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对维持地球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海洋蕴含地球97%的水资源,产生50%的氧气,影响气候变化,调节温度,维系生命。周晋峰博士曾指出人为因素导致的海洋塑料垃圾岛、海洋噪音、红树林濒危、沿海滩涂改造、水污染、极端气候、过度捕捞等,已成为海洋生命、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威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保护海洋及栖息地,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筑人与自然可持续未来。
1月15日,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朝鲜和韩国接壤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黄海大海洋生态系二期项目办组织的“YSLME MPA网络研讨会”在中国大连举行。周晋峰秘书长受邀出席会议并作“生态文明指导下黄渤海生态系迁徙物种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他从绿会开展斑海豹、东方白鹳等珍稀物种的建言献策、一线救助、科普宣教、设施建设等系列工作讲起,详细阐述了绿会如何发挥中华保护地体系力量,结合自身优势,共同推进迁徙物种在海洋保护区的保护。
(周晋峰博士作“生态文明指导下黄渤海生态系迁徙物种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
周晋峰指出,斑海豹和东方白鹳是非常典型的两种海洋迁徙物种,探讨这两个物种的保护方式,对其他物种具有参考作用,绿会的工作主要是从政策的支持、群众的参与两大方面来展开。一是针对斑海豹、东方白鹳突发的威胁问题,点对点开展救助和巡护活动,全力保障这些珍稀物种的生命生存问题。例如大连2.11事件的斑海豹救助、19年东方白鹳觅食难等。二是精准开展科普活动、宣传推广等,例如志愿者们一对一的前往渔户家中开展面对面的普法宣教,前往鱼塘主家中商议留鱼给东方白鹳补食等。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渠道,扩大宣传普法面。四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共同召开保护研讨会议,推动斑海豹由国家二级升为国家一级。在这其中,中华保护地体系即遍布全国的一线志愿者团队作用非常显著,点点成线、线线成面,这种横向、动态及时有效的,以特定物种为核心的社区人民保护体系,是解决MPA连通性不足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