花中有息》A PUFF ON THE FLOWER 2022 宣绒布 不锈钢模块焊接组装 尺寸可变 摄影:董林

这些作品的背后,不只是世界级的名声,而是对艺术根本性问题的追问。创始人之一洛伦佐说:“我们把欧洲画廊的标准带到中国,画廊的使命一直是搭建文化桥梁,主要通过在北京展出国际艺术家,也希望为观众带来国际大师的作品。”它们不仅构成了常青北京空间展览史中的先锋样本,也点明了画廊对艺术本质的坚持——不迎合视觉趣味,而是唤醒人的情感共鸣。在采访中,创始人之一莫瑞希欧也说道;“我们尽力举办重要、值得介绍的艺术家展览,有时与销售无关。对我们来说,销售很重要,这样才能继续做热爱的事,但我们的理念是为项目赚钱,而非为了赚钱而做项目。我们进入艺术界的目的不是为了变得富有,而是积累经验,遇见不同的人,我们一起继续支持艺术创作。”

这样一种坚定的定位,从常青北京空间建立以来,一直贯穿至今。谈及最初经营画廊的困境,创始人之一马里奥认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去向何方。因为从哪里来取决于过去,而去向何方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艺术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更清醒、更开放、更自由地做决定。我们承担了最初经营画廊的风险,起初观众并不喜欢我们的展览,北京空间创建的前五年没有卖出一件作品。但我们意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重要一部分,不能孤立于国际语境之外。我们来此是为了交流思想、共同合作,是为世界各地的人构建更好的未来。”

▲常青北京空间主要负责人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

借助国际画廊流动的优势,持续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引荐到中国,让观众感受到欧洲中心之外的文化内容与艺术面貌。常青北京20年,将来自喀麦隆、古巴、保加利亚、南非、埃及、黎巴嫩的艺术家引入到中国。他们的创作往往植根于本土文化,却又超越地域局限。这一特点也与常青的全球布局密切相关。

目前,常青画廊已在全球三大洲拥有八个空间。除了亚洲和欧洲,常青在美洲拥有古巴哈瓦那、巴西圣保罗两处空间,也曾于2021年,在迪拜阿拉伯帆船酒店开设快闪空间。在三十五年的历程中,常青始终以独特的选址理念和前瞻性的艺术视野,将当代艺术带到更广阔的区域。正如策展人俞可指出的:“这些展览让中国观众意识到,当代艺术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多声部的。”这也呼应了本次回顾展交响乐式的结构安排,每件作品既是独立的乐章,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它们在空间中彼此回应,在时间中彼此照亮。

▲常青古巴哈瓦那空间

▲常青巴西圣保罗空间

▲常青迪拜阿拉伯帆船酒店快闪空间

广阔的画廊分布,也涉及到平衡地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问题。谈及这一问题,创始人之一莫瑞希欧说:“开空间时会关注所在地,花时间观察当地艺术家的创作,无论他们来自本地还是国外。我们并不局限于所在地,而是为艺术家创造发现当地的机会。有时我们在当地展出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作品,当地观众会感到很惊喜。这种情况对我们来说也很有趣。”

▲常青巴黎穆琳空间

发掘和支持中国本土艺术家,与他们建立持续和深入的交流、合作。如果说将国际艺术家带入中国是一次“输入”,那么对中国本土艺术家的发现和持续合作,则构成常青展览中的“输出”一面。与许多国际画廊的“代理-交易”模式不同,常青更倾向于与艺术家建立基于理念认同的长期关系,这也使得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持续而深入。

此次特展以超过三分之一的比重展出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凸显出常青在连接本土与国际之间的桥梁作用。包括顾德新的《2006-09-02》;孙原&彭禹的《NO WAY》;庄辉的《公元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三日河南省安阳市道路绿化管理站全体职工合影纪念》;阚萱的《抑或所有》;以及邱志杰的《如果没有月亮李白就再也不写诗了》。

▲顾德新《2006-09-02》 2006 大理石 金属器皿 9张带框相片 水果 相片:73 x 73 厘米 基座: 50 x 50 x 85 厘米 摄影:董林

▲孙原&彭禹《NO WAY》 2015 钢制桌子和椅子 电磁炉 水 190 × 174.5 × 100 厘米 摄影:董林

▲庄辉《公元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三日河南省安阳市道路绿化管理站全体职工合影纪念》HENAN ANYANG STREET LANDSCAPE MANAGEMENT STAFF GROUP PORTRAIT PHOTO SOUVENIR OCTOBER 13, 1997 1997 广告布喷绘 210.2 × 1228 厘米 摄影:董林

▲阚萱《亦或所有(第二部分)》OR EVERYTHING (SECOND PART) 2008-2009 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摄影:董林

▲邱志杰《如果没有月亮李白就再也不写诗了》IF THERE WERE NO MOON,LI BAI WOULD NEVER WRITE POEMS AGAIN 2024 纸本水墨画 荧光颜料 200 x 400 厘米 摄影:董林

面对如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变化,常青也在积极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常青北京空间总监彭咏仪认为:“现在全球艺术市场正加速线上化,中国市场也不例外。艺术也是一种商业,商业的变化很快,因此艺术也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对于藏家来说,线上购买当然是方便的,但线下的观看同样重要。艺术是会给人带来感动的,一件艺术作品首先要喜欢、感动人,再谈收藏。”

常青北京空间20年的背后,是一种“逆潮流”的文化姿态,它不急于回应市场,也不迎合短期口味,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市场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从画廊到公共现场

常青的非营利机构与文化责任

如果说常青在北京798的展览空间是它面向艺术界的窗口,那么非营利机构则是它将当代艺术植入日常生活的一种延伸。这种延伸植根于画廊成立之初的经营哲学:将营利与非营利双轨并行,以销售支持实验、用市场反哺公众。

常青北京空间总监彭咏仪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常青将销售放在艺术博览会上,不放在艺术家展览上,以此来得到藏家的认可,这是区别于全球其他画廊最大的特征。常青会以美术馆的量级和品质来策展,给艺术家展示的空间。然后,我们把艺术家和作品带去世界各地的艺术博览会,这种展示不光是销售,也是一种市场的审美培养。艺博会能让更多的艺术界专业人士看到艺术家的创作。因此,这也是常青从一个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小镇出发,到如今立足于全球重要画廊之列的成功经验。而这也是常青的特色。”

▲常青圣吉米那诺空间

这一理念可追溯至三位创始人的文化出身与政治观念。他们分别来自政治学、计算机科学与美术背景,却不约而同地将画廊视为“推动社会更好”的媒介。马里奥、洛伦佐、莫瑞希欧三人自年少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现在。“为了支持我们热爱的艺术家,我们的生活也因此交织。”创始人之一马里奥说,“我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共同成长,他们给予我们很多,我们也在尽力付出。我们团队也有着共同的愿景,那就是将正能量从一个小镇传递到世界各地,用爱与艺术勾勒出世界的图景。这也是我们将艺术与生活结合的方式。”

常青艺术协会作为非营利机构,与画廊同年创立,旨在“城市-乡村-社区”之间进行在地化的艺术实践。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起到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装饰和城镇建设的填补作用,它们更强调深入人与所处环境的思考,即每个人在环境中和周边事物以及他人的联系与边界。随着北京空间的成熟,这一运营模式被移植到中国,并逐渐演变为更系统、更具体的文化责任。

▲常青艺术协会策划的艺术之艺术(Arte all'Arte)项目部分内容

在北京,常青的非盈利项目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支持艺术家、城市的公共艺术项目,将当代艺术创作深入到城市与自然空间中;二是教育慈善,通过长期资助来弥合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二者的共同点都在于将艺术去精英化,让艺术走出四面白墙的展览空间,与更广泛的人群发生关系。

此次二十周年特展中,多位曾参与常青公共艺术项目的艺术家再次出现,体现了常青对展览之外的看重。例如,安尼施·卡普尔曾于2019年在北京太庙艺术馆举办大型个展,极简的雕塑作品与中国古代皇家仪式空间相碰撞,给观众带来了极具视觉冲击的体验。而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雷贝格则是非盈利项目“悦来第二届公共艺术展·植入计划”的参展艺术家之一。他在重庆的城市社区中,以黑白条纹与图形装置重新激活了公共区域的使用方式,将原本功能导向的街区转化为充满互动与想象的文化空间。

▲2019年 北京太庙正殿展出的安尼施·卡普尔作品

▲托比亚斯·雷贝格《你启程之处,我始于此》

这种“植入式”艺术实践,区别于一般公共艺术项目的标志性装置,更像是一个社会协商的过程。它让当代艺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回应社区中的现实议题——审美、教育、生活、参与感,以及对“谁有权观看艺术”的根本性追问。

常青的非营利项目也延伸到了乡村教育领域。自2017年起,常青画廊和常青艺术慈善协会共同发起“艺术与团结”项目,通过艺术慈善捐助来资助贵州省田字格小学的非盈利慈善项目。该项目旨在平衡乡村和城市教育不平等的状态,重点推广实用性教育,提高乡村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正如北京空间总监彭咏仪所说:“常青作为一个画廊,不止和金钱打交道,我们也有理想。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希望默默无闻继续做公益。而这也是常青这么多年最打动我的地方,这个动力也推着我们不断向前走。”

▲“艺术与团结”项目连续八年资助贵州田字格小学

在艺术与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画廊是否应该承担文化责任”已成为国际艺术界的核心议题之一。在这一点上,常青并不将责任作为加法,而是从一开始就将其作为运营体系的一部分。在798艺术区越来越商业化的现实语境中,常青仍然坚持免费开放的展览机制,坚持不要门票的观展理念,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正是文化责任最实际的体现。“我们想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画廊看展”,在接受采访时三位创始人都不约而同的说道,“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观众看展、了解艺术家。这也是因为我们都不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人,我们选择彼此来共同支持艺术。艺术是自我认知的途径,年轻时没有钱,想接触却没有途径。因此,我们认为保持开放非常重要,保持画廊的开放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常青的语境中,艺术是通往答案的路径。这条路径穿越了展厅、城市街道、乡村小学,最终抵达一个不可替代的公共现场。它未必宏大,却足够真诚。

二十周年寄语

当时间走到2025年,站在二十周年这个回望与前瞻交汇的节点上,常青画廊也再次回应了那个最本质的问题:“我们为何做这些?又能带着怎样的愿望继续向前?”

“我们热爱艺术、热爱挑战、热爱做项目,也热爱成为先锋,是这些要素让我们一起走过了35年”。常青画廊三位创始人马里奥、洛伦佐和莫瑞希欧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北京空间的第一个展览与陈箴有关,那是我们的根基。如今的常青逐渐长成一棵大树,扎根于陈箴的精神,这是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我们也将延续他的精神。艺术家和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共同搭建了一座桥梁,如今,这座桥将我们带到了这里,并给予我们抵御诸多考验的力量。感谢每次风雨后所有来帮助我们的艺术家,也感谢他们在这里传递的理念——艺术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各种可能性,不放弃每个人的生活。”

▲常青北京空间二十周年特别庆典活动现场

二十周年特展的策展人俞可则认为这不是一场总结性的回顾展,更像是一场交响乐式的记忆聚合。“不管对798还是北京,常青画廊都极其有意义。它既是局部的,又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成为讨论和追踪问题的载体。常青画廊的20年也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关,它一方面融入其中,一方面又像是一个参照坐标。我认为常青画廊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了。我们希望中国能出现像三位创始人一样的年轻人,从小镇出发把画廊开到世界各地。如果常青画廊能提供个案研究,帮助我们找到方法或树立情怀,那它的意义就不止于此。”

▲策展人俞可

“常青就是我人生的一部分,甚至像是我的孩子,我发自内心去热爱、呵护它。”作为常青北京空间总监,彭咏仪的二十年几乎与空间的成长完全重合。从一位年轻人的艺术爱好者到成熟的艺术机构运营者,她见证了常青北京空间的落地、生根、发芽的全过程,也见证了798产业生态的变化。对于常青的未来,她希望“常青能够继续保持它最独特的特征:将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将商业放在第二位。虽然现在全球都在面临一个转折期,但我们不应该畏惧,要直面应对。也希望常青能继续开创最先锋的艺术,支持创作、创新,继续把国际艺术家介绍到中国,也能把中国的优秀艺术家带到世界。”

▲常青北京空间二十周年特别庆典活动现场,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左),彭咏仪(中),莫瑞希欧·瑞哥罗(右)

常青画廊北京空间的二十年,是一段始于情分、成于坚持、延续于信念的艺术旅程。它不追求潮流与速度,没有张扬地占据舞台,却在缓慢中积累厚度,在幕后稳稳推动着跨文化的对话与实践。

对于未来,常青的寄语未曾改变。未来从不是一次性的计划,而是连续不断的实践;不是形式主义的下一阶段,而是继续响应“艺术为何而为”的延续。

“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并非结束语,而是一种继续聆听世界的姿态。

当我们在此刻回望,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的成就,更是在确认: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坚持真实、自由与共情的艺术工作,仍然值得继续。

“常青”,亦如其名,仍在生长之中。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采访/王家北 王美雯 撰文/王美雯 编辑/王美雯 dbk 责编/dbk)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