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掀起的贸易战波及全球,其中中国更是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在美西方政客与学者眼中,只要将出口贸易堵死,中国经济就会不攻自破,可现实数据狠狠打了美国的脸,也验证了中国崛起的客观规律—中国越是被打压,就会越是强大。
据美联社报道,中国3月份出口数据同比增长12.4%,对比进口额下降了4.3%,3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超千亿美元。
3月份时,世界各国就已经预见到特朗普在“解放日”时会搞对等关税,将破坏经贸全球化结构,因此纷纷加大进口产品,以对冲不确定风险。
不过,可预见的未来是,受关税战影响,未来几个月的进出口贸易将产生更多的未知数。
不排除特朗普会丧心病狂地使用类似“二级制裁”的手段,即其他国家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商品加工组装好的成品销售至美国,也会被追加高额关税。
如果这一刀真的落下,即便中国是世界上工业品类最齐全的国家,也难免受到波及。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节骨眼上,任何的变数都需要我们提高戒备去应对。
中美这场持久战,我们坚持的时间越长,手中筹码就越大。
如果说中美打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必胜,那么就该思考如何以更小的成本代价去赢,如何让美国败得体无完肤。
一方面,中美在经贸战上需要各显神通,而且要秉持“斗争又合作”的原则。
特朗普将半导体、通讯设备等产品进行关税豁免,中国也不例外,这充分说明有些事情对美国市场是刚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管是将这部分供应转移到美国本土市场,还是让越南、印度进行代工,短期内都行不通,甚至以年为计算单位,也十分够呛。
转移制造业基地这件事,美国从2018年左右就在准备了,时至今日仍不温不火,这说明市场分配模式无法更改。
这种逆市场化的政策,需要美国通胀指数不断叠加来迫使特朗普改变路线,若执意不改,就要看美国人能过多久的苦日子。
最终,美国回到谈判桌上,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中美博弈的破局之道就是科技战争,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美国所享受的货币霸权是建立在军事霸权之上,而军事霸权又离不开科技霸权,同时科技霸权又奠定着经济市场的垄断地位。
中美科技博弈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半导体领域,而短短7年时间,中美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攻守易形”。
中方在中低端制程芯片的产能供应占据全球市场很大一部分比例,而美方要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自己又因稀土紧缺而无法加大生产,因此只能依赖对外进口。
按照特朗普的脾气秉性,怎么可能在豁免关税时,将中国也纳入其中,而从清单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为中国“开绿灯”。
如今我们缺的是在尖端科技突破,而且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不会太长。
历史的规律与经验已经告诉世界,中国最不怕的就是斗争,而且外部压力越是强大,中国展现出的韧性就越是强大。
特朗普在2018年没弄懂这道理,到了2025年也够呛能明白。
一次次地打压,不仅会让中国在经贸方面实现去风险化,进而在货币与政治领域更上一层楼,还会让中国在技术层面更快实现独立自主。
有了这种催化的过程,相信我们也会更快实现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