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见:一份美食榜单的赋能边界与言说悖论

上个月,兰斋的主理人赵佳接到了亚洲Best50榜单的邀请,去韩国首尔参加颁奖礼,他们获得了“2024年最值得关注奖”。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赵佳有一个疑虑,在颁奖礼上她会受邀上台发表一个获奖感言,“我应该说英文,还是说中文?”

昨天这个榜单如期在韩国首尔发布,我并没有问赵佳,她用中文还是英文发表的感言,至少在那一天,我们建议她“说中文”,用母语发表感言更为真挚。

我是昨天晚上看到许多人在朋友圈发布这个榜单获奖名单的时候,忽然想到这一幕的,它微小,日常,似乎不值一提,但是仔细一想,在一个丰富语境的折射中,又别有深意。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

我们这一代人,完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拥抱世界”甚至不是可选项,从来都是必选项。我们至少曾经相信“世界是平的”,“地球村”,“我家大门常打开”……从北京到纽约,似乎也是一步之遥。在餐饮行业,我们学习西方的审美逻辑,经营思路,装修设计,品牌建设,甚至学习米其林的逻辑,制作自己的美食榜单,我们也曾经热衷于去欧洲美国日本的星级餐厅打卡,采买当地的餐具,进口当地的食材,高价聘请当地的厨师。

在彼时,如果有一个颁奖礼,说英文(哪怕蹩脚),是一种开放的彰显,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而在此时,一个亚洲的美食榜单在韩国发布,人们觉得说母语,才是更合适的表达。时代的变化,往往微弱而迅猛,仅仅是蝴蝶扇动翅膀的一瞬,或者你开口表达的一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在不遥远的首尔发布的美食榜单,无足轻重。与遥远的美食比起来,耳边的哭声更真实。我们看着手边的工作,月底的贷款账单,下个月的亏空,逐渐垮掉的身体,眼前的苟且与一地鸡毛,不太会关注哪一家餐厅得了第一,哪一家餐厅的排名下降了3位,新上榜的餐厅里有多少家是来自泰国,有多少家是来自日本……

2024亚洲50 BEST 第一名是来自东京的Sézanne

但是作为一个美食文化的关注者,我还是要大概介绍一下这个榜单的由来——“Best50”始于2002年。一开始只是英国餐饮杂志《Restaurant》自己的搞着玩小成本业内评选,后来随着影响力逐渐扩大,“Best50”脱离杂志,成为独立的第三方评选机构。榜单的评委,是由1000多名国际餐饮业KOL组成的,包括食评人、美食记者、主厨、餐厅老板……

与米其林评选逻辑完全不同,他们采取了“排名制”,而非“入围制”。这个榜单诟病更多,给餐厅排一二三,如果不给出精确公正的评分标准,难以服众——凭什么他第一我第二?凭什么他第三我第五?餐厅得分和票选过程不透明、评委可以为自己的餐厅投票、商业嫌疑过重……

尽管许多诟病,这个榜单依然迅速崛起,比起四平八稳,老派法国贵族偏好的米其林榜单,Best50更具创新与个性,至少最近这些年国际备受推崇的北欧潮流与南美潮流,都是这个榜单的大力举荐。费兰·阿德里亚因为El Bulli封神,Rene Redzepi也因为Noma餐厅而名声大噪,哥本哈根的Geranium也是影响了从欧美到亚洲的审美标准。

Noma主厨Rene Redzepi

亚洲版Best50是这个榜单的延伸,在亚洲精选100家餐厅入围,最终在颁奖现场发布前50名的名单。

这个榜单在这些年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之一,中国餐厅的比例在不断加强。

在这个榜单发布之初,的确是一份“说英文的榜单”,以西方视角打量亚洲各地风味逻辑迥异的餐饮品牌。榜单里,有偏见,有误解,当然也有价值。

“偏见”与“误解”在我的描述中并非贬义,是中性词。任何一个榜单都是偏见与误解的总和,偏见与误解,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的必然,我理解这种误解,如同我理解入选这张榜单餐厅的理由。

在2024年,有更多的中国餐厅入选了这张榜单,在前50名中,有14家来自中国,其中港澳台依然占据了大多数,有10家之多,中国内地只有4家入围,并且全部都在上海。

第4名,大班楼(香港)

第5名,永(香港)

第16名,Neighborhood(香港)

第19名,福和慧(上海)

第22名,Logy(台北)

第27名,Mono(香港)

第32名,Caprice(香港)

第33名,JL Studio(台中)

第34名,MUME(台北)

第36名,LING LONG(上海)

第37名,Andō(香港)

第40名,壹零贰小馆(上海)

第49名,谭卉(澳门)

第50名,遇外滩(上海)

这个榜单能不能代表亚洲美食的发展高度?其中入围的中国餐厅能不能代表中国饮食的审美倾向?

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份被行业人议论的榜单,我甚至还要写一篇文章对它进行解读与尝试性阐述。一片石子,投入池塘,泛起涟漪,在水面上跳动的样子,居然还很优雅。

部分上榜餐厅

我更想聊的话题是一份榜单的赋能

Best50榜单尽管有许多遭人诟病的逻辑,但是它形成了一种“价值风暴”,代表着一种更多元,更新锐,更丰满的饮食审美。纵观这些年的Best50榜单,都在创新领域中掀起波澜。对于餐饮从业者而言,这个榜单代表着一种未来的前瞻性与可能性,哪怕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的飘忽,海市蜃楼也是楼。

所以这依然是一份有结果的榜单,它是一种价值赋能。这也是一种圈层认同,至少在一个精致餐饮的圈子里,人们达成的某种共识。

纵观我们身边更多可以看到的美食榜单,在“价值认同”这个板块,往往是缺失的。尤其是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中,“排名制榜单”本身就属于很难生存的逻辑,所以中国美食榜单的逻辑更多的是“入围制”。

不管是米其林,黑珍珠,或者是凤凰网操办的金梧桐,都是入围制。谁为更优解?也是一种言说悖论,关心这个话题的人,不会比关心今天晚上吃点啥的人多。

美食榜单,似乎是螺蛳壳的道场。大概叫我们看一下,今年亚洲Best50里入围的餐厅都有哪些吧。这些餐厅我去过的并不多,想去试试的的确还有几个。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 1-100完整榜单

撰文 | 小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