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标准赋能 京津冀已实现近1700万个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共享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企业身份的唯一标识,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依据,也是社会信用建设、业务协同的基础。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24年,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构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础资源库及制定实施两项协同地方标准,在身份认证、安全核验及数据共享应用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性突破。目前,三地已实现近1700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等各类机构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共享。

据了解,目前,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京津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础资源库。这一资源库的建立,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三地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等各类机构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为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业务协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资源库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为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数据分析、风险预警等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2024年,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编制了《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元交换规范》和《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共享应用规范》两项协同地方标准。这两项标准在京津冀三地的同步实施,为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提供了身份认证、安全核验及数据共享应用的统一规范。标准的制定实施,有效解决了三地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交换和共享应用方面的难题,提高了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准确性。目前,三地近1700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等各类机构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共享。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企业监管工作中,可以实时查询企业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记录,从而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利用三地共享交换的数据资源,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还开展了多项专题分析工作。如“京津冀经济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专题分析,通过对三地企业数据的分析,为京津冀区域的绿色转移、优势产业的资源互补以及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有效疏解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三地还开展了“首都都市圈企业发展”专题分析,为首都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结合京津冀共享数据,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优化了“北京市企业服务 e 窗通平台”功能,实现了企业“异地领取”营业执照。这一创新举措,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就近办”企业登记服务。企业在北京市申请注册,通过“e 窗通平台”,可以在天津市或河北省领取营业执照,真正实现了“数据跑路、快递跑腿、群众坐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责任编辑:梁燕(EN003)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