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仪科技”)作为西海岸新区入选的25家“链主”企业之一,不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军者,更是国内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隐形冠军”。
这家脱胎于中国电科第四十一研究所的国有企业,通过十余年技术攻坚,已形成覆盖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测量的全产业链布局,2021年以15.13亿元营收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微波/毫米波细分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领跑。
近日,思仪科技完成IPO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其2023年科创板IPO折戟的经历,以及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行业共性问题,也折射出国产高端仪器企业在市场化转型中的深层问题。
青岛上市企业观察第606期
从“跟跑”到“并跑”的创新路径
思仪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深厚的技术积淀。其拥有的电子测量仪器研发团队,不仅为国内规模最大,更是全球最早从事太赫兹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微波/毫米波领域,思仪科技的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30余项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对标对象是德科技、罗德与施瓦茨等国际巨头。
来源:思仪科技官网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山东省将电子测量仪器列为重点突破领域。思仪科技吃准政策红利,近五年科研投入年均增长18%,2024年新增专利200余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5项,参与“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30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辐射带动通信、半导体等下游产业产值超500亿元。
此外,思仪科技于2020年混改引入华为、国元基金等战略投资者,直接持股50.54%的中国电科集团仍为实际控制人。这种“国有控股+市场化运营”模式,既保障了国家战略任务的有效承接能力,又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活力。
IPO折戟暴露的深层问题
尽管技术领先,但思仪科技的市场化转型仍面临考验。
2023年6月,思仪科技因“关联交易占比过高”“信披质量瑕疵”等撤回科创板IPO申请,从而暴露出两大核心问题。
其一是关联交易依赖:2021年中国电科集团及其下属单位贡献营收占比达32.27%,既是思仪科技第一大客户也是主要供应商,公司独立性遭上交所质疑。
其二是研发转化效率不足:虽然专利数量国内领先,但2021年研发费用率仅为8.42%,低于行业均值15.19%,且部分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壁垒高”特点,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融资难”的恶性循环。思仪科技通过“军工订单保底+民用市场突破”策略缓解压力,2025年以来中标25个亿元级项目,涵盖卫星通信、雷达测试等领域,民用业务占比逐渐提升。但其低价竞争策略可能影响长期研发投入,如何更好地平衡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仍是未解难题。
思仪科技的发展轨迹,是中国高端仪器企业从“技术追赶”到“生态构建”的缩影。同时,对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而言,思仪科技也为“链主经济”如何带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
随着《国家仪器仪表产业振兴规划》落地,2025年关键领域测试设备国产化率目标超70%,思仪科技迎来政策窗口期。其正在建设的“太赫兹技术研发中心”,有望在6G通信、量子计算测试领域实现领跑。
未来,思仪科技IPO进程是否顺利,能否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全球化合作间寻求突破,仍值得关注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