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了全球几乎所有行业,对抗风险能力偏弱的中小独立品牌来说,情况尤为不容乐观。
但让我们惊讶的是,不同风格,各具特质的设计师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抗拒着这股“不可抗力” —— 跨界合作,直播,亦或是大胆开启新模式。
后疫情时代,他们正在积极发现新的契机,就像他们刚刚开始时那样。
「陈安琪:无黑无白」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八个大字出现在衣服背后,
让人很难不侧目相看。
陈安琪以前的丰功伟绩不胜枚举,
顶着i-D杂志的年度5佳入行者的名头自然会叫人刮目相看。
晚上九点半,她依旧在工作室开会,
此时的世界还处在疫情期间。
她喜欢一切有趣的东西,喜欢科技质感,
饱和有尝鲜的态度和勇气,
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有趣,
让大家回过去找到她。
陈安琪的父亲是调色工程师,自小就知道把不同的颜色涂到不同的材质上会产生出更加不同的效果 。 在毕业创立Angel Chen的品牌之后,第一条笃定的规矩就是要做个色彩斑斓的品牌,“我希望我的衣服没有黑色白色只有彩色”。 一个天生就对色彩有足够敏感的女生,选择在自己独立品牌中把黑白剥离掉也算是对家族的一种传承。从小父亲就给陈安琪找了很好的老师,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她从认知初始就浸淫在了一个充满艺术气质和时装氛围的环境里。
潮汕是陈安琪的根,丰厚得令旁人羡慕的民俗文化,色彩传统,建筑,美食比比皆是,甚至非常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潮绣,也是诞生于此。这样的文化晕染也让陈安琪在自我表达上得天独厚,“我想你们再来看秀那就从一场装置搭建起始吧,电影,音乐,气氛,场景,气味,建造一个像个小宇宙那样东西来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疫情迫使Angel Chen的米兰秀取消,但她们马上找来一个3D动画团队做了一场虚拟秀。“我视频监控模特在绿幕前走了5分钟,做了很好玩的后期效果”。虚拟技术和科技的接入成了时装产业的一个新起始点,可对这个时刻也在关注着娱乐领域的女生来说反倒是稀疏平常。在她心里面这样的舞台搭建早有预谋,不过是时局给出了启动的契机。
“我本身就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所有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我都抱着一个尝试的态度。年轻不就是要体验更多吗?”
任性同样是陈安琪喜欢提及的一个词,选择做独立设计师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份可以给她带来幸福的工作。最大程度上呈现出个人审美,最高限度达到个人追求,她曾经把潮州特有的手作油纸灯笼带去了纽约时装周,“我做这个品牌就是任性的”,除了丰富的色彩运用之外,还包含了把传统文化里面那些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美作出分享,自己也’玩’得开心。只有到了每个真正推出每个品类的时候,她才会顾及一下周遭的声音,“制作成本倒推上来会给我的设计在加上一点条条框框,其实是更好的把控一下每一道工艺”。
陈安琪说自己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代独立设计师,赶上了相对更加宽松的环境,14年到16年正在她创业伊始的阶段,“真的是遍地独立品牌,遍地的show。”难免会谈到行业里的不断新加入的力量,“她们应该是开放不保守,非常努力,又善于和人打交道的。”只有在这里,她会停顿一下,“这一行真的苦,没你看到的那么光鲜,努力是生身立命的资本。”
我的行业慢慢让我学会了用包容来解读更多世界的方法。
自我表达和商业实用有关联又排斥,可能一个独立设计师做的时间越久,就会更成熟直面这个问题,好的表达和满足更多人没有那么大的水火不容。
自己足够好玩,好玩的东西也会找到你。
在纽约的一段工作让她至今记忆犹新,“我在纽约最深的印象就是所有的工作都是要靠自己抢来”。之前在圣马丁读书的日子过得非常养尊处优,给学生的机会都是“成把丢来的,手里还做着LV的项目,施华洛世奇就找来了”,到了纽约之后,完全变了样子,“如果你今天没有去抢,不用等到明天,项目就会被同样优秀的人拿走了。”如果不想自己的优秀品质被埋没掉,不想默默无闻地走一辈子,那就“一面埋头苦干,一面在人前拼命争取吧,因为你的每个竞争者都有两把刷子”。
那段时间也让她的设计风格有了变化,从相对的保守到了各种视觉语言的放大,而紧接着的一段经历又帮助她做了一次’修正’。“米兰的走秀时光让我已经放大的视觉表达被重新梳理编辑了一下,这么说呢?比方我有十件设计,最终挑出来展示的只有最棒的三件。”一连串充满了挑战与新奇的的文化氛围影响也改变了这位新生的设计师,“环境总是让我感悟”。
你觉得是不是女生有做这一行的先天优势?
好像的确是女生多一些吧,因为时装这一行最大的消费者也是女性啊,我觉得身为一个女生会有利有弊,好的地方时我会设身处地给女生做设计,我更知道如何去打动一个女生,不好的方面就是还有很多有见地的男生在等着我的设计,这部分有我的缺失,比方说裆部要怎么做,我就没有任何优势。
身为独立设计师对这个行业肯定会有最中肯的评价,那就是设计师是很难100%稳定在每一季的出品的,“我觉得能把每一季都保持在一个中上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讲到自己,“那我是个理性的设计师,有自己非常情绪化的一面”,其实单看作品已经很明晰了,她一直都输出着锐利的表达,辨识度高,是恪守本意。一个买手朋友和陈安琪聊天,讲了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独立设计师很难掩饰掉自己在当下的情绪,“她认识的几个朋友怀孕以后生产的衣服风格突变,她也没跟我讲是变好还是变坏,我也不保证我恋爱了衣服就做得’娘’一些,怀孕之后是不是会推出系列的亲子装……”
设计的好与坏就像艺术品的美与丑一样,很难做出一个客观的评述,针对这个’不良’问题,陈安琪毫不犹豫拿出了答案:艺术抛出问题,设计师解决问题。不符合当下审美体系的是不是就是丑呢,很难说,要看语境。 “如果一个设计师拿出来的作品不但不解决问题,还会创造问题,那她做的可能是艺术品,不实用吧。”
「黄婉冰:情绪捕手」
我突然会觉得,
只讲AT-ONE-MENT
是独立设计师黄婉冰 的个人品牌有点狭隘,
「AT-ONE-MENT」
一个从圣经里被翻出来带着两个链接符号的词,
分明就是黄婉冰在一心着力营造的个人世界。
这个丝毫不会掩饰自己情绪的女生正在奋力地、
‘一块砖一块砖’地筑建着自己的城池,
并以此为契机,
和外部的世界分享着自己的个人表述。
如果不是当初出现的一些小情绪波折,现在我们见到可能是另外一个黄婉冰:财务专家、律师……或者可以随意把她安放在另外一个有趣的职业里,她也能做得很好,同时依然保持着“一个有着创造性的人”的属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任意一个被规范了方向的职业表象之下,婉冰都能生发出一些与众不同。她谦虚、不掩饰、有点张扬、随性,可以趁着兴起哼出一句恰如其分的歌;但谈起自己的职责和愿景,她却显露出一丝不苟的坚定,不容置疑。
突入其来的疫情让婉冰原定的工作受到影响——走秀、拍摄宣传片的模特无法汇集在同一个城市里。但她和一票硬派的创作团队并不在乎这些。“没法在上海召集拍摄,我们就以插画和拼贴来做新一季设计的宣传片。”学艺术的人都清楚,插画与拼贴正是他们的根基功底。虽是特殊情况催生的创作,但成片的效果的确人耳目一新 。 疫情期间,婉冰的团队依旧坚持着一个以大地为母题的艺术项目,继续奔走于一个个城郊的有趣荒地,“我们是带着想法去创作的”。 不管周遭的世界生出什么样的变化,她依旧初心不改,甚至乐此不疲,“我觉得我们的小团队正处在一个创造的兴奋期里”。
婉冰的入行故事也很与众不同,“其实在我十六七岁时,真的是和一个和艺术、设计完全不沾边的人”。一次“蒙着眼睛”作出的选择,让她成为了“缝纫女工”,更准确地说,是一名优秀的制版师。在学习了制版之后,她开始为一间公司工作,那段时间里,一个发自内心的声音在不断放大:“我想我为什么不为自己做点什么?或者我为什么不能表达一下自我呢?”碰巧的是,这间公司的老板读的正是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于是婉冰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要读书,我也要去读最好的”。
通常一般人要准备两到三个项目,才能作为进入中央圣马丁的敲门砖,但黄婉冰只做了一个——一个因汶川地震而启发的项目。她回忆道:那时候其正处在一个很奇妙的情绪之中,灾难之下,自然也不是什么美妙的感觉,“深处那个项目之中,我的情绪并不是很好,我想让自己感同身受的去捕捉到震区民众的感受,震前、震中和震后”,就像是自己也浸入其中。导师评价该项目很有实验性。更重要是,在经历那次磨砺之后,让她发现原来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介质来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自然界中的泥土——属于这个世界最本真、最质朴的物质,这些年一直没有“逃离”婉冰的重要选择。她笑着透露自己不太爱穿鞋子的小习惯,也许鞋履真的会在情绪上阻碍她去吸收“母体之力”。
“我发现设计是可以表达情绪的,通过设计,大家看到了我的表达,我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这是种积极的的影响,会促进我们一起思考。”
我想我就是个特例。
我想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所以一砖一瓦开始了搭建。
我想让大家看到我建造的世界的样子,那是我的世界观。
我最多的时间就活在我的世界里。
我的人生,我的生活是完成这个世界。
我猜,也许在某一个时段里,黄婉冰感受到了:服饰、时尚都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每件作品都是一件承载着她情绪的载体。她把自己彻底投入到了一座可以分享自己精神世界城池中。一场华丽的梦早已开始。“我有强烈的使命感,我要达成这个世界。”
她喜欢体验情绪,各式各样的情绪,进入到一个情绪里感受会让她着迷,让她产生灵感。为了进行关于一个自闭症儿童的项目,她去到自闭症儿童中心,教小朋友绘画,通过观察,婉冰发现:“他们会重复的做相同的事情,会排序,对自闭症的儿童而言,这种行为会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我想告诉世人,我们真的不需要制止他们的一些行为。”
那么,人是不是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自闭?
“不能这么讲,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我们觉得自己站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观察别人,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她说。
婉冰不是所谓不接地气的人,她会让自己输出的审美让人尽量触摸得到。“我的工作就是把态度和情绪具像化。”在她的世界里,艺术和商业之间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独立设计师不就是为了生存吗,没有了商品属性,那独立设计师存在意义是什么?”AT-ONE-MENT最初的受众是一群有艺术家质感的人,“因为她们更容易感受到这些衣服细节中带出的情绪表达”,慢慢的这些人多了起来,是她的分享得到了共鸣,还是更多的人提升了审美?这像是一种交织上升的互动,同样的也营造出一个充满了特殊质感与气质的氛围。
婉冰说自己是个颇具实验性的人,艺术性和情绪化在她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但她也生性爽快,自己钟爱的两只猫就养在工作室的桌子上,可能是猫的自我与她达成了共识。做这一行的人很多,成功者寥寥,成功的人坚持自我。“人没有不会动摇的,但需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我也会遭遇到事情,听到不同的声音,但是来不及多想,先把事情解决掉,多半的时候,事情解决了,坏的情绪也已经结束。”
「任祎&刘宇宸:情感不可能被数据取代」
设计师品牌SMFK创立于2016年,Sam任祎主外,Frank刘宇宸主内。
手绘涂鸦,五角星型,NOT FOR SALE,MADE IN CHINA……
这些成功触动过我们眼球的设计元素皆是出自于此;
unisex,free size,design for all表达了SMFK包容自信略带着点张扬的态度。
与品牌的外放炫目不同,
当Sam和Frank这两位幕后主理人一起坐到你面前时,
更多会听到的是他们平静的讲述,真诚,毫无遮掩。
嫣然天使基金会的账号上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
很贴切地描述了SMFK的精神:
像个现代骑士一样,致力于给更多人提供帮助,
同时带来绝不后退的力量和信心。
Sam讲了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是和NBA的官方赞助斯伯丁的合作。选择和篮球运动息息相关的主题更多源于他俩长大时的经历。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那一代男生,篮球场,哪怕是简陋的篮球场,也在他们心里留下了足够的印记,和现在’虚拟化,数据式’的社交氛围完全不同,那一代男生少年时候人际交往的圈子,对自己身体的重新认识都可以是在篮球上建立起来。 “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在户外的运动场里面交到新朋友”,情感上的交流是不会被数据所取代的。 篮球场即是一个可以触发社交连接的场景。想想那些被疫情’关在’家中的新一代少年们,这是绝对善意的指向。
会选择高尔夫运动的服饰套系吗?
也许不会,因为高尔夫球跟我们年轻时的经历没有交集。没交集也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的情感。
自己弄不明白的钱不挣。SMFK选择了蛮有性格的一条路,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对和自己价值观认同度不一致的合作选择说不,“我们不接触游戏,不接触电竞类的合作”,选择从在零售上的不降价,甚至是在每一年超乎同行想象的开放预算,“这里可以说我们玩得是现实增强游戏,一点都不虚拟”,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切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年轻一代心中所受的追捧,或许这才出于感同身受的真诚打动吧。
外人很难不对两个人的合作关系产生好奇,他们俩认识六年,合作五年,却似乎依旧处在一种互相了解的过程中。 “我们之间没什么交流,除了工作结果就是聊些日常的鸡毛蒜皮。”这样的交流模式被慢慢衍生放大,成了公司氛围。一个人绝不去对另一个人过度的关注,“希望人和人之间都在空间和精神上保持一个距离”。互不干扰的度又拿捏得微妙,“每个人都可以讲述另外一个人一天的工作,冷静到像个局外人一样,偶尔会提出几句分析的意见,毕竟一个人若是沉浸在一天的一百件事里,很难有经历审视一下自己。”事实上在两人合作之前,互相之间的距离也并不遥远,一个在银泰工作,一个在国贸上班,相隔一条长安街,生活氛围,品味和价值观和圈子也没什么大不同,“所见所闻所想很多事重叠的”。5年前合伙人式的开始了SMFK,更像是一种互相激发,让Sam发掘了自己在前端,包揽PR工作,以及专注把一件事做大做强的潜力,也让Frank心安理得的把自己埋在了幕后,专注痴迷地做好一个设计师的本职。“我觉得没有SMFK,可能会埋没Frank做设计师的天赋”。
其实我们的年龄,阅历,甚至是成长背景上都用挺大的不同,
是事儿选了我们,圆了我们。
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不是贪婪的人。
在北方的服装设计师工作室大多体量不大,10个人以内已经算是颇具规模了。五年的时间里,SMFK‘膨胀’到了40个人,设计开发,运营零售,仓储物流直到售后,“我们是做全链的”,聊这一点的时候,看得出两个人无不带着自豪。在开始合作SMFK之前,Frank在LV做足了五年,而Sam辗转于行业的年限更多出了一倍。人生百态都见过了,“更重要的是经历过(起起落落)的周期”。
用户,更明确一点的讲就是中国人的‘自信’是二位特别会提出来的两个字。经历过不自信,要靠身上独一无二的,小众的衣服来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年代,会让他俩对自信有更丰厚的理解。“恋爱的时候请女朋友吃饭会点最贵的,结婚之后和太太吃饭一定会点最对的”。 “多小众多贵的东西,看看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其实中国人早过了靠服装来标新立异的时代了,同一件衣服,不同的颜色,不同的Size都会穿出不同,“是你影响了衣服,并不是衣服成就了你。”
和所有的独立设计品牌一样,SMFK也会面临着独立思想和商业行为之间的碰撞。早一年开始开发立项,“甚至于为了A而先期之行了B与C,转过年,A才变得峰回路转”;他们也在观察着更多的其他独立品牌,”自我意识太强的品牌,存活也会变成困难”。用个互联网领域很滥用的词,“我们就是产品经理”。SMFK很早就意识到用产品和用户沟通,其实并没有太多连接的通路,更多的是遵守游戏规则和需求。“我们第一个套系,只有三种款式,都卖爆了”,曾经在卖货上积累出足够自信的人,自然也是轻松过关。
30岁之后让这对组合,有了更多坚定自己初心的理由和资本,当打之年的他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是不是能做一些事情来影响和改变一下周边的世界?“毕竟名誉与形象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统筹编辑:张末
采访撰文:小明
摄影师:陈恬(陈安琪,黄婉冰)
鄂坤(任袆、刘宇宸)
执行:erliang
责任编辑 :Ne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