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肥燕瘦,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故里——山西晋城泽州大阳古镇打铁花

环肥燕瘦,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故里——山西晋城泽州大阳古镇打铁花

西施浣纱,鱼妒丽颜;昭君出塞,雁羡妙姿;貂蝉拜月,月隐云后;贵妃醉酒,花失容貌……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由此衍生。这是在形容描述春秋的西施、汉代的王昭君、三国时期的貂蝉、唐朝的杨玉环之美貌,合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华夏历史文明中,还闪烁着西汉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汉成帝刘骜妃子班婕妤、东汉蔡文姬、唐武则天时期“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宋代“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等众多女性明星……

原本,位列四大美人第三位的是可做掌中舞蹈的西汉成帝第二任皇后赵飞燕,或许后来由于其口碑不佳等因素将三国时期谜一样的貂蝉替换进入了四大美人行列。有“环肥燕瘦”成语,“环”为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属体态丰腴型美女;“燕”乃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属体态纤瘦型美女。此成语来源于宋朝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后人便以“环肥燕瘦”来形容“美女生百态,各自不相同。”。赵飞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赵氏原名宜主,号飞燕,古阳阿人(今山西晋城泽州大阳)。出身平民之家,家境贫穷,后在阳阿公主处学舞,为汉成帝刘骜皇后。《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及壮,属阳阿公主家,学歌舞,号飞燕。”

赵宜主与赵合德为双胞胎姐妹。她们在公主府做了歌舞伎。赵宜主天资聪颖,几年下来,便修习为歌如莺语,舞似燕翔,目能摄魄,貌可倾城。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公主赐其名号为“飞燕”,从此便只有“赵飞燕”,再无“赵宜主”。

汉成帝刘骜一次微服外出游乐,来到阳阿公主府,阳阿公主把养在府中的宫女都叫出来,取悦汉成帝。赵飞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丽动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瞬间倾倒了成帝并将她带回宫中。赵飞燕施欲擒故纵之计,一连拒绝成帝三夜召幸,激起成帝征服之心,夜夜临幸,再也离不开她。

"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其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赵飞燕还自创"掌上舞",因舞蹈体态轻盈,仿佛可以置于掌中,故得名。此舞成了赵飞燕的一个独有标志,亦比喻女子舞姿轻盈。

与姐姐赵飞燕的纤瘦不同,妹妹赵合德身形丰腴、肌肤光滑:“合德膏滑,出浴不濡。”肌肤细腻光滑到出浴后滴水不沾。“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此后,合德也封为婕妤,成为汉成帝刘骜的后宫专宠,其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泽州县西北部太行山巅的这座拥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大阳古镇,古称阳阿,历史上秦皇置县,汉主封国,西燕设郡,先后为其治所长达八百余年。大阳明清时期仕官如林,古镇民谣"有官不到大阳夸"、"大阳出了三斗三升芝麻官"都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大阳的文运盛兴,仕官迭出。大阳因手工制针业发达,被誉为"九州针都"。"文能制针、武能铸剑","古有阳阿之剑,可陆断牛马,水截鸿雁",丰富的矿藏资源使大阳成为我国冶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铁砧上,锤出了阳阿宝剑寒光千里;砾石下,磨来了九州针都誉满华夏;城墙边,看到了郡县风范家国情怀;古巷中,褪去了浮世繁华尽显沧桑。大阳古镇不仅有冶炼铸造的阳刚豪气亦有轻歌曼舞的灵动柔美。从春秋战国到两汉魏晋,阳阿成为蜚声于世的歌舞之乡,"阳阿奇舞 "、"阳阿薤露 "成就了大阳文化艺术的辉煌。

穿过古镇的城楼,古朴幽邃的五里老街映入眼帘,巍巍高墙,幽幽古巷,明清风韵扑面而至。这条古老得几乎让人说不清起源的老街,是支撑大阳古镇精神与灵魂历久不衰的支柱与脊梁。青石板铺就的古街犹如一条蜿蜒的游龙,贯穿东西大阳,沿街各种店铺云集,与周边的民居、寺庙、楼阁完美地融为一体。

掌灯时分,行出曲径通幽的古镇小巷,寻到景区外围约千米的特色羊汤馆,品尝了当地鲜美的羊杂汤锅与香脆火烧之后,在街灯下,漫步细品两千多年的古镇味道。途中,向一位当地人问路,本是与我们同向而行的中年男子,听到问询转过身来,引导我们折返了百米后,友善地指向了身侧的胡同。待我们走后,那人才回身朝他原本的方向行去。这件小事,让我很是感动,想到了在老街商肆售卖当地特色小吃以及晚餐羊汤馆的老板,没有虚晃地漫天要价,而是实打实地不欺外地游客,很是实惠地公平交易。这,让我感受到古镇的古朴民风,感觉到山西人的质朴、友善。旅游团30岁的小导游靳凌军那管家式的热情周到细致体贴服务,堪称金牌导游,还有旅游大巴司机午师傅帮助众团友搬运行李箱,他们是山西地接社派出的,也是山西临汾人。由此,我想到了“仁者爱山”,生活在太行山麓的山西人,民风淳朴,人心良善!

夜晚八时,大阳古镇的打铁花表演开始了。打铁花,就是在高处城墙上将事先准备好的铁汁融化,用大风匣鼓风,舀起烧红的铁汁从高处向下泼洒飞溅,产生非常壮观的焰火景象。山西被誉为“煤铁之乡”,而将这一特色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就要属当地民间传统烟花——打铁花了。冶铁技术的娴熟,带来了大阳古镇民间艺人智慧的迸发,打铁花就成了其中重要的体验。这滚烫飞溅的烟花般铁花,在艺高人胆大的古镇匠人操控下,在夜空中瑰丽地盛开怒放着……这是古镇人们在描绘着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是的,不管是当地人,还是游人访客,我们都好好地活着,就是对历史最大的赞扬。因为我们继承着过去,又坚定着未来。就像矗立两千余年的城墙、院落,无论承载着曾经的汉唐生活,亦或是当今人们的快乐,千百年来,古镇就在那里,古镇人们的生活也伴随着火热沸腾的铁花,越来越兴旺红火……

2020 .11.5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