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说胃肠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胃肠功能性疾病
没有那么简单
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
普通人群中约有1/3的人有过消化道不舒服的经历。胃肠道的不适症状,多数是所谓“功能性胃肠病”。胃肠道常见的不适症状,如嗳气、反酸、上腹部烧灼感、隐痛、腹胀等等,如果经过常规检查不能发现能够解释临床表现异常的原因,就被称为“功能性胃肠病”,约占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的50%~70%。还有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或引发食管来源的症状,被称作胃食管反流病。
【手部按摩口诀】
手指脚趾多揉揉,失眠头痛不用愁;常揉拇指健大脑,常揉食指胃肠好;常揉中指能强心,常揉环指肝平安;常揉小指壮双肾,十指对力强心脏;双手对插头脑清,旋转关节通经脉;反掌伸展松筋骨,揉揉十指祛头痛;按摩四关行气血,摇肩转膊松颈椎,甲角切切精神爽。大家没事就多按按!
尽管病因和发病机制能够解释症状的原因,事实上也属于广义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这类疾病的核心发病机制是胃肠运动紊乱和胃肠道对不良刺激的感受反应过度敏感。因此,也被称为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该病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发病率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约有1/3的个体曾有胃肠道不适的经历。消化科专科门诊中,功能性胃肠病的比例占50%~70%。二是疗效不理想。由于导致或影响发病的因素很多,症状多样化,导致症状的详尽病理生理学机制不明确,目前缺乏根治的药物或方法。三是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影响较明显。容易造成患者的困惑和恐病心态。四是患者反复就医,占用大量社会经济和卫生资源。因此,普及这类疾病的科普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隐蔽性强 容易误诊
消化科门诊常见的此类疾病有三类:一是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表现。典型的表现是“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起于胸骨后或上腹部,一直向咽部蔓延的灼热感或疼痛。反流是感到胃内容物进入食道内甚至咽部和口腔。
这就提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临床上给医生和患者造成困惑的是不典型症状,如嗓子干痒、口腔异味、声音嘶哑、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等食管外表现,容易误诊为心脏疾病的胸痛等。有些研究报道称,胃食管反流病与颈椎病、冠心病、甲状腺疾病以及肺部疾病常常合并。
第二种情况是恶心、呕吐、嗳气、打嗝、早饱、饱胀、上腹部隐痛、嘈杂、灼热感、饥饿痛等胃部症状。这些患者内镜检查是常被告知患有慢性胃炎,更多引起患者恐慌的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往往从个别医生或者一些科普文章中获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癌前疾病的信息,便担心害怕起来。
胃的上部(通常所说的胃底和胃体)是分泌胃酸的区域,这些部分如果出现萎缩性炎症改变,才是癌前潜质的疾病表现。通常内镜检查是在炎症较明显的为下部(胃窦)取材活检,所以胃窦活检诊断的萎缩性胃窦炎并不提示生癌的风险增加。对于出现胃部症状的患者,内镜检查是排除明显器质性疾病以及恶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有胃部症状的患者如果年龄大于45岁,或者任何年龄段出现胃部报警症状(呕血、黑粪、消瘦、慢性贫血、胃部剧痛、胃癌家族史等)均应接受胃镜检查。如胃镜检查提示只是普通的慢性胃炎,相关的常规血液检查结果也不能解释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就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胀气按摩
还有一类功能性胃肠病较为常见,就是以胀气、排气增多或不畅、绞痛等腹部不适,或伴有便秘腹泻等表现的功能性肠病。这类疾病的确诊也依赖于内镜检查和常规的生化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男性年龄大于40岁(女性45岁)有肠道症状或大便频率或性状异常者建议接受结肠镜检查。或者任何年龄出现大便带血、潜血实验阳性(一种阴性出血的粪便检查)、大便异常伴有消瘦等需要接受结肠镜检查。如内镜检查和血液化验等不能接受肠道症状,就认为是功能性肠病的表现,医生会针对症状治疗。
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心理认知、社会活动、进食相关的行为学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故目前尚无治愈疾病的特效措施或药物。
1.有些原因阻碍了医生诊断功能性胃肠病应该秉持的客观理念。这些因素包括:医疗问责环境、各种渠道获得的不客观和不全面的健康知识等,使得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置目标未被明确锁定。
2.诸如“食管炎”、“Barrett食管”、“慢性胃炎”、“胆囊炎”、“结肠炎”等胃肠黏膜改变(特别是胃黏膜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等)及其与胃恶性肿瘤风险关系的理念认知存在夸大化和盲从性,很大程度偏离了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置目标(改善和消除症状)。增加了患者心理负担,加剧了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以及临床实践的挑战。
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定位和处置理念“抢镜”了功能性胃肠病的角色本位。一定程度上也混淆了功能性胃肠的处置目标,加大了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置困难。
4.医患双方对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特别是处置目标沟通不到位。
5.不健康的饮食保健行为理念,如“少食多餐”、“蜂蜜养胃”、各种“调理学说”等等并不适合普遍人群,甚至更多没有确凿科学依据“保健”、“科普”理念,误导了不利于功能性胃肠病预防和治疗的“养生”行为。
调适心理 注意饮食
了解功能性胃肠病的致病因素和症状产生机制是有效预防和改善治疗效果的基础。研究显示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因素分三类。
一是心理和精神因素。神经胃肠病学关于脑肠轴的研究进展显示,大脑中掌管情绪的脑区(如扣带回、岛叶、海马和杏仁核等)异常兴奋会使胃肠不适的感觉放大,及出现所谓内脏高敏感。另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会引发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减少和排泌异常,引起胃肠运动不协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人们受到的精神应激因素增多,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维持良好的情绪是预防和改善胃肠道症状的重要一环。这里提供给读者判断自己有否情绪或心理异常的方法。睡眠质量的下降(入睡困难提示焦虑情绪;易醒提示抑郁情绪)、兴趣爱好改变(兴趣减少或丧失,常提示情绪低落或抑郁),全身多个系统症状或不适常提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与情绪问题有关。
第二个影响胃肠道功能引发不适的是饮食因素。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浓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发饥饿痛、嘈杂、灼热感等胃酸相关症状,粗粮、豆制品、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往往引发胀气、绞痛等胃肠动力紊乱相关症状。第三个影响胃肠功能的因素是温度环境,腹部或身体受凉往往引发消化道症状。
另外,鉴于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高、疗效差、对病因和预后认识常有偏差的特点,在患者中普及相关知识非常必要,帮助患者了解此类疾病的真实危害,消除恐癌心理,提高症状治疗水平是广大消化科医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张璐主任门诊问诊
不建议自行购买非处方药
既然功能性胃肠病是没有生命危险的疾病,患者是否可以不看医生,自己在药店购买非处方药经验性治疗呢?从明确疾病诊断的意义上讲,不建议患者“自行”非处方药治疗。
因为胃肠道的症状几乎都没有对疾病性质指向性的特征,所以单从症状,不能确定疾病的性质。没有就诊之前,非处方药实验性治疗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胃肠功能性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胃肠动力紊乱和胃肠内脏高敏感。针对这些发病机制,一些有以下确切作用的药物是具有确定疗效的。一是调节胃肠运动的药物。二是减少胃肠道刺激因素的药物。
注:本文由张璐医生原创,经由张璐说胃肠栏目wcb939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