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42年11月12日至15日的瓜达尔卡纳尔海战(日方称为第三次所罗门海战)是日美海军为争夺瓜岛周边制海权而进行的一系列激烈海战的高潮,尤其在14日至15日夜间的第二次交战中,日军"雾岛"号与美军"南达科他"、"华盛顿"号的较量是太平洋战争中少有的战列舰对决。对于此次海战惊心动魄的过程,军迷们一直津津乐道,甚至提出如果日军出战的不是老旧的"雾岛"号,而是号称史上最强战列舰的"大和"号,那么交手结果会完全不同,2艘美军战列舰恐怕无法全身而退,那么这个假设是否成立,不妨分析一二。
■1942年11月14日夜战中,"华盛顿"号战列舰的前主炮对"雾岛"号战列舰实施齐射。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海战过程。当夜,以"雾岛"号为核心的日军舰队在近藤信竹中将率领下再度奔袭铁底湾,试图炮击亨德森机场,以"南达科他"、"华盛顿"号为核心的美军舰队在罗伯特·李少将指挥下迎击日军舰队。在交战中,"南达科他"号与"华盛顿"号失散,遭到包括"雾岛"号在内的5艘日舰的集火攻击,同时又发生电力故障,竟无力还击,上层建筑受损严重,被迫撤退。与此同时,未被日军发现的"华盛顿"号对"雾岛"号实施了猛烈炮击,将其重创,"雾岛"号最终沉没。纵观整个过程,日军战列舰实际上处于以一敌二的劣势,即使换上"大和"也是如此。日军要改变战斗结果,必须把握两个关键点:第一,在战斗之初集中火力将"南达科他"号重创或直接击沉;第二,在遭受"华盛顿"号攻击时能够承受打击并转移炮火将其反杀。那么"大和"号是否能做到呢?
■1942年11月14日至15日夜间瓜岛海战第二次交战形势图,可见双方舰队的行动十分复杂,完全是一场混战。
先谈谈第一点,"南达科他"号是否会被击沉取决于日舰的火力强度和命中率。就火力强度而言,"大和"号的45倍径460毫米舰炮的威力远胜"雾岛"号的45倍径356毫米舰炮,其穿甲弹在20000米距离上的垂直穿深达494毫米,而"南达科他"号的舷侧主装甲带厚度为310毫米,加上"大和"的主炮数量比"雾岛"多一门,且交火距离仅有6000米,如果说"南达科他"号的装甲防护抵御"雾岛"号的主炮火力尚有余力,但是在近距离面对"大和"号时几乎是不堪一击的,因此理论上"大和"号完全有能力击沉"南达科他"号。
■"大和"号战列舰的460毫米炮弹,自左向右分别为九一式穿甲弹、三式通常弹和去掉风帽的九一式穿甲弹。
虽然"大和"号的主炮威力十足,但炮弹再强也要命中爆炸才有效果,能否轰沉"南达科他"号还要看命中率,这就要看火控水平了。当时,美军新型战列舰已经装备了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而日军战列舰依然采用传统的光学观瞄方式,在夜间利用探照灯照射目标实施射击,即便最新的"大和"号在1942年时也没有雷达设备,日军到战争后期也未能掌握雷达火控技术。"雾岛"号的炮术水平在日本海军中是数一数二的,人员训练有素,开战以来一直奔波在前线,实战经验也更丰富,那么在这场海战中的射击命中率如何呢?美军作战报告显示,"南达科他"号被日舰集火达四分钟,被击中至少26次,其中203毫米炮弹18发、152毫米炮弹6发、127毫米炮弹1发、356毫米炮弹1发!没错!"雾岛"号主炮仅打中了"南达科他"号一发!中弹位置多集中在上层建筑,美舰主装甲带未被击穿,未伤要害,得以撤退。久经沙场的"雾岛"号尚且如此,那么初登战阵的"大和"号又会达成怎样的命中率?恐怕很难有所期待了。
■1942年8月"华盛顿"号战列舰的桅楼特写,可见顶部装有Mk 3型火控雷达的射击指挥仪,雷达火控是美军战列舰的一大优势。
再看看第二个关键点,"大和"号在遭到"华盛顿"号炮击时其厚重的装甲防御能否经得住考验?在这场海战中,"华盛顿"号利用雷达引导优势在7分钟内对"雾岛"号发射406毫米炮弹75发,命中9发,造成了严重毁伤。"雾岛"号最初是按照战列巡洋舰设计的,装甲薄弱,即使经过两次大改装,其舷侧装甲带仅为203毫米。"华盛顿"号装备的45倍径Mk 6型406毫米舰炮发射的超重弹在9100米距离上的垂直穿深达597毫米,换而言之,在当夜8000米的交战距离上,"华盛顿"号的主炮打"雾岛"号对穿都绰绰有余。那么"大和"号能否承受住同等强度甚至更猛烈的打击呢?
■1937年完成第二次大改装的"雾岛"号战列舰,作为一战时期设计的老舰,其装甲防护相当薄弱。
"大和"号之所以号称史上最强,一则是威力巨大的主炮,二则就是登峰造极的装甲防护,其舷侧装甲带厚度达到创纪录的410毫米且有一定倾角,其防御能力绝非老掉牙的"雾岛"号所能比拟,从理论上说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大和"号对于任何美军新型战列舰都有更大的免疫区,以Mk 6型406毫米舰炮的性能只有在12000米以内才有可能击穿"大和"的主装甲带。然而,瓜岛海战恰恰是一场在10000米以内发生的近距离夜战,因此就算对手是"大和"号,"华盛顿"号依然有把握给予重创。"大和"号的防御优势更多地建立在10000米以上的远距离炮战中,而在近乎贴身肉搏的近战中双方基本都能击穿对手的装甲带,至于最后鹿死谁手,就看谁的运气更好,能抢先命中目标要害了。
■左图是大和级战列舰的舷侧装甲结构图,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右图是为大和级三号舰"信浓"号预定的主炮塔正面装甲的一角,厚度达650毫米,战后被美军缴获后使用衣阿华级战列舰的406毫米舰炮进行测试,可见装甲板上被击穿的弹洞。只要距离足够近,强如"大和"也是扛不住的。
由此分析,"大和"号在吃了9发406毫米炮弹后也不会比"雾岛"号好到哪里去,就算主装甲带没有被击穿,上层建筑和非装甲区的破损也够它喝上一壶的,尤其是火控系统大概率被毁,就算还有余力反击,其射击也难有准度可言。这一点亲历海战的"南达科他"号可以证明,在电力部分恢复后,该舰主炮曾对日舰发起五次齐射,但由于火控系统被日舰炮火击毁,失去作用,反击没有命中任何目标。
■"南达科他"号战列舰的前主炮群特写,Mk 6型406毫米舰炮在10000米以内有可能击穿"大和"号的主装甲带。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瓜岛海战的记录,"雾岛"号炮击"南达科他"号与"华盛顿"号炮击"雾岛"号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日军战列舰在打人的同时也在挨打,即使换上"大和"号,又如何能在几分钟时间内连续打垮两艘美军新锐战列舰?如果是在昼间远距离交战中,"大和"号也许还能凭借厚重装甲硬扛对手火力,在持续炮击中逐一击毁目标,但在仓促爆发的近战中,"大和"号的攻防优势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想要反败为胜恐怕只能指望天照大神的眷顾和"俾斯麦"秒杀"胡德"那样的运气。综上所述,即使日军派出"大和"号上场也不能改变这次海战的结果,"南达科他"号依然大概率逃出生天,"华盛顿"号也不会在"大和"号的反击下蒙受重大损失,唯一的区别是"大和"号凭借皮糙肉厚的身板硬吃伤害后逃离战场,而不至于早早地把性命交待在"铁底湾"里。
■"大和"号战列舰试航时的留影,其火力和防护在远距离炮战中非常有优势,但在近距离混战时未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