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这家科创企业,正在2万亿的市场里拼C位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也于日前表示,“当前,上海市正在编制上海的碳达峰行动方案,今年将要正式出台。”

在可预见的未来,“碳达峰、碳中和”必将引发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新的风口已形成,一场围绕着碳中和的新能源晋级赛正在悄然拉开帷幕。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氢燃料汽车产业链除了整车企业,还有不少零部件企业参展。不论是国外企业还是中国本土企业,都开始明显加大在这个领域的投入,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正日趋成熟。

上海车展前,捷氢科技副总经理侯中军面对媒体采访时表示:“氢能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愿景非常有效的路径,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产业发展壮大的起点和契机。锂电池与氢燃料电池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一种方案选择。”

C位上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摆放在国家会展中心3H馆正中央“C位”,一辆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的底盘上,造型与电池迥然不同的储氢罐,让现场观众一下子明白了它的身份——氢燃料电池汽车。

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目前已量产上市的EUNIQ 7配备的,就是捷氢科技的PROME P390燃料电池系统。它可以实现-30℃低温环境下正常运行,可在3-5分钟内完成安全加氢,NEDC续航里程可达605km。

作为最新一代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PROME P390具有“车规级、高性能、高可靠”的显著优势,也是捷氢科技的“爆款”产品,具有一体化集成、高功率密度、高耐久性、高可靠性等优点,已具备了车用全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应用条件。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上汽大通MAXUS EUINQ7在内的乘用车、城市客车、12吨及18吨物流车、42吨重卡等车型配套了捷氢科技的P390燃料电池系统,在行业内应用覆盖领先。

燃料电池技术在乘用车上的应用,对于燃料电池系统的布置空间、散热、发电效率、动态响应、低温启动能力、车规级的振动、防水防尘和防电磁干扰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成立至今,捷氢科技核心团队历经三款不同量产乘用车的开发过程,在整车及动力系统集成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

侯中军告诉《上海汽车报》记者,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燃料电池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的可靠性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目前,燃料电池技术的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基本能够满足车用产品的要求。但他也表示,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刚刚起步,整体产业链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与其他企业在产品和业务上的深度合作,来带动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共同发展。

自去年以来,捷氢科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加强与零部件、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等产业链上下游伙伴们的精诚合作,携手打造中国“氢友圈”,共同推动产业链整体落地。

降本50%,一级零部件100%国产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源消费总量将占能源需求总量的18%,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业界一致的看法是,在规模化的驱动下,氢燃料电池汽车现阶段适合在商用车领域实现较大规模的应用。随着研发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加氢网络的不断完善,燃料电池终将得以逐步进入乘用车领域。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今年年初强调,燃料电池项目要实现核心系统的自研自制能力,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领先,并持续扩大市场规模和降低产品成本。

据了解,捷氢科技P3系列系统和M3系列电堆产品已在上一代产品基础上实现了50%的成本降幅。同时,捷氢科技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如空压机、氢气循环泵和电子水泵等均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的一级零部件100%国产化。

“首先就是要提升燃料电池汽车的产品力,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通过迭代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捷氢科技下一代产品的成本将会继续降低。”侯中军告诉记者,“未来两到三年内,我们会把燃料电池产品的国产化工作进行得更为彻底、更为深入,成本也会进一步下降。到‘十四五’末期,捷氢科技产品在规模化驱动下,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系统产品成本将与大排量柴油机相当。”

死磕自己,没有捷径可走

典型的汽车应用环境包括-30-60℃宽温度范围,以及震动、粉尘等,车规级要求企业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在保证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使每一件产品在恶劣的环境中能进行长耐久、高可靠的工作,对于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来说,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核心技术研发的深度、量产产品迭代的规划、供应链国产化的布局、车规级零件供应商的引入,捷氢科技从这四个维度入手,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强化供应链布局,进而实现成本的降低。

“我们建立了车规级的开发体系和验证体系,从整车到系统及零部件,再到零部件材料的技术链与产品链条,我们通过自顶向下的正向设计和自底向上的产品验证模式,保证产品设计的高性能与高可靠性;我们把质量和成本控制与产品开发同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成本精益性。”侯中军表示。

“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捷径可走。” 侯中军告诉记者,“专业、踏实的方法,死磕自己的态度,对材料、零部件、系统整机等每一个环节进行不惜时间、不惜成本的耐久性测试,让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

坚持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自主开发的捷氢科技,已建立起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集成设计能力、电堆核心部件膜电极和双极板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膜电极中核心材料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和催化剂的应用需求设计及检测评估能力,捷氢科技涉氢研发实验室一期建立材料-单池-短堆-长堆-系统-动力系统测试验证能力。同时,膜电极、电堆和系统生产线已实现自主生产。

秉承“应用一代、研发一代、规划一代”的发展策略,截至目前,成立仅两年多的捷氢科技已经成功研发了覆盖商用车和乘用车领域,配套近20款不同车型的P390燃料电池系统。同时,捷氢科技最新研发的PROME P3X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则是针对中重卡车型而设计,可应用于燃料电池中重型卡车和城际客车等领域。

捷氢科技全新园区很快就要正式投入使用。未来,新园区可实现研发办公、测试验证、生产制造、氢气供应四大功能,将进一步加快燃料电池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氢能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建设。

上汽集团是全球汽车行业中唯一一家实现多个品种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落地的企业,商业化运营总里程接近500万公里,累计实现碳减排逾600吨。值得一提的是,上汽还在去年宣布了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氢战略”,未来五年内,上汽将力争实现“十、百、千、万”四大目标:即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捷氢科技达到百亿元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