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步入三河村,满目皆春。天青似镜,白云悠然,桃花簇拥满枝。漫山树木葱茏,叶泛微光,处处满溢春日朝气。
4月16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凉山行走进三河村,红星新闻记者回访时看到,如今的三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坯房变成小洋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民喝上放心水,通信网络全覆盖……一幅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三河村徐徐铺展。
▲航拍三河村
吉好也求一家住进新房
去年家庭收入达17万多元
从西昌城区出发,驱车70多公里,翻过两座大山,便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走进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新房鳞次栉比。青瓦黄墙、雕花木窗,彝族风情浓郁。
“村里民宿建好了,游客越来越多,我的小卖部生意也更红火了。”吉好也求满脸笑意,热情邀请红星新闻记者去家里参观。踏入他的新家,宽敞的院落干净敞亮,砖瓦房上绘着彝族纹饰。屋内四室一厅,沙发、茶几、餐桌、电视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摆放得整整齐齐。
▲吉好也求的新家
“太高兴了,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吉好也求喜悦地介绍自家新房,“以前就一间没窗户的土坯房,全家吃住都挤在一起。现在有了单独的卫生间、厨房,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房间。”
如今,吉好也求一家的日子愈发红火。2019年春节前,吉好也求一家搬进新房,还开了小卖部。他告诉红星新闻,以前家庭人均收入仅2000多元,2024年靠种养殖、村里务工,加上小卖部营收,人均收入涨到2万多元,家庭年收入达到17万多元。
客厅里贴着孩子们的不少奖状与证书。吉好也求指着一张荣誉证书介绍,2023年7月,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女儿吉好有果和小伙伴们合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纯真的歌声打动无数观众。目前,吉好有果和弟弟、妹妹都在西昌上学,她今年读初三,梦想是考上好大学,将来当音乐老师教小朋友唱歌。
▲吉好也求介绍孩子们获得的奖状
村民很重视教育
全村有在校大学生32名
如今,三河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纷纷搬进人均25平方米的新居,通村入户路修到了家门口。新村中,房屋整齐漂亮,屋前一簇簇桃花灼灼盛放。从航拍视角俯瞰,整个村子被葱郁的树木环绕,静卧于青山之间,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
▲三河村
“这几年,三河村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介绍,三河村把产业发展作为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举措,坚持因地制宜,结合三河村的土壤、气候等特点,探索出适合三河村的养殖、种植、旅游等产业。
刘国富告诉红星新闻,目前,村里发展了多元化的种养殖业,种植作物包括冬桃、红梨以及中草药川牛膝,养殖牲畜则有西门塔尔牛与乌金猪。“当下,我们村成立了7个西门塔尔牛养殖合作社和1个乌金猪养殖合作社,存栏牛总数达1300多头。我们村是昭觉县首个规模化养牛示范村,也是‘养牛第一村’。”
▲刘国富接受采访
目前,三河村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村里建起酒店、民宿、餐厅,还打造了斗牛场、“村BA”篮球场、民俗一条街等文旅业态。刘国富介绍,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了解三河村的故事,村子人气愈发旺盛,去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为了留客,村里翻新老房子作为酒店客房。2025年,三河村计划与旅行社合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游客。
去年,三河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关,脱贫群众人均收入达19850元,蹚出一条极具三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三河村的蜕变,不只彰显于物质的丰裕,更深刻地反映在村民思想观念的革新上。如今,村民们都很重视教育,深刻认识到教育改变命运。目前,全村有在校大学生32名。
凉山大力实施“农业强州”
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
三河村的变迁历程,被记录于西昌市风情园路海河坊的凉山州脱贫攻坚陈列馆内。
红星新闻记者看到,以“索玛花开幸福来”为主题,陈列馆共设两层,布展面积达2800平方米,收集了大量珍贵实物及图片、视频,展示了党中央对凉山的深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各级帮扶单位对凉山的关心支持,以及凉山脱贫攻坚艰辛历程和沧桑巨变。
▲富饶的安宁河谷平原 图据凉山州委宣传部
州农业农村局局长阿呷说哈介绍,“当前,特色农业已成为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支撑。凉山州全力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推进农业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变。如今,凉山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已经形成县县有主导产业、乡乡有帮扶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凉山大力实施“农业强州战略”,聚焦打造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天府粮仓”凉山片区两大发展目标,围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育主体”四大重点领域用力,加快推动形成以粮油、生猪、草食畜、水果、烤烟、蔬菜6个“百亿级”和林果、蚕桑、马铃薯、花椒、家禽、种业、中药材、花卉8个“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为主体的“6+8”产业集群,持续擦亮凉山特色农业“金字招牌”。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编辑 张莉 责编 冯玲玲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