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难得当众伤感,可叹至亲们都后知后觉,只有鸳鸯早早看透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明明是一场家族团聚的家宴,本该快乐开心,实际效果却是不欢而散。

贾赦试图讲笑话却翻车,“偏心”二字引起贾母不快,甚至当场发作“我也该有个老婆子来扎一针(偏心针)”。

最心疼的儿子贾政在外做官没能回家;

最会哄她开心的孙媳妇王熙凤生病、不得不缺席家宴;

最讨人喜欢的亲戚家氛围组成员薛姨妈和薛宝钗等也“自去回家过节”;

种种因素导致贾母这一顿心情相当不悦。

表面上她依旧要做足面子功夫,带着大家有说有笑,又吃又听曲,但纵使是竭力隐藏,在听见深夜呜咽曲声之后贾母也落下泪来。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坐着的都是贾府的血脉,名义上都是贾母至亲之人,但直到贾母真正落泪,众人方才醒悟她心情不佳。

书中明确写着“众人此时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感,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赔笑”。

“半日“和”才忙”这两个词很关键。

至亲之人对贾母情绪的洞悉,明显是滞后的;

对贾母情绪的劝慰,也充满功利色彩(赔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鸳鸯的态度。

早在贾母听曲落泪之前,早在众人如梦初醒之前,鸳鸯就已经敏锐察觉了贾母的情绪,书中写她为贾母拿了软巾兜和大斗篷,并且劝说贾母夜深了早点去休息。

要知道,诸多家宴之中鸳鸯几乎从不主动劝说贾母“快点结束”,作为贾母身边的丫头,这些场合她都尽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以免僭越。

试想,在贾府这样注重尊卑的不平等语境下,一众“主子们”都未发话,一个丫头跑出来建议早点结束,观感如何?

而鸳鸯之所以当众做出如此反常的罕见举动,是因为彼时贾母情绪实在低落。

别人尚未察觉之时,鸳鸯就已经充分掌握了情况、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

倘若贾母听从鸳鸯的建议,及时结束家宴,便不会发生在众人面前失态流泪的事情。

毕竟佳节众人团聚之时,大家长落泪终究是让众人都难堪且影响氛围的举动。

而贾母的负面情绪,完全是因为被不成器的儿子贾赦误会吗?

也是,也不是。

贾母素来不喜欢贾赦,但她也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远在天边,只剩这一个近在眼前的窝囊废。

贾赦其人,论本事一丝一毫也没有,恶毒心肠倒不少;

为了几把扇子,纵容贾雨村抄家寻来扇子还赞誉有加;

为了五千两银子就卖了亲生女儿迎春;

一言不合看中贾母侍女鸳鸯,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事情贾母未必全然知晓,但这个儿子是什么货色,贾母自然心知肚明。

贾赦没出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昭示了贾府终将没落的悲剧宿命。

贾母溺爱贾宝玉,但她也明白贾宝玉不是能重建家族荣光的人,他只是一个无用的富贵闲人罢了。

贾母人到暮年,被亲儿子当众讲出偏心之语,又思及大家族零落宿命,难免伤感。

而唯一懂她的,只有对贾府未来无能为力的丫头鸳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