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嘻嘻
我知道这个日本女人,是看过那部名为《日本之耻》的纪录片之后。
她叫伊藤诗织,比漂亮的脸蛋更夺目的,是那仿佛能拷问灵魂的眼神。
2015年,当时25岁的她,遭到“首相的朋友”山口敬之的性侵。
而后,她以一己之力为开端,向畸形的社会体系和强权“宣战”。
在漫漫维权路上,这一战就长达四年。直到现在,民事诉讼仍在继续。
因着她的遭遇,她的发声,她的抗争,促成了日本一个多世纪没更新修改过的《强奸法案》,做出了些许的调整和改变。 使得日本强奸罪的最低量刑,从3年提升到5年。
看完这部根据她的真实经历拍的纪录片, 才会知道,为什么伊藤诗织这场维权之战打得如此艰难。
她的遭遇,让人心痛。但她的勇敢,又让人油然生出敬意。
伊藤诗织所做的一切, 让很多和她有过同样遭遇的受害者,看到了黑暗里,还有一束希望之光。
看完纪录片,除了性侵本身的伤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网络暴力的二次伤害。
在这起暴力侵害发生后,日本这个发达国家,竟然有半数左右的民众,在网络中和镜头前,对这个身心都遭受过极度伤害的女人,进行了语言暴力攻击。
嘲讽、谩骂、诋毁、人肉……
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攻击者还是女性。
她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拿着自创的漫画,公然对伊藤诗织进行嘲讽。
她们无视畸形的社会环境和仍有欠缺的制度体系, 反而认为被控告的山口敬之,才是“受到巨大伤害的一方”。
她们振振有词的说,作为职业女性,遇到骚扰很正常,女人在这种“正常”的环境中,没有学会如何妥当的拒绝男人,就是她自己的问题。
翻译过来就是——“不检点”的女人被性侵,活该!
这真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就像伊能静对这起事件说的, “女人对女人的刻薄才是悲歌” 。
人,先要被尊重,再去谈性别。
纪录片中的那些刺眼的文字、图片和声音,作为旁观者,看着都觉得触目惊心。
然而,片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
现实中的“网络暴力”,已经深深的侵入到我们每一寸脚掌所踏之地。
去年,同样因着一起性侵事件,甘肃庆阳的一名19岁女孩,爬上高楼想要轻生。
楼下聚集了一群围观者,他们不在乎女孩的情绪和生命,边看热闹边起哄。
不仅如此,还拿出手机。拍照、录像、直播、发朋友圈。
本来就已经情绪不稳定的女孩,最后在这群人的“期待”中,从高处一跃而下……
此时的楼上,曾抓住女孩的一只胳膊,但是最后没能把她拉上来的消防员,在救援失败后,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痛喊。
另一边的楼下,看到女孩跳下,这些起哄的围观人群中,竟然响起了掌声!
人血馒头,在现在这个文明高度进化的时代,还有那么多人吃的津津有味!
最终导致这个年轻女孩生命陨落的,到底是那个对她涉嫌性侵的老师?还是楼下那群不配称为“人”的变异物种?
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事后,参与救援的这名消防员,陷入救援失败的深深自责和难过中,为此,还一度接受心理疏导。
试问:最该接受心理治疗的,难道不是楼底下那帮蝼蚁似的,心理畸形的无知看客吗?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在人人可以轻易发声的网络世界里,一个人想要完全符合大众的对错观和人设观,“正确的活着”,太难。
拿最容易遭到网络暴力的演艺人员来说,很多演员因着一部戏,在荧幕上成功塑造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
因此导致很多吃瓜群众,入戏太深。不单自己深陷剧情和角色里,还要把对戏里人物的负面情绪延伸到戏外。
在网络世界里,他们一个个身披“正义”的铠甲,化身“键盘侠”,对演员本人进行肆意的围攻。
《延禧攻略》饰演坏太监袁春望的王茂蕾,《我的前半生》饰演小三凌玲的吴越,都因角色被骂到微博关掉评论。
《那年花开月正圆》饰演杜老板的俞灏明,被剧中那些恶意弹幕惹怒,微博发文正面回击喷子。
演员因着出色的表演,而在网上不断被骂:恶心、滚出圈、去死吧……
还有更多,不堪入目的污言碎语。
演技不好,被骂。
演技太好,被骂。
在现在这个流量抢占市场的影视剧环境下,我们要求看到更多的好演员和好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个好观众吗?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人类文明带来很多便捷的同时,它也让更多的罪恶隐匿其中。
带着罪恶的网络暴力,犹如吼叫的狮子,等待可乘之机出洞,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食物”。
陈凯歌当年拍了一部《搜索》,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因为查出绝症,在公交车上心灰意冷,没给被大众归为“老弱病残孕”的老人让座。
此举被一个记者拍到,视频传上网络,叶蓝秋近乎被全网人肉搜索,痛上加痛。
大众表面看到的,是一个浓妆艳抹的年轻女子,冷漠的不给身边那个体弱的老人让座。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被标签化的女子,才是更应该被关心的那个弱者。
有人说过, “有些恶是被所谓的善良逼出来的” 。
当那些置身事外的陌生人,躲在屏幕后面,对当事人评头论足,进行自认为公义的“廉价道德审判”的时候。
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知道,或者想要知道:真实的事件,到底是怎样的?
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人往往都有恃无恐的不珍惜,话语权也是如此。轻易从嘴里说出的话,轻易在键盘上打出的字,越来越廉价。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网络环境,信息的获取也变得越来越便捷。一件事的发生,有太多我们还不了解的因素在其中。
就像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说的: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没人有标准答案。
想要在网络上,对某个人进行口诛笔伐的道德审判的时候,不妨停下几秒,先想想自己。
“谁没有过错,就拿石头丢他”。
当我们不能为身处漩涡的当事人做什么的时候,至少也把道德观念摆摆正。
口中积德,手下留情。别做那个不自知的,网络暴力加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