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坐在办公室解决不了问题,到现场才能找到答案

现场是坐宝山,蕴含着第一手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者:稻盛和夫

现场是座宝山,答案永远在现场

出现问题时,首先需要回到现场。脱离现场,在办公桌旁煞费苦心,空谈理论,绝对解决不了问题。

工作现场有神灵。比如,为攻克难关,千方百计反复试验仍不得要领,不断碰壁,山穷水尽。然而,当认为要绝望时,事情才刚刚开始。暂且让头脑冷一冷,再次回到现场,重新观察周围的情况。

中坊公平先生担任过多起有名案件的律师团团长,曾参与解决森永牛奶含砷事件和丰田商事事件。有幸与他相会时,我向他请教处理案件的关键要点。

中坊回答说:“事件的关键全在现场,现场有神灵。”他这句话让我再次认识到,彼此的专业领域虽然不同,工作要点却完全相同,关键是贯彻现场主义,仔细观察现场的状况。

拿制造现场来说,就要对产品、机械、材料、工具,以及各道工序,所有要素重新过滤,事无巨细,用真挚的、谦虚的目光一一审视。

可以说这是物理性的再次审视,或者说是回归事物的原点。但实际上意义更大。具体说就是面对产品和现场,用眼睛去凝视,用耳朵去倾听,用身体去贴近,用心灵去感受。

这样就能听到神灵的声音。现场和产品会发出轻言细语:“用这种办法试试如何”,以此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启示。

创业不久,试做某个产品,放在实验炉中烧制时,产品不是这边翘就是那边曲,好像烤鱿鱼一般,样子十分难看。

多次改进,多次试验,仍不如愿。

我无法忍耐,“拜托了,不翘起来行吗?”看着看着,我突然产生一种冲动,不由自主就想把手从孔中伸进去,从上面将产品压住,校正它的翘曲。作为技术人员,我期盼产品完美无缺,作为经营者,烧出的废品损失让我焦虑不堪。

炉内是摄氏一千几百度的超高温,手当然伸不进去,明知如此,但不让产品变形的强烈愿望在我心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令我忍不住就要把手伸进去。

终于,产品给我回应了。因为“从上面压住”这一刹那的冲动给了我解决问题的灵感。只要在产品上面用耐高温的重物压住,就能烧制出完全平整的合格品。

这件事我总结如下:答案永远在现场。但是要从现场获得答案,首先从心情上说,必须对工作有不亚于任何人的热情,有解决问题的深切期待。

同时,必须亲临现场,用真诚的目光仔细地观察现场,用眼睛去凝视,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贴近。这时我们才可能听到产品发出的声音,找到解决的办法。

现场充满了启示

人们常说,“现场是座宝山“,现场蕴含着第一手信息,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经常去现场,不仅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且可以获得意外的启示。

在我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有一位前辈,他便是我现场主义思想的启蒙老师。他做事非常认真,总是默默地努力完成工作。

在混合制陶原料的粉末时,需要用到一种名为“球磨机”的陶瓷器具。它外形呈瓶状,内置的球形研磨体在旋转时会产生离心力和摩擦力,从而使原料磨碎混合。

起初,我在实验时按照学校老师教的方法,按部就班地操作,并不思考细节。

有一次,我看到那位前辈坐在清洗台旁,埋头洗着球磨机。他不但用刷帚认真刷洗,还用刮刀把附着在球形研磨体缺口和凹洞处的残余粉末逐一刮掉,最后用水彻底冲净,

堂堂大学生、堂堂男子汉,却为了洗区区一个球磨机而如此耗费精力。我当时有点鄙视——“平时沉默寡言、其貌不扬也就罢了,可洗个球磨机都这么婆婆妈妈,真是个笨拙之人”。

然而,每次清洗球磨机时都是“三下五除二搞定”的我,却总是无法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

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如果清洗球磨机时草草了事,就会残留少许上次实验时用到的粉末。这微量的杂质会导致陶瓷成品的性质出现根本性的偏差。

于是我茅塞顿开。他不但用刮刀把球形研磨体的凹洞一个个仔细刮干净,而且还用挂在腰间的毛巾认真擦拭它们。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如果不把清洗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到位,就无法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

虽然那位前辈并没有直接向我传授这个道理,但他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领悟。

所以说,必须要关注现场、重视现场。

现场主义是所有部门通用的真理

现场主义不仅适合于生产部门,而且适用于一切部门。

例如:市场部要策划一场促销活动,只是待在办公室是没有办法策划出优秀的活动的。一定要亲临一线,和现场的销售人员及负责人沟通,通过现场的调研和销售伙伴的支持,才能策划出一场优质的活动。

再比如研发部门,如果研发员只是待在研发室研发着自己认为优秀的产品也毫无意义,一定要亲临一线,了解客户、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研发出真正被客户及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

关于现场是各部门通用的真理,我们来看稻盛先生在书中是如何表达:

在京瓷公司成立十多年后,开始尝试建设海外生产基地,而美国的圣地亚哥是首个试点。当时,京瓷买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一处工厂,并把日本总部的三四名技术人员派到当地,开始工厂运作。然而,一开始问题颇多,建设投产遭遇了许多困难。于是我一次次地亲赴现场视察和指导。当时,圣地亚哥工厂负责人是个美国人,他对我的做法持有异议。

“您亲临现场,和工人们一起进行生产作业,这让我非常困扰。您是日本京瓷总部的高层,而且还是最大的老板,却穿着工作服出现在现场,还帮助基层工人完成工作,这真是违反常理。堂堂企业领导。明明有其他重要的事务在身,却做着和拿三五美元时薪的基层工人同样的工作。您想,他们会如何看待您呢?

他们会认为您的工作能力和他们半斤八两,或者认为您是因为觉得有趣而在‘玩票’。再加上您的英话也不太好,到了现场,会被员工轻视,从而丧失威信,进而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开展。如果您想了解现场情况,只要吩咐一声,我们就会让现场的工作人员来汇报,所以希望您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好。”

对于他的说辞,我愤然反驳:“你在说什么呢?!重视现场一直是我的作风。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要亲赴现场。”

当时,我经常和那名工厂负责人如此争执。

不仅如此,当看到现场的工人动作缓慢时,我会批评指正。有一次,一名工人为此和我吵了起来。他是位退伍军人,曾服役于美国海军,二战时在硫黄岛和日军打过仗,是条硬汉子。

对于在日企工作,他可能在心中一直有所抵触,再加上日本人以领导的身份当面批评呵斥自己,于是他怒火爆发,对我吼道“你这个小日本!”当时,之前提到的那名工厂负责人也在场,他在看到这一幕后,对我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似乎在说:“我早就提醒你了,谁叫你不听劝。”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贯彻现场主义。

后来,担任圣地亚哥分部总经理的美国人并不去现场察看,而是把下属提交的数据输入联网的电脑,用电脑进行生产管理。当我得知此事后,立刻前去质问他。他固执己见地辩解道:“只要在键盘上输入命令,所有数据都能一目了然,所以没必要去现场。”对此,我训斥道:“你自己去现场看看就会明白,这些数据本身就是胡扯!”于是又开始了一次次的争吵。

这么说或许大家不相信。但在30年前,美国近半数的一线工人都不擅长计算,这就导致上报的生产量往往有误,而现场监管员则会把这种无法如实反映现场情况的数据交给领导,使不少领导信以为真。

即便用先进的电脑系统进行管理,倘若输入的数据有误,则毫无意义,可不少管理者却迷信这种数据,自以为拥有了一套出色可靠的系统。不管是生产制造还是生产管理,如果没有“了解现场”的前提,一切都只能沦为空中楼阁。正是在拓展海外业务时遭遇了上述问题,才使我愈加深刻地认识到现场主义这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重视现场,不能空谈理论,知道不等于做到

现在很多企业渐渐进入一种怪圈,就是空谈理论。

例如员工的工艺水平、操作流程不达标,做为管理者想到的就是理论培训,但知道的再多不懂得如何实践也是毫无用处。

想让员工学会,理论知识当然重要,当更重要的是实践的培训。

“体验重于知识”,这一条也是人生重要的原理原则。换句话说,“知”未必等于“会”。千万不要以为只要“知”就“会”了。

新型陶瓷的合成也是如此。这原料与那原料混合,在什么温度下烧结,就能做出什么样的制品。这些知识只要读书就能明白。但按照这种理论去做却不一定得到希望的结果。因为只有在现场反复实验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把握其中的要领。凡事都需要知识加上经验才能“会”,在这之前不过是“知”而已。

进入信息社会,进入偏重知识的时代,认为“只要知道就自然会了”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种看法大错特错。“会”和“知”中间有一条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

公司诞生不久,我去参加一个经营研讨会。讲师中有本田技研工业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大名,我很想听一听这位著名企业家的高见。研讨会借用某温泉旅馆,三天两夜,参会费达数万日元,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无论如何想见见本田先生,听听他的讲话,于是不顾周围的反对去参加了。

当天,参会者进入温泉,换好浴衣,在一个大房间坐下,等候本田先生到来。不一会儿,本田先生露面了,他从滨松工厂直接赶来,穿着油渍斑斑的工作服,一开口,就给了众人一个下马威:

“各位,你们究竟是干什么来的?据说是来学企业经营的。如果有这闲工夫,不如赶快回公司干活去。泡泡温泉,吃吃喝喝,哪能学什么经营。我就是证据,我没向任何人学过经营,我这样的人不也能经营企业吗?所以,你们该做的事只有一件,立刻回公司上班去!”

本田用他那爽朗的声音把大家训斥一通,临了又挖苦道:“花这么高的参加费用,这样的傻瓜哪里去找?”

众人默不作声,因为本田讲得太对了!

看到本田这光景,我更加为他的魅力所倾倒:“好吧!我也快快回公司干活去。”

本田教给我们的是:在榻榻米上练游泳未免太傻。榻榻米上学不会游泳,倒不如即刻跳入水中,用手用脚划一阵子再说。不在现场挥汗,哪能学到什么经营——本田自己就是榜样。

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只能从经验的积累中才能获得。

只有亲身参与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