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公鸡”铁得够不够,“凑份子”凑得多不多,期待这场“铁公鸡”大赛,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激励比拼。
3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幅是多年来少有的,增长18%,总规模达到9.8万亿。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地方政府也得“凑份子”。退税的钱是直达企业,考虑到基层的困难,对基层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是直达市县以下基层。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增添光彩。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据新华社
正如家庭账本不仅记录着各项收与支,更反映着一大家子的生活情况和发展动向。国家的大账本,也是通过合理计划“钱从哪来、到哪去”,来支持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改革目标实施。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用度,反映的是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的“加法”,政府坚持过紧日子的“减法”,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乘法”,以及破除障碍强化预算绩效监控的“除法”,这是我们国家账本里的四则运算。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铿锵有力的“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再次呼应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减税降费藏富于民,是最好的宏观刺激。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较多的背景下,一个清晰的闭环是:只有市场主体好了,整体经济才会好,进而就业才能变好,工资才能上涨,消费才能升级,生活才能美好。
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坚持“一毛不拔”,彰显出深厚的民生情怀与为民初心。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在多年连续以万亿为单位的减税降费基础上,今年新增财政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元,主要用于减税降费和退税,这跟1.5亿市场主体和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直接相关。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财政收入的大蛋糕里,分出更多给市场主体,帮它们在登高时“输氧”。
政府过紧日子,群众才有好日子。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三公”经费减少。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奢靡之风、大吃大喝、公款旅游、突击花钱等新闻,在个别地方依然有曝出,换言之,地方政府减支的空间依然存在。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关键是,愿不愿挤,以及如何去挤。
“铁公鸡”不是叫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既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也要严格执行预算硬约束,做到无预算不支出。地方财政绝不是少数官员可以肆意使用的无主财产,每一分钱的使用都必须合理合法透明公开。过紧日子需要精打细算,把钱“花在明处、用在实处”。地方财政支出不能无约束无规范,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同时强化财政支出公开,对滥用纳税人钱财的行为进行严厉问责。
地方竞争落实到政府层面,往往是营商环境的全面比拼。做刀刃向内的“铁公鸡”,给市场主体“凑份子”,把更多钱留给民生,藏富于市场主体,这就是看得见的营商环境。这个意义上,地方政府的“铁公鸡”指数,就是该地的营商环境指数。“铁公鸡”铁得够不够,“凑份子”凑得多不多,期待这场“铁公鸡”大赛,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激励比拼。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