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秦静 编辑覃柳笛
挂牌“中关村科技主题公园”,是海淀公园的新起点,而非终点。
2025年3月28日,北京海淀公园,真假机器人在欢迎前来体验的市民
位于北京海淀区万泉河立交桥西北角的海淀公园,其根基深扎在昔日皇家御苑的荣光与伤痕之中——这里正是“三山五园”之一畅春园的遗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在此建成寓意“四时皆春”的畅春园,并常驻理政;然而,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将其付之一炬。
跨越3个多世纪的风云,2003年,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市民公园在此重生;2018年,它更率先拥抱人工智能,成为全球首个AI科技主题公园。“康熙皇帝住过,英法联军烧过,现在又成了咱们老百姓的乐园”——这句朴实话语,道尽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今年3月末,“中关村科技主题公园”的新名牌悄然挂起,标志着这座占地34公顷、融合300多年历史基因的公园,正式迈入了科技深度赋能的新纪元。它的转型升级,不仅是一次功能的迭代,更是在叩问:未来的城市中央公园,如何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以科技之力创造属于当代人的诗意栖居?
科技赋能
如果说朝阳公园用潮流热闹的格调勾勒出北京朝阳区的底色,海淀公园便是凭借独特的“TECH气质”(科技感与创新基因的融合特质),成为海淀区这一中国科技创新高地鲜活的城市名片。
放眼国内,从合肥骆岗公园的低空经济试验场,到深圳人才公园的LED“星光大道”,再到上海徐汇滨江公园的互动光影、成都天府艺术公园的全息非遗,科技公园虽形态各异,却无不植根于所在城市的独特肌理。而海淀公园的特色在于,它如同一个温润的科技容器,将前沿技术悄然溶解于日常风景之中,让科技如同呼吸般渗入风景的每个角落。
清晨的湖畔,无人驾驶小巴沿着蜿蜒小路安静滑行。车身不扬微尘,载着晨练老人与背包少年,在树影间平稳穿梭。若你向智能导览屏发问,这位“数字园长”即刻展开详尽解答。目光投向湖心,水面清理机器人正自主巡航,精准识别落叶杂物,以沉默的勤勉守护一池碧波。它们背后,是一套名为“AI运营智能体”的神经网络,正将传统公园蜕变为“智治”的生命体。
2025年7月13日,北京海淀公园,“数字园长”和市民游客共行(邓秋红/摄)
行至公园腹地,“未来空间”展馆静候来客。戴上VR眼镜,空旷展厅霎时幻化成飞檐斗拱的畅春园——这里曾是皇家园林,亦是海淀公园的前世。指尖在空中轻划,虚拟古建的梁柱榫卯便悬浮眼前,任人拆解重组。“三山五园”的历史碎片,在虚实交错间变得可触可感,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积木游戏。
3月底的科普活动现场,千余名学子涌入园中。VR天宫舱内,重力感应座椅带着少年们直冲云霄,惊呼“比过山车还刺激”的声浪此起彼伏;教育机器人足球场上,孩子们用图形化编程指挥机械球员突进射门;穿戴外骨骼的少年跃跃欲试,感受科技赋予肢体的新可能。流变机器人如水银流动,下棋机器人执子如飞,AI答题闯关区挤满摩拳擦掌的身影。海淀区科协负责人望着沸腾的场地感叹:“要让科技种子在奔跑嬉戏间落地生根。”
这背后,是海淀作为人工智能高地的厚积薄发。近百家高校院所与企业在此集结,天津与张家口的科普团队跨域而来,百余个科普场景如拼图般嵌满1.6万平方米活动区域。这片绿意盎然的户外“科技馆”,已然成为京津冀创新共生的微缩图景。
公园北侧,中关村展示中心的玻璃幕墙折射着科技之光。这座“立体年鉴”陈列着量子芯片与生物医药尖端成果,诺贝尔奖得主曾在此激辩,创业团队在这里发布改写行业的“悟道”大模型。它与海淀公园隔街相望,一边是前沿科技的璀璨殿堂,另一边是技术落地的生活场域。
科技人文交融
作为“三山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淀公园紧邻著名的颐和园,远借西山之景,近得万泉河水之利。如今,它作为海淀区首批建设“花园城市”的代表,正努力为市民打造一个能够亲身参与、真切感受、共同分享的美好空间。
公园里的“淀园花谷”景区,近年来因一片绚丽多彩的花海而深受市民喜爱,大家亲切地称之为“莫奈花园”。今年3月下旬,这片花海又如约而至。走进“花谷”,油画般的色彩扑面而来,花卉的布置层次更加丰富,蓝桥、木屋、风车等点缀其间,为摄影增添了不少趣味。公园管理者介绍,今年特别考虑了游客拍照的需求,通过花路、花岛的布局,形成了可以步入其中的花境,方便大家记录美景。他们还计划增加一些景观小品和休息设施,让游园体验更舒适。
海淀公园的魅力在于,将古老历史与前沿科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大草坪旁的未来空间内打造了VR畅春园沉浸式漫游、古建筑交互式搭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虚拟漫游等交互体验装置,使游客身临其境了解海淀公园的前世今生,感受丰富的科技氛围;在乾隆皇帝题诗的承露轩附近重建的承露亭,内设了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市民可以像与朋友聊天一样,与智能亭交流互动……
2025年3月30日,小朋友在北京海淀公园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配套活动——2025海淀户外科普活动上体验VR极速飞车
公园里的细节也透着用心。沿着铺设了识别设备的智能步道慢跑,终点处的屏幕会即时显示游客的运动数据排行,还能和虚拟的“博尔特速度”比比看,给日常锻炼添了乐趣。微寒时节,在“御稻流香”景区稍作休息,坐上长椅,会感到一股恰到好处的暖意——原来座椅里藏着智能加热系统。旁边的无线充电区亮着指示灯,正好解了手机电量不足的燃眉之急,甚至成了临时办公者的便捷“充电角”。骑行喷泉旁总是充满孩子的欢笑,他们使劲蹬车,车轮转动带动水柱高高跃起,在玩耍中直观感受到能量的转换。
今年5月上旬,海淀公园举办了2025首都市民花园周暨国际花园城市对话活动。园区里,“机器人之梦”主题景观巧妙地将科技元素融入自然花园,营造出独特氛围。在未来花园展区,造型别致的智能机器人向导能为游客讲解花木知识,有趣的互动活动“机器人会梦到花吗”,让市民在花香与科技的交织中,亲身体验两者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2025年5月11日,2025首都市民花园周,30座市民花园亮相北京海淀公园
这次活动特别强调公众参与和人文关怀。展出的主题花园方案都来自线上公开招募,涵盖了阳台花园、社区花园、街区花园、美丽庭院和未来花园等多种类型。经过评选,最终30 个优秀方案在现场展示,并由市民和设计师一起动手搭建完成。其中一个名为“一米无限花园”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它是设计师团队与幼儿园深度合作共创的成果。这个花园完全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真实生活:玩沙坑、观察花草、拓印、寻找昆虫,甚至还有孩子们由此创作的小昆虫雕塑和漫画,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
夕阳西下,公园渐渐安静下来。科技在这里并不高调张扬,而是默默守护着历史痕迹,悄悄引导生活发现。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本就该这样自然温暖。
无界融通
《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明确提出,打开公园边界,实现全民共享。海淀公园的实践诠释着这个理念。
北京市推动绿色空间向城市建设空间渗透,其中就包括推动公园绿地的开放共享。2022年秋天,1900米的围栏从海淀公园消失,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却让公园与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如今沿着万泉河散步的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踏入了公园。“走着走着就进来了。”带着孩子来玩的李女士说。这样的“无界融通”,正是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全市1100座公园中,2/3拆除了物理边界。
公园里的草坪选用耐踩踏的结缕草,每年9月至次年2月铺展青绿,让孩子们可以尽情奔跑。林下的帐篷区常年开放,周末常能看到祖孙三代在这里野餐。“跑累了就躺下看云,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一位父亲望着在草地上打滚的孩子,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这些细节处的用心,让公园不再是只能远观的景观,而是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公园一角,新开的咖啡店里飘出阵阵香气。店内除了咖啡甜点,还陈列着各种文创产品,甚至设有专门的阅读室。这样的小店不止一家,是公园探索商业与生态平衡的尝试。一杯咖啡、一个冰箱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商业产品,却让公园运营走上了良性循环道路。今年,北京市海淀区计划建设26处公园绿色消费场景,让“在公园里喝咖啡、逛花店、读书”的惬意生活成为现实。
午后,公园里随处可见独自散步的年轻人。他们或坐在长椅上看书,或对着湖水发呆。研究发现,每天在公园待20分钟以上,人体皮质醇水平就会明显降低。“20分钟公园效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都市人走进公园。“四下无人更好,不必攀谈附和,只需要发呆放松。”一名正在湖边静静坐着的年轻人这样说。
傍晚时分,露天剧场传来悠扬的音乐声。海淀公园不仅是一个休闲场所,更在尝试成为文化创意的孵化地。“绿草坪”品牌活动融合文化、科普、运动、露营、慕课、市集等元素,开拓公园全龄、全时段、全方位的使用场景。公园管理者希望,这里不仅能让人放松身心,更能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为在海淀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企业家们搭建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足球场、网球场等运动设施也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选择。
当然,与纽约中央公园这样的世界级城市公园相比,海淀公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纽约中央公园周边聚集着43座博物馆,每年吸引2000万游客,其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游客量。林肯艺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等知名文化设施也坐落其周围,共同构筑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城市文化画卷。如何让海淀公园与周边文化遗产形成有机联系,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磁极,是未来需要思考的方向。
海淀公园的尝试,勾勒出一个“小而美、智而温”的理想城市中央公园雏形:它或许不必过于宏大,但必须足够开放,成为市民身心休憩的枢纽,容纳多元的休闲需求。它尊重历史文脉,却不沉溺于过往,而是敢于拥抱创新,让前沿技术卸下高冷面具,以服务者而非主导者的姿态,温润地提升日常体验、守护历史遗产、激发思考与乐趣。
挂牌“中关村科技主题公园”,是海淀公园的新起点,而非终点。未来,如何让这些科技应用更“丝滑”地融入,守护公园应有的那份宁静?如何更好地联动中关村创新资源,使其真正成为前沿技术的“生活实验室”?这些都是海淀公园在升级之路上的持续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