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到1岁六进六出ICU,这位妈妈自学医护知识变身“超人妈妈”

4月28日,小马妈妈带着小马从绵阳老家回到成都,住在距离川大华西第二医院几分钟路程的小区。

自出生后,小马在重症监护室六进六出,住院时间长达9个月。出院时,1岁的小马只有9斤重。

“放弃嘛,小马是养不大的。”“这个娃儿就是无底洞,家里再有钱都要用光的。”“最后钱没有了,人也没有了。”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别人的劝说下,小马妈妈顶住压力,开始自学医学知识、护理知识,甚至是营养学,康复学,把自己“修炼”成“超人妈妈”。硬是把一个稍有不慎就反复感染、需要戴着高流量供氧仪器、靠空肠管喂食的孩子,在家照料到安全脱机。

↑小马爸爸给小马喂奶

不到1岁六进六出ICU

妈妈曾被劝放弃:孩子长不大

2018年11月26日,作为家里第二个孩子,小马足月出生了,全家人都开心得不得了。出生后第一次进ICU,是因为黄疸,照了几天蓝光,小马就出院了。

大约1个月大时,家人发现,小马喉咙杂音、频繁呛奶吐奶,“刚开始以为是感冒。”小马妈妈说,医生也说孩子喉骨发育不好,要注意补钙。回家后,家人明显感觉小马喉咙里有痰。孕妈妈微信群里有人建议,可以尝试做小儿推拿。但在推拿时,小马突然被痰卡住,窒息,翻白眼,随即送往急诊。“后来才知道,像小马这种有基础疾病的,不能做推拿。”

在绵阳当地医院,小马在ICU住了7天,原本该出院的第8天,小马又突然嘴唇发绀,情况危急,后来转到了华西第二医院。2019年2月21日到4月24日,小马在华西第二医院PICU住了2个多月。第一次进ICU探视时,妈妈完全不记得医生说了什么,只记得“病危,生命危险”这些词。吸着高流量氧气的小马的头边,有一个接痰的尿不湿,“痰多到一般的纸巾接不住。”

↑小马妈妈给患儿小马推拿

4月25日,出院一天的小马病情反复,又住回了ICU,“那时候就觉得,住在ICU我们就安心了,不会有危险了。”小马妈妈说,但在ICU,每个月最低医药费12万,前前后后住院治疗,花了100多万,“我说我都从来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钱,没看到过就花光了。”小马妈妈说,这些钱,除了夫妻俩做生意的存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积蓄,亲朋好友的支持,刷过信用卡,还筹过两次款,大约10多万,但因为筹款,几乎所有朋友都知道小马生病的事,接到太多电话询问,小马妈妈心理压力巨大,匆匆结束了筹款。

2019年6月17日小马出院了,10天后,小马又病了,7月10日,又住进了PICU,8月13日,出院了,8天后,又感染病毒回到PICU……前前后后,光是有创的纤支镜治疗,小马都做了7次,还曾发生过呼吸衰竭。还好,检查排除了小马肺部器质性畸形,只是发育迟缓。

↑小马妈妈和小马爸爸精心照料患儿小马

几进几出医院,血液检查、CT、核磁共振,有医生曾综合判断,小马有脑瘫症状,健康长大对他来说是件很难的事,何况花费不小。“但我和爸爸不甘心啊,不可能把孩子抱回去等死啊。”小马妈妈说,有几次,她在ICU门口哭到崩溃。

朋友、病友家属、路人,都劝过小马妈妈:孩子长不大,放弃吧。医生护士也会坦陈,孩子的治疗难度、风险,以及高额的治疗费用。小马妈妈一度陷入绝望,后来,她求助咨询主治小马的华西二院PICU主任医师李德渊,但走到ICU门口,她不敢进,边哭边坐在门外等,直到小马爸爸和医生谈完走出来。“医生说,不是说孩子长不大,只是照顾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付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

↑小马妈妈抄写的人体穴位知识笔记

“没办法,被逼的”

自学医学知识,写满4个笔记本

2019年10月30日,小马再一次出院了,差几天满1岁,还戴着高流量供氧,插着空肠管。出院时,小马体重只有9斤多,大概因为在医院输液多,回家还“缩水”到8斤。

小马在ICU时,小马妈妈就开始想,如果回家了,该怎么护理孩子。在李德渊医生的指导下,他们买了制氧机等设备,PICU的护士教他们怎么用吸痰、空肠管打奶喂养,小马刚回家时,还请了护士朋友来教。“但我们不敢啊,吸痰只敢吸到口腔,不像在医院,护士会从鼻腔插进去吸深处的痰。”小马妈妈说,刚开始,通过空肠管给小马打奶,喂一次需要两三个小时,喂完感觉又可以喂下一次了,因为不知道空肠管有压力,有一次操作,小马出现胃出血,万幸检查后只是黏膜受伤。

刚回家的前三个月,小马随时都有可能被痰堵住喉咙,发生窒息危险,夫妻俩几乎不敢睡觉,“生怕我们睡着的时候发生意外。”小马妈妈说。那段时间,绑在小马身上的脉搏监测仪器、氧饱和度的监测,随时都响着警报,就像ICU里,不停响着的仪器声。

一次,小马堵痰窒息,小马爸爸一时惊惶无措,手抖着喊赶紧送医院,窒息多一分钟,小马就多一份危险,小马妈妈一把抱起小马,反复拍背、吸痰,拍背、吸痰,1分多钟后,小马又恢复了呼吸,5分钟后,开始冲着爸妈笑。此时,看上去淡定的小马妈妈,其实已经手脚冰凉,半天才缓过来。

↑小马妈妈抄写的肺部治疗知识笔记

也是从那些不敢睡的日子开始,小马妈妈自学医学知识,除了从医院学到的吸痰、拍背,从医学基础学起,肺的结构,肺泡的原理,脏器在身体内的位置,从神经系统、基因、呼吸系统,到营养学、小儿推拿按摩……

从看得一头雾水的医学术语,到小马的咳痰、体温、喂奶的规律,小马妈妈记了满满4个笔记本,还画起脏器结构,遇到问题,小马妈妈拉着李德渊和ICU的医生护士问,甚至先后咨询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山东等地的很多医生和专家。“我妈说我,读书的时候有这个劲,怕是要考北大。”小马妈妈说。

小马回家后很久,体重一点也不增加,“每次称体重,心都是凉的。”小马妈妈说,在自学小儿营养的基础上,她几乎把市面上所有品牌的奶粉成分都对比了一遍,看哪个成分对小马的身体体质好。综合选择了奶粉,吃了一个月,就长了两斤,睡眠、肠胃,都很好。

咳痰机、制氧机、雾化机,高流量供氧设备,加湿器、空气净化器、消毒机、脉搏仪……家里满满当当二十多种仪器设备,前后花了10多万。小马生活的环境,除了严格消毒,湿度必须保持在50%左右,太湿润容易滋生细菌,冬天的温度,要控制在22℃至25℃左右。

在小马爸妈的悉心照顾下,小马恢复得很好。原本,李德渊估计,小马可能会在半年内脱机,没想到小马2个多月就脱离吸氧。

↑一家三口合影

用自己学的医学知识

帮助更多需要的孩子

小马的恢复情况,让李德渊也感到惊喜。李德渊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有了小马爸妈的坚强、坚持,才让小马这个PICU“钉子户”情况好转,这使整个科室都印象深刻。

气道发育异常,软化狭窄,吞咽功能障碍,肌张力不佳,无法自主将痰咳出,导致反复肺部感染,这些,都是小马危险的症状,加上无法自主吞咽进食,小马还存在重度营养不良,最小号的袜子也穿不住。“他现在脱机了,做好康复训练,能自主进食,尤其是固体的高能量的,他会慢慢追赶上来。”李德渊说,正常1岁半龄的婴儿,正常体重应该在11公斤。

现在,小马的情况好转,小马爸爸也从曾经不会做饭、不会换尿不湿,到现在能够独立给小马吸痰、喂奶,小马妈妈有了时间和精力,开始帮助更多和小马一样情况的宝妈,外地的就视频示范,本地的就上门指导,“如果刚开始,哪怕有人稍微指点一下我们,小马的情况也会比现在好。”小马妈妈说,所以现在,她无偿地帮助更多的孩子妈妈,就是希望他们能少走弯路。目前,已经有20多个家庭,得到了小马妈妈的免费指导。

↑小马妈妈抖音号

帮助其他孩子,小马妈妈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当时给小马的网络筹款,如今想来,也没办法一笔一笔地还回去,那就用这种办法,去帮助更多的人。

其实,小马,原本小名叫做洛洛,只是在医院住久了,医生护士都叫他小马,小马妈妈也很喜欢自己被叫做“小马妈妈”。“没有谁生来就是英雄,只是因为成了妈妈。”

现在,每次吸痰,小马会配合地抓住管子,还知道到什么深度可以按钮,也从来不哭。只是他不喜欢咳痰机,一看到长管子,就爱哼哼唧唧。鼻饲管不舒服,几乎每天,都要上演一次小马偷偷扯掉、妈妈又给插上的“比拼”。很长一段时间,肺不张的小马只能侧着睡,但有一天,小马突然仰睡,吓得小马爸妈惊惶不安,问过医生得知,这大概是小马另一侧肺叶恢复了功能,开始好转。小马会翻身了,趴着,斜着,侧着,在床上打滚儿,会自己动手,把袜子脱掉。有一次,爸爸没看住,让小马翻身摔到床下,爸爸躲在厕所里哭了一个多小时。

现在,小马还需要更专业的康复训练,但疫情、培训机构的环境,康复老师的专业技术,都是小马爸妈需要格外谨慎考虑的因素。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王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