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南部大开发”

1948年,以色列结束英国托管正式独立。早在独立前一年,联合国分治决议确定以色列国土范围,明确以色列北起加利利,沿海平原,南至内盖夫。该项决议虽然使得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得到了56%的土地,但其境内的内盖夫地区几乎被沙漠覆盖,自然环境极端恶劣。

分治之后,巴以双方历经数次冲突战争,以色列占据上风,巴勒斯坦被蚕食,以色列领土进一步扩大,进而拥有了几乎整个内盖夫沙漠地区。此时的以色列,内盖夫沙漠地区占据以色列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以色列政府在此建立起统一的行政区划——南部区。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以色列人口和城市几乎全部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尤其特拉维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大城市,南部大半国土人口稀疏,国家人口和经济分布极不平衡。随着犹太裔的大量涌入,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凸显,为此,以色列政府决心开发南部地区。

“土著”与移民

人口是地区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南部地区由于沙漠广布,人口稀少,仅零星分布着几个游牧部落,这其中主要为贝都因人,他们主要为西奈及阿拉伯半岛的战争难民。据统计,当时内盖夫沙漠中有超过1.3万贝都因人。以色列政府起先对贝都因人实行军事管制,将其安置在特定的亚格地区,并给予他们以色列国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贝都因人作为较为原始的部落民族,其居高不下的生育率导致在短短数年人口激增,这给军事管制带来了极大挑战。

六十年代以后,以色列政府逐渐取消军事管制,建立了多个贝都因城镇,如塔勒谢巴和拉哈特,旨在促进贝都因人的定居化,该政策受到了大多数贝都因人的欢迎,大获成功,此后更多的城镇在内盖夫沙漠中建立起来。虽然贝都因人仍长期以色列人身份认同不强,且屡次在土地上问题不断,但总体来看,以色列在南部地区相对怀柔的民族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南部地区城市的建立与发展。

贝都因人在南部地区的“生根发芽”,迟早会随着高生育率“遍地开花”,到时整个南部地区也许会成为第二个巴勒斯坦,这是以色列政府不想看到的。因此,在以色列政府安置贝都因人的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这项计划鼓励沿海地区的以色列人向南迁徙,进而占据南部地区人口的主体地位。

1948年以来,大量犹太人从沿海及外国迁移而来,为此,以色列政府建立了大量的集体农场和合作社来安置移民,大量城市也在此期间拔地而起,其中,贝尔谢巴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厚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移民,迅速发展为南部地区最大城市。短短三四十年,到了二十世纪末,犹太人已经在南部地区人口中占据绝对优势,掌控着从地中海沿岸到红海沿岸的一切重要城镇和交通。

水从哪里来?

南部地区沙漠广布,大量人口的迁入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水资源的极度短缺。为此,以色列采取了纵跨全国的调水工程。以色列北部及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降水相对较多,且北部分布有以色列最大淡水湖加利利湖,加利利湖通过入湖河流将周围雨水聚集,形成一个天然的自动补水水库。如果将加利利湖的淡水引入南部沙漠地区,则可大大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

1953年,以色列政府开始了“国家供水工程”,即“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施工团队从加利利湖南岸开始建设一系列水泵,将湖水引导至南面高低,再利用地势流入沿海地区和南部沙漠地区的水库,整个水道由明渠、暗渠和管道组成,长度达130千米,每年输水达4亿多立方米,占以色列南部农业用水的60%。除此之外,以色列还在阿什凯隆、哈代拉和索尔克等地建设了多个大型海水淡化厂,这些淡化厂每年能够提供超过6亿立方米的淡水,其中有一部分输入南部地区,极大地缓解了南部地区对加利夫湖水的依赖。

1962年,以色列农艺师斯迈哈·博拉斯注意到自家花园里由于水管轻微漏水而使得植物长得特别好。这一观察促使他研究如何通过缓慢且持续地供水来促进植物生长。随后,博拉斯和他的儿子开发了一种能够均匀释放水滴的灌溉系统。这项技术旨在减少水分蒸发和浪费,同时确保植物根部得到充足的水分。这种新型灌溉方式被称为滴灌技术。

1965年左右,以色列开始在农业中推广使用这种滴灌技术,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降水稀少的南部内盖夫沙漠地区,最为典型的是贝尔谢巴,这里的多个基布兹(集体农场)广泛使用滴灌技术种植柑橘、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大获成功。此外,内盖夫沙漠南端临近红海的阿拉瓦谷地,通过滴灌技术,成功种植了各种蔬菜和花卉,并出口到国际市场,由于这里纬度较低,蔬菜在冬季也能正常生长,这里冬季新鲜的蔬菜被大量运送到欧洲,因此阿拉瓦谷地也被称为“欧洲冬季厨房”。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CBS)统计,内盖夫地区的农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约3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5亿美元以上,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25%。

城市拔地而起

引水和农业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南部地区城市的发展。贝尔谢巴作为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色列政府对其发展倾力支持。1969年以色列在这里成立本·古里安大学,随后发展为全球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在旱地农业、滴灌技术等领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成功推动以色列南部地区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2010年后,政府推动贝尔谢巴向高科技产业中心转型,尤其聚焦网络安全领域。为此政府推出CyberSpark计划,投资10亿美元,提供税收优惠、人才补贴和基础设施支持,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园,吸引微软、IBM、Check Point等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打造“网络安全硅谷”。如今,贝尔谢巴高科技产业占以色列网络安全产业的30%,贡献全国GDP的1.5%,其网络安全技术出口至欧美市场。2023年,贝尔谢巴吸引外资总额达12亿美元,超过第二大城市海法。因此被《福布斯》评为“中东最佳创业城市”。

位于南部地区最南端的城市埃拉特在南部开发者独具优势,它是以色列唯一一座濒临红海的城市,拥有红海沙滩和珊瑚礁等独特旅游资源,为此以色列政府大力发展海滩旅游项目,斥巨资修建埃拉特港和机场,每年接待以色列及全球游客达三百多万。

由于地处内盖夫沙漠腹地,南部地区城市犹如孤岛。为了解决南部城市与地中海沿岸城市的交通联系,建国后的以色列在原有的铁路基础上,完善连通了特拉维夫到贝尔谢巴的铁路,并向南延伸至内盖夫沙漠腹地。随着贝尔谢巴和埃拉特的崛起,原有的铁路已无法满足城市之间密切的交通往来。

2023年7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斥资270亿美元推进铁路扩建项目,当年8月,以色列政府批准“连接以色列”国家项目,计划新建一条从北部谢莫尼到南部埃拉特时速250公里高速铁路,预计2035年建成通车。这条铁路将特拉维夫和贝尔谢巴、埃拉特串联起来,届时两地通勤时间将缩短至一个多小时。这将极大地推动南部地区融入以色列发展大局,以色列也由此打通地中海到红海交通线路,南部地区将成为印度洋至大西洋的交通要道,甚至对苏伊士运河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以色列南部地区地处干旱的内盖夫沙漠,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然而历经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开发,这里已然成为落后地区大开发的成功典范。然而近期巴以因加沙问题冲突加剧,又与伊朗兵戎相见,南部地区尤其贝尔谢巴成为伊朗重点打击对象……以色列如何面对和处理与阿拉伯地区的关系,正深刻影响着包括南部地区在内的以色列的前途命运。

参考资料:论本-古里安政府对内盖夫地区的治理开发. 孙杰;走出游牧:以色列境内贝都因部落的现代化之路. 张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