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大暑: 赏荷冰西瓜,安康送大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相信大家对近日闷热难忍、汗如雨下的天气深有感触,节气大暑正值“三伏”中的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所谓“大”者,正是“炎热之极”的意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相信大家对近日闷热难忍、汗如雨下的天气深有感触,节气大暑正值“三伏”中的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所谓“大”者,正是“炎热之极”的意思。

农谚云“晚稻全靠伏天长”,此时农事分外紧张,农人依旧顶着烈日在田间耘耥、施肥,若是伏中无雨遇到“伏旱”,则要车水灌溉,若是受台风大雨侵袭,又要排涝保秧。农事之余,送暑、消暑则成了生活的主题。民间消夏的方式五花八门,花间竹影、凉茶豆糕,为的是驱走炎热,留下夏日的清凉。

安康吉祥送暑船,万人空巷闹大暑

说到送暑,则不得不提流行于浙江台州湾一带渔村的“送大暑船”习俗。此俗每年的大暑日举行,主要活动是迎、送当地的“五圣”神。所谓“大暑船”是一条送“五圣”神出海的模型船,形如缩小版的三桅帆船,体长约10米,宽约3米余,船体重将近2吨。

船舱内放置有神龛、香案、水缸、桌子、床铺、椅子、枕头、被子等船上生活用品,有猪、牛、羊、鸡、鱼、虾、米、酒等食品,同时还装着刀、茅、枪、炮等自卫武器。

在当地人心目中,“送大暑船”的意义便是送“五圣”出海,驱除疫病、送暑保平安。其中,台州椒江葭芷的“送大暑船”活动规模最为浩大,蔚为壮观,可谓声名远播。

从小暑开始一直到大暑,椒江附近的温岭、玉环、黄岩等地渔民络绎不绝地冒着酷暑赶往葭芷的五圣庙,参加庙会,还愿或者许愿的渔民带来了各色供品,有装扮大暑船的彩带,有压船的大米,纸元宝等等,堆积在庙内,只等大暑节气装船。庙里念经、庙外摆戏台,往来人群每天少则几千,多可达到一万。如此热闹的场景要持续半个多月,到大暑日,高潮的时刻真正到来。

这一天,葭芷主要道路两旁人山人海、观者如潮,摩肩接踵。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精心制作的“大暑船”从五圣庙出发,缓缓行进在人潮中。队伍前有鸣锣开道,钢叉护持,鼓号喧天;中间香亭台阁、高跷彩车不断,神话传说人物扮相俊美鲜亮,花鼓莲湘、湖船小球令人眼花缭乱,狮龙腾跃、武术杂耍赢来喝彩不断。

至椒江口码头,队伍自动散开,一字儿排列在江堤上。时辰一到,为首者一声号令,鞭炮声起,大暑船被拉出渔港。江堤上善男信女双手捧香,口诵佛号,磕头遥拜,目送大暑船起航离岸,顺江直下海门关。直到看不到大暑船的影子了,人们才意犹未尽地返回。

放船入海,得掐准海潮涨落的时间,让船趁着落潮大水,漂向大海。若是碰上涨潮,漂回海门关,则意味着疫病去而复返,是不祥的征兆。此时渔民们便要推选出一位驾船技术好又有威信的老大,对着五圣像三跪九叩之后上船掌舵,再次放船。

这个古老而略带神秘的习俗起源于沿海一带的“五圣”信俗。所谓“五圣”便是民间流传的五位瘟神。据民间流传的《瘟司御灾治病宝忏》称,“五圣”原是江西安庆府浮洋(梁)县人,结义五姓,张、刘、赵、史、钟。五人同科进士。哪知有一天皇帝为考验国师法力,命五人藏于地下洞穴中奏“乐”,又命天师前来作法除“妖”。天师施法,五位进士被斩首,死后冤魂不散,常常要作祟。于是皇帝便封他们做了“五方行灾使者”,民间称作“五圣”。

也有人说是这五位秀才本是四川人,南宋时他们一同到临安赶考,可是由于长相太过于丑陋而未能通过殿试,气愤之下五人在街头聚众闹事,皇帝一怒之下,将他们斩首示众,尸首抛入海中,最后漂流到台州湾,被葭芷渔民打捞起来,厚葬,建庙,奉为“五圣”。

据说到了清同治年间,葭芷一带有疫病流行,到了大暑尤为严重。当地百姓就认为这是“五圣”带来的灾祸。于是,在葭芷江边建起了一座五圣庙,当地人患病就向“五圣”祈祷许愿,希望祛病消灾,事后以猪牛羊等还愿。然而“五圣”毕竟为瘟神、凶神,人们既敬重他们、向他们祈求护佑,又想着送走他们。大暑节气,正是东海休渔期,趁着这个空暇,渔民们便选择这个时候“送大暑船”,经年累月,就成了台州湾一带独特的大暑习俗。

如今“送大暑船”,送走瘟神自然早已没有了当年紧张、神秘的气氛,而充满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人们兴致勃勃地赶来参加,观看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自己也热火朝天地投身其中,将平日里“蛰伏”的艺术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过在节日的面纱之下,我们还是可以体味到祖先们当年复杂的心理,他们之所以要制作如此精美的一艘大暑船,把“五圣”瘟神恭恭敬敬地送上船,再放到大海里,终究是为了赶走一切灾祸、一切不祥的晦气,这样以后,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才能和和美美、幸福的生活。如此质朴、美好的生活期盼,世世代代流传于我们的血液中,渗透于我们文化的角角落落。

荷花荡中夏日长,围井乘凉话家常

江南人爱花,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情有独钟。一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一唱三和,曲调悠扬,生气勃勃的自然之境倏然纸上。农历六月,正是荷叶擎天盖、荷花映日别样红的时节。大暑近农历六月廿四,江南民间有观莲节,俗称“荷花生日”。

张岱在《陶庵梦忆•葑门荷宕》自述说,天启壬戌(1622年)六月二十四日,偶尔游玩到苏州城东的葑门,当日正是荷花生日,于是看到“士女倾城而出”,聚集在葑门外荷花宕观赏荷花。楼船画舫,乃至小船,都被租借一空,纵有千金也不得一船。船上丝竹管弦,轻歌曼舞,人们饮宴听曲,赏花纳凉,“灿烂之景,不可名状”。

张岱所游之地正是苏州有名的观荷胜地——荷花荡。荷花荡在葑门外,水面开阔,环境幽静,以遍植荷花而闻名。此地离苏州冰窖不远,赏荷花时,伴着阵阵幽香,还能吃到冰镇西瓜,着实令人神往。

清人沈朝初有《忆江南》词道:“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停画鹢,水晶冰窨劈西瓜。痛饮对流霞。”夏季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场骤雨袭来,常常将人淋得猝不及防,据说观荷的人为了不弄湿鞋袜,只得脱下来提着,赤脚而归,于是也就有了“赤脚莲花荡”的戏谑之语了。

江南有不少赏莲的胜地,仅苏州除了荷花荡,还有太湖边西山的消夏湾,拙政园里的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等等。此外还有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玄武湖、上海的古猗园、扬州的瘦西湖等等。事实上这一时节,任你行到江南何处小城,城里城外哪里看不到别样红的荷花呢?

嘉兴南湖的荷花节有所不同,这里每到观莲节都有荷花灯会。据《嘉兴市志》记载,荷花生日,旧又称为雷祖(嫘祖)生日,清乾隆年间直至民国时期在这一带颇为盛行。是日,嘉兴市民倾城游南湖,可免费乘渡船前往烟雨楼雷祖殿(嫘祖殿)进香。

届时,南湖湖面游船汇集,大小船只数百艘。大船供游人休憩、赏玩;小船盖船篷,主要是摆渡载客。到了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灯,飘浮水上多至千盏。烟雨楼通宵达旦供应茶酒面食。 有歌谣唱道:“六月廿四七月七,嘉兴景致烟雨楼,大船停到密层层,小船停到水也浑。”场面之热闹非同一般。人们将荷花灯放于湖面水上,并许下自己的愿望,任其随波漂流,夜色之中、皓月澄波、花香清远、烛光水影,煞是好看。

荷塘清香,可稍消暑意,然而终是敌不过艳阳高照。陆游《苦热》诗云“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静坐片刻就觉如在蒸笼瓦釜中,汗流如注。只有等到傍晚日落,伴着依旧撒欢的蝉鸣,农村乡民集于瓜架豆棚地下,话桑麻、说旧闻、讲故事;城里头,家家户户搬出竹榻、藤椅、条凳,放在弄堂里、桥头,还有井边,乘着凉风,聊天儿讲掌故。

“井水冲竹榻,吃吃冰西瓜。”就像童谣里传唱的那样,旧时江南人夏天的“冰”与“凉”,与一口口富有历史感的井不能分开。

井是江南多情而明媚的眼眸子,吴军饮马的姑苏乌衣井,“玉钩搭出老龙涎”的西湖龙井,山阴越王殿前的清白井,还有上海静安寺边的沸井,叠映着岁月的苍茫与时光的醇厚。更多的则是零零星星分布在房前屋后、大小弄堂里的那一口水井。村道边、台门口,朴素的麻石围起一圈土井,街巷里、天井中,清凉的青石板砌成一口幽深的老井,都是大暑天里极好的乘凉处。星空下,微风掠过井口,带来丝丝清凉,鸡犬相闻的邻舍们摇着蒲扇享受幽长夏夜,井边便荡漾起了甜糯的吴侬软语。

围井乘凉,最好来点儿冰镇的瓜果,这时水井成了“天然的冰箱”。下午,拿个绳子编结的网兜,或是竹篮盛着,或是装个桶,将西瓜投到深井里,泡在冰凉的井水里。待到夜晚乘凉时,捞起来,切开的西瓜还透着丝丝凉气。脚下点着驱蚊的蚊香,手里捧着红壤多汁的一块西瓜,摆起龙门阵,不知不觉便到了深夜。万籁俱寂,夏风透着温热,井边也安静了下来。

六月消暑凉冰佳,吃罢豆糕喝伏茶

说到消暑,最爽利的莫过于“凉冰”。《诗经》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当时人们就已经将天然冰贮存起来,以备祭祀之用了。清代的江南,利用冰保存新鲜水果、食物已是相当普遍了。《清嘉录》记载,清时暑日里,苏州城郊乡人挑着盛冰的担子在街巷中叫卖,谓之“凉冰”;兼卖“冰杨梅”“冰桃子”等时令水果,十分受欢迎。鱼肆中则用冰来冷藏鱼鲜,叫做“冰鲜”。当时在苏州葑门外储存“凉冰”的冰窖就有二十多处。

不过若是要给三伏天送清凉,则必得在腊月里制冰。清时采用的方法是寒冬是“(户+斗)水蓄于荡田”,待到冰冻结实了,将其储存于冰窖之中。《清嘉录》录有一首《冰窨歌》,歌中描绘了在犹如深井的冰田里,工人敲击、捶打冰层壮观又凄然的场景。储水的冰田极深,“穷人爱钱不惜命,赤脚踏冰寒割胫”,敲砸、捶打之下,“冲冲”的撞击之声不绝于耳。工人挑着盛满冰块的箩筐,进进出出,纷乱杂沓,一片忙碌。制冰辛苦,只为“街头六月凉冰多。”

若是暑日里来一碗冰镇绿豆汤,想来大部分人都会口齿生津。有童谣唱:“一记耳光,拷到里床,里床有只缸,缸里有只蛋,蛋里有只黄,黄里有个小和尚,嗯那嗯那要吃绿豆汤。”

天南地北都喝绿豆汤,江南的绿豆汤做得极为精致。一般人家煮绿豆汤用绿豆、百合一青一白搭配着,放入适量的冰糖,煮出来澄清滴绿的一大锅。旧时,家中主妇将汤灌到瓶子里,吊在井水里泡一泡,满满的夏天味道。

苏州一带还有一种极为精致的吃法——蒸绿豆。糯米和绿豆浸泡12个小时候,上屉蒸熟,加入红绿丝、冬瓜糖、蜜枣、葡萄干等等小零嘴,就着沁人心脾的薄荷水饮下。红红绿绿和色彩与清凉甜蜜的滋味,是老姑苏人才有的腔调呀!

如今在六月酷暑中,江南城镇街巷、广场空地上,常有热心善事着摆上一个茶摊,为行人免费派送凉茶。茶的种类不少,有常见的绿茶、乌龙茶之外,还有特别配制的消暑茶,称为“伏茶”。比如以青蒿入茶,清热解毒,便是极好的祛暑良品。

老苏州人喜爱在清晨,往烧沸水的钵头里投进一两把青蒿,泡上一钵头青蒿茶,慢慢地可以饮上一天。青蒿配上茶叶、陈皮、六月霜、白菊花、十滴水制成茶包,善解暑热,对外感暑热、头昏头痛、发热口渴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此外桑菊荷叶茶、二豆饮、金银花饮、决明子茶、焦大麦茶等,无不是兼具药用与口感的消暑佳品。

本文选自袁瑾、萧放著《二十四节气在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