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湘鄂边,“牵敌”数十万——红二、六军团鄂西两次大捷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通讯员 张益游 李鑫

7月11日夜,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李家河镇板栗园大捷纪念碑身后的河道,因暴雨轰鸣了一夜。

天亮以后,雨停了,山洪也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深约40米的天坑,静静地收纳山间的浊水。“这个天坑,我们这里的人叫它阳河大洞,洞中是一个不规则拱形入口的暗河,水大时满溢形成山洪。”板栗园村村民覃庆海说,“当年红军在这里的战斗,远比这场山洪更惊心动魄。”

贺龙亲笔题写围歼剿灭五峰团防孙俊峰的布告

贺龙亲笔题写围歼剿灭五峰团防孙俊峰的布告

红军在鄂西点燃工农革命之火

7月11日下午2时许,湖北省鹤峰县湘鄂边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飘着小雨,21.8米高的纪念碑耸立在群山之中,纪念碑左侧的烈士英名录高大肃穆,右侧的退役战斗机、火炮和坦克,见证着当年战斗的激烈。

细雨颂忠魂,白花祭英烈。湘鄂边苏区中心鹤峰县,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战略后方,同时也是湘鄂西红四军诞生地及湘鄂西反“围剿”斗争主战场。鹤峰县各族人民跟随贺龙同志,进行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斗争。当年全县仅六万余人,有近半数投身革命,其中有三千余人牺牲。

“每一份文物,每一件档案,都诉说着湘鄂边苏区的历史,讲述着红色历史的血与火篇章。”恩施州档案馆馆长黄希俊说,恩施既是红二军团的摇篮,也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核心地带。

1927年“八七会议”后,贺龙、周逸群奉中共中央指示前往湘鄂西发动武装革命。桑植起义失败后,贺龙率领队伍进入敌人统治相对薄弱、便于游击隐蔽的大山,在他从小就熟悉的母亲的老家、姐姐贺英的游击区——恩施鹤峰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开展游击战。

1928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鹤峰遇到较大困难,贺英送来了一批弹药、棉衣、布匹、药品和银元等补给。同时,部队在鹤峰堰垭进行整顿,虽然整顿后全军只剩下91个人、72支枪,但人员的思想觉悟、革命立场都有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党的坚强领导,此后,部队习惯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次整编也被称为红四军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1928年底至1929年春,红四军先后改编了咸丰黑洞“神兵”、宣恩晓关“神兵”、鹤峰邬阳关“神兵”。1929年1月,红四军攻克鹤峰县城,成立鹤峰县苏维埃政府。1929年2月,红四军集结到鹤峰杜家村,在这里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杜家村整编,按照中央指示,正式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杜家村作为红四军的诞生地载入史册。后红四军相继攻克建始、桑植等县城,开辟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红四军扩大到3000多人。

鹤峰县苏维埃政府是党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并播下的第一个县苏维埃红色火种,它的建立,标志着湘鄂边乃至整个湘鄂西红色政权斗争的初步胜利。此后,恩施地区8个县有5个相继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有40个区、243个乡建立了党团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群团组织。其中,鹤峰县全县6万人口,入党、入团、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队、贫农团、妇女会等革命组织的达2.4万余人。

“1930年4月18日,红四军从鹤峰县城出发,准备与红六军会师。4月20日,红四军主力抵达鹤峰县五里坪镇,军部设在此地。贺龙同志在此养伤期间,红四军还围歼了五峰团防孙俊峰、孙子瑞部,为会师扫除了障碍。”鹤峰县五里坪乡副乡长欧阳志刚说,当时的军部和苏维埃政府旧址,如今建起了纪念馆,成为当地的红色胜地。

1930年7月初,红四军与红六军会师于湖北公安。随后红四军改称红二军,红二、六两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湘鄂边、洪湖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燎原之势。

忠堡大捷: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一次大胜仗

忠堡大捷纪念碑

忠堡大捷纪念碑

1931年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1934年,红三军与战略转移的红六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随后,红二、六军团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湘西攻势,掩护中央红军顺利突围和长征。

尤其是遵义会议召开前,红二、六军团攻打湖南常德、沅陵和桃源一带,将围追中央红军的十多万湘军吸引走。中央红军在遵义停留休整12天,正是这12天的安定,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红二、六军团对遵义会议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长征初期,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在湘西一带辗转战斗,以牵制湘军主力。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红二、六军团牵制湘军的任务也基本结束。

中央红军胜利突围后,红二、六军团对湘敌采取守势,对鄂敌采取攻势,把主力转向鄂西,在运动战中寻找歼敌良机,取得数次大捷。经典之战是发生在咸丰县的忠堡大捷和发生在宣恩县的板栗园大捷,“鄂西两次大捷”均由贺龙指挥。

1935年6月9日,红二、六军团秘密前进至宣恩县城附近,并对其实施包围。敌鄂西“剿匪”总司令徐源泉得知宣恩被围,急令所属的第41师师长张振汉,率领部队驰援宣恩。

徐源泉“追剿”湘鄂边红军的快邮代电

徐源泉“追剿”湘鄂边红军的快邮代电

然而,张振汉没有料到,红军在他们出发前,就获得了张振汉的整个作战计划。贺龙、任弼时等人将计就计,留下1个团继续佯攻宣恩,监视和迷惑敌人,红二、六军团主力则趁着夜色,提前于11日出发,火速奔袭忠堡(属咸丰县)以东地区。先头部队一天行军130余里,抢在敌军主力之前占据了忠堡附近有利地形,开展围点打援。

6月13日清晨,忠堡城内的敌军集中兵力向红军阵地进攻,企图突破防线,策应被围敌军进行突围。与此同时,从来凤地区出发的敌军也向红军阵地猛攻。红军打退了敌军多次进攻,挫败了敌军的突围企图。

6月14日晨,红二、六军团集中了近5个团的兵力,从4个方向对被围之敌发起了全面进攻。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午后,到下午3时许,全歼了围困之敌,并活捉了张振汉。

此战,红二、六军团歼灭敌军1个师部、1个旅和1个特务营,并予敌右、中两路以沉重打击,取得北进鄂西后的一次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忠堡战役,以1万余人大战敌军11万人,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歼敌最多、损失最小的一次战斗,后被编入解放军军史和红二、六军团的典型战例,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恩施州档案馆党史研究人员介绍。1986年,咸丰县在忠堡大捷遗址修建了纪念碑,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碑名。2004年对纪念碑进行了修缮,并建起了烈士陵园,供人们瞻仰。

板栗园大捷: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牵制数十万敌军

板栗园大捷纪念碑

板栗园大捷纪念碑

覃庆海是宣恩县李家河镇板栗园村的红色故事宣讲员,板栗园大捷纪念碑的一批批瞻仰者,都被他深情细致的讲解感染。覃庆海的爷爷曾在此次战斗后参加红军,参与清理战场,掩埋牺牲的红军战士,并跟随红军队伍辗转湘鄂边。

7月12日上午,覃庆海带领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纪念碑后的河道,循着山洪冲刷过的方向,逆流而上,找到那个曾经战火纷飞的天坑——阳河大洞。

“这是一个季节河,发山洪的时候才有水,河道的源头是一个天坑,地形复杂。”站在天坑边缘,落入天坑的浊水依然轰鸣,灌木和杂草遮蔽了视线,被山洪冲过的树木,整齐地顺着河道倒伏,覃庆海指着面前的山头说,“当时,红军在山上,需要俯冲下来攻击被包围在峡谷地带的敌精锐八十五师。因地形不利,必须绕过天坑,然后跨过这条河,才能发起近距离进攻。敌军也意识到这一点,试图从此处突围上山,双方发生激烈战斗,造成巨大伤亡。最终,红军取得胜利,全歼被围之敌,敌八十五师师长谢彬在附近被击毙。”

档案资料显示,1935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红军截获破译的电报中,贺龙得知敌第八十五师将从江西经四川到龙山“围剿”红军。

经过缜密分析,贺龙、任弼时决定利用敌八十五师新到鄂西情况不熟的有利条件,以伏击战法歼其于途中。8月2日,红军撤离龙山,向沙道沟方向前进。8月3日清晨,贺龙指挥红二、六军团主力从沙道沟山间捷径直奔伏击点,从李家河插入板栗园地区,将一条狭长谷地“利福田”作为伏击点。

当天12时左右,敌人完全进入红军埋伏地带,贺龙立即下达出击命令,红二、六军团主力部队从左右两翼向敌人发起攻击。在围歼敌八十五师两个主力团时,因敌军火力太猛,红军多次发起冲锋没有攻下。黄昏前,贺龙亲临阵地指挥,经过一小时的激战,将装备精良的敌军警卫营全部消灭。整个战斗至午夜11时许全部结束。

此次战役,红军全歼敌八十五师师部2个团1个营,击毙敌师长谢彬,3000余人被红军歼灭,俘敌1000余人,缴获枪近1000支、迫击炮6门、弹药600余箱、银元6万多块。

此战迫使鄂敌纷纷后撤,湘敌也收缩兵力转入防御,敌军对湘鄂川黔苏区的“围剿”即告失败。忠堡、板栗园两次大捷,均成为湘鄂川黔时期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和“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

“板栗园之战,不仅使湘军、鄂军彻底丧失了进攻的信心和勇气,而且迫使蒋介石放弃了利用湘军、鄂军‘围剿’红二、六军团的计划,命令湘军、鄂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覃庆海说,此战之后,湘鄂川黔苏区军民实际上粉碎了敌军的“围剿”。

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先后经历了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部队不仅没有减员,而且发展壮大到2万余人,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决定性胜利。不仅牵制了数十万敌军,有力地支援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区的斗争,同时在不断孕育、发展、壮大自身力量,为1936年7月奉命组建红军三大主力方面军之一的第二方面军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图片由湖北省档案馆提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