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玉金 北京报道
时间来到2020年,经历30年发展的风电行业也迎来新时代。
1月4日,《华夏时报》记者从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获悉,中国风电行业发展30年,目前有超过4000个风电场,超过12万台风机,超过2亿千瓦容量;技术层面从引进生产许可证到与国外公司联合设计再到全面自主研发;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从100KW到10000KW;风电上网电价从最初的1.2元/千瓦时到目前已经实现平价,部分地方甚至比煤电还要低0.1元/千瓦时。
“2020年是个转折年,从有补贴到平价,目前还面临‘抢装’等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把风电行业的基本盘进行梳理,风电行业要告别过去,要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说。
2020年“牌面”
“抢装”关头,座无虚席的会议现场显示了风电行业对于2020年的信心。
中电联的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全国风电项目投资额为708亿元,同比增长79.4%,创下了2010年以来新高。
风电行业“抢装”来自对最后补贴的追逐。2019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2018年底之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自2021年1月1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
“抢装潮”风头正劲,却并没有带来新增装机容量的大幅增长。2019年12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去年1-11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1-11月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646万千瓦,同比降低74万千瓦。
“今年,陆地加海上的风电招标合同达到7000万千瓦,陆上招标量在6000万千瓦左右,海上招标量在1000万千瓦左右。”秦海岩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秦海岩认为,陆上招标6000万千瓦左右都想在2020年装起来,就算整机商有供应能力,但也要考虑电网公司能否接入6000万千瓦。“电网公司有其自身的考核指标,要限制弃风比例,电网公司认为其一年接入2000多万千瓦的装机已经勉为其难了,这个数字放大到3000万千瓦已经撑死,陆上还剩3000万千瓦如何装?”秦海岩说。
秦海岩提出疑问:“抢装是‘心需’,还是‘实需’?抢装是‘心态’还是‘实情’?”“风电开发商是否靠谱?”
事实上,2019年12月底,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征求2020年风电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函》表示,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和消纳能力,有序规范组织需国家财政补贴的风电项目建设。要落实规划总量控制。
“抢装”局面的再现也引发企业的担忧。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会议上表示,从年初行业非理性低价竞争到年底时的一机难求,2019年的中国风电就像过山车,上半年冰凉透底,下半年热火朝天,应该说很多制造企业绝处逢生,不少制造企业供不应求,是个好年份,但应该居安思危。
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曾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一次抢装,不仅让好的企业受到巨大的市场需求冲击,也让濒临被淘汰的企业获得巨大的喘息机会。同时,企业快速增长后紧跟着规模缩减,成本一定会被推高。
“在与供应商沟通时,我能感觉到价格的推高使供应商担心,过几年(需求)总量如果下来了,投下去的产能,比如正常需要10年甚至20年摊销期,可能面临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摊销的状况,要把其加到当期的成本中。”曹志刚说。
如何挺过三年关键期
“2020年-2023年3年,风电行业发展形式较为乐观,但2023年-2025年,只能依靠平价项目或分散式风电项目,到2025年,风电行业将借助‘换新’迎来市场回暖。”秦海岩认为。
中国风电机组的质保期在20年左右,届时将面临大规模“退役”情况,2025年“换新”将会初露端倪,但到2028年才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据《中国风电产业地图2018》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中国风电新增风电装机开始上升,2008年-2015年,分别为615万千瓦、1380万千瓦、1893万千瓦、1763万千瓦、1296万千瓦、1609万千瓦、2320万千瓦及3075万千瓦。
不过在回暖前,风电行业要挺过三年关键期。
秦海岩表示,如果中国风电新增市场低于2000万千瓦,风电产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困境。“风电行业要想方设法维持未来几年每年2000万千瓦的装机,使行业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要熬到2028年,风电行业就可以开始吃到原来的红利。”秦海岩说。
尽管希望2023-2025这最艰难的3年每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但从三北地区、中东南、海上、分散式、海外这五大市场分析来看,风电行业存在着巨大不确定性和挑战。
秦海岩介绍,中东南市场发展面临认知问题,与生态环保的冲突问题甚至“一刀切”的问题;海上风电补贴,应该由地方政府来接力,但地方财政也并不富裕;海外市场面临水土不服等各种问题,做了30年,国际化还是步履蹒跚,成效非常低,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三北区域装机严重过剩,装机量远远超过当地的最高负荷,在严重过剩装机比例下,要想增加装机量,第一个途径是把火电的发电量压下去,另一个办法是将多余的电量通过特高压外送。但就地消纳与特高压外送这两条路都并不简单。
秦海岩认为,压低火电发电量的可能性会有多大值得思考。
“2019年6月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关于2018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的通报》中提到2018年特高压线路输送可再生能源的情况,这几条特高压线路,当时都说要送风电,但是从监管报告来看,第一,实际的输送量远远达不到设计量,输送的风电远远没有达到当时的计划;第二,建好特高压之后能不能输那么多的风电尚不确定;第三,现在有些售电端的省份火电小时数非常低,为什么要用西部送来的电,为什么不想提高当地的发电小时数,而且当地也可以建风电和光伏,所以,特高压线路输送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秦海岩还说。
秦海岩认为“十四五期间,驱动风电发展的原有动能在消退,新的引擎未发动,市场充满着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