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朝一夕
历代政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自有它的原因,我们不能因为清朝满族的部落政权而去误会整个中国政治都是专制、封建的。如果你想了解中国,这是一本值得你去读的书,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出我的读后感,我想说:“中国”两个字,是值得我自豪与骄傲的。文史类作品,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要说明和对比。很有意思。
清代的政治,一切由满洲部族的私心发出,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为了便于满族皇帝的专制,就废除了宰相明代已废,清朝沿袭之,最高命令就由皇帝发上谕。还有明的和暗的直接秘密发下 “这是纯粹出之于私心的,而私心决不能形成出制度。”不能把中国历史都说成专制,但清代的政治是专制的。对于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现在不用 “满清”这词,但当年是用的,钱先生书中也用这词)书中说 “满清是推翻了,不过连我们中国的全部历史文化也同样推翻了。这因当时人误认为满清的政治制度,便完全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又误认为此种制度,可以一言蔽之曰帝王的专制,于是因对满清政权之不满意,而影响到对历史上传统政治也一气不满意。因对于历史的传统政治不满意,到对于全部历史传统文化不满意。
推崇汉唐,宋明褒贬参半
我奇怪为什么书中没有总结秦制?秦制难道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吗?
后代所有制度基本都是以秦制为基础演变而来的。老先生虽力图站在客观角度审视历史,可我觉得他最推崇汉唐,宋明褒贬参半,清基本持批评态度。书虽薄,但料丰富,读起来非常过瘾。我总能从老先生的书里学到课本上没有的观点,受益匪浅。受益颇多,虽然捧孙中山有点突出,但是对康梁不识主权,对于汉唐强势,明清颓势的分析却非常到位,所谓的专制还真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能够体会到钱常说读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背后的深意。本书是读国史大纲的热身书,也应是公务员必读书目。
因地制宜
我曾经一度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万历十五年》之间,是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这也是错误的。这两本书,是站在两个角度,用两个文体,说同一件事。《万历十五年》肯定更有趣些,《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若不是对历史强爱好,看不下去也是有的。钱穆自然是说得失,《万历十五年》又何尝不是在说得失,《明朝那些事》又何尝不是在说得失。而读完钱穆的书,总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受,生成对我国过去几年前历史的国家治理经验的欣赏,能体会到确实所有政治体制既不是空降输出也不是拔地而起,还是一代代成百上千年的沉淀,进而深刻感受到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
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先生认为讨论历史制度,应该将当时的历史传统与当时人的历史意见作为主要参考,不该把我们的时代意见来抹杀当时的历史意见,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无制度的国家,而每一制度的后面也必有其所以然的理论和思想。个时代何以成其如此,缘自对上一个时代的继承和发展;而同一时代下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往往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让我开始明白,理解观察社会和历史,要先学会切割(所谓格物),然后再重新组织联系起来,成为有机整体。
讲历史,不武断
钱穆先生说“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多了解一些历史,多明白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本书着力陈述制度须合于本国传统,须合于人事。这点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值得我们加以学习、领会。到前几天读完了唐代部分。大体而言,作者每分析一个朝代,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最后总之以“得失检讨”。具体而言,政治组织,主要会分析皇权与相权之分割,此乃中国历史各朝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能回答提到封建社会即以“黑暗专制”来总结的论点。考试制度呢,关于一个国家如何选拔人才,从汉代的选举制,到魏晋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到唐之科举制;经济制度主要分析税收制度,以及人口管理的方法。而兵役制度关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必定也是应该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