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baby说女孩子应该早点结婚生子,惹到你们伪女权了吗?

发现一个怪现象,未婚未育、已婚未育、已婚已育的女性之间形成了一条隐形鄙视链,而且鄙视程度已经严重到收不住了。

从Angelababy在某节目中谈论她的婚育观开始说起。

她说,女孩子不要被市面上的言论影响,应该积极看待生孩子这件事,趁年轻就不要错过。

null

一句本没有多大毛病的话,竟然被解读成:

站着说话不腰疼,是想骗谁当产子机器呢,现在女人成了靠婚育来证明自己的生物?

01

大型“双重标准”现场

且不说种解读有多大的逻辑漏洞,人家只是分享自己的生育观,并没有催谁生小孩。

重点是你们看出来这条隐形鄙视链了吗:单身的瞧不上已婚未育和已婚已育的,然后已婚未育的瞧不起已婚已育的。

因为真的有网友附和说,女性是什么生育机器?还有人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层面,说人家果然是搞代孕的,不然能不知道生孩子有多痛苦?

null

关于这点,我想找个比我更有发言权的人来讲。

我所江雯律师说,诚然,不是所有的女性从怀孕到生产都能一路顺畅,很多女性回想自己待产--生产--产后还有可能抑郁高发的这段经历,她们都后怕。

但与此同时,也不是所有女性生孩子都像是过了一道鬼门关,大多数女性确实非常享受孕育生命成为妈妈的过程,她们是辛苦的,却也是幸福的。她们有个充满愉悦氛围的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可能并无太多后顾之忧。

“或者说,她们的痛苦被幸福抵消掉了。”

但很显然,在这些反婚反育的人眼中,你只有说自己有多痛苦,说生孩子的风险有多大,还必须说自己因为生育放弃了职场,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你要这样说,才是正确的。

what?把在职场找不到位置归结于“婚育”,难道不是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

null

反过来,如果你孕期一路坦途,保养得当,整个人没有过度浮肿,你还很享受,你就是不正常的,你在误导大家,骗大家生孩子。

末了,她们还疯狂输出自己的一套观点:

女性不要沦为婚育的奴隶,要独立自信。

上赶着结婚生孩子的女人,就是典型的弯腰太久直不起身子的表现,她们都是被男权社会洗脑的生物。

02

女性独立?

利己主义而已

要我说,这些混淆概念的网友不过是“伪女性独立”而已。

注意,女性独立说的是,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样搞事业,或者说独当一面,享受和男人一样的权利,绝不是女子“霸权”。

这些夸大婚育苦难,唯恐不乱的人是怎么想的?

《2019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有一项,认为婚姻是必需品的女性,只有49.33%,越来越多的女性认为好工作更重要,这本无对错。

但有了大局势撑腰,有些打着“女性独立”的人像是找到了阵营一样,对对方阵营一竿子打死。

你看啊,她们一方面反感任何人的指点江山,但与此同时,看到有人和自己意见相左,她们又立刻冲上去指责。

她们在为自己辩驳时候的说辞是,希望大家能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没谁规定婚育才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OK啊,各自尊重啊。

但当那些步入婚育的女性分享婚姻、生育之美好时,她们又坐不住了:你不痛苦不代表别人不痛苦。

这不是利己主义是什么?

把女性独立挂在嘴边的这些人,无孔不入地表达令人迷惑的“优越感”。

比如,反婚育者贬低家庭主妇做着无用之事,围着老公和小孩转,可以说是没救了。

再比如,男性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挑起她们敏感的神经。

记得此前@江宁婆婆,在微博透露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是意外而来,不得了,话出口立刻迎来一阵狂风骤雨。

先是猜测博主的老婆并不是自愿生子,是被男性社会绑架了,不得不完成这一任务;

第二步,开始心疼博主的老婆,以至于觉得大肚子的女人都可怜。

最后一步,自以为是地给人家下通牒:像你这种老公,就该去结扎。

null

可以理解,因为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大家的婚育积极性越来越低。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生育率并无提升,很多女性本能排斥婚育这个话题,谈生小孩色变。

但凡哪个博主分享了自己孕期不好的经历,她们都会强行在下面带节奏,看吧,女性就是惨,这就是女性婚育之痛。

于是我看到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个宝妈说,以前大家问她生宝宝感觉怎么样,她会很真诚地回答,很好啊,但后来她不敢这么说了,统一回复“千万别生也千万别结婚,太苦太累,一地鸡毛。”

为什么改口了?

她说:因为只有这么说,她们才会满意地点头,这才符合已婚已育的妈妈固有的社会形象。

null

这些听完甚是满意的人,并没有没想过,网络把负面放大了,而且影视作品把“产后抑郁”、“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集中起来剖析。而她们仅凭一段分享,就把自己的反抗情绪,输送到那些渴望婚育的女性身上。

03

婚育,给女性带来的都是不幸?

婚育真的给女性带来这么大的不幸?

蕾切尔在她的书中(《成为母亲》)说,成为母亲后,感觉自己的重要性如骤停的股票,但还有后半句:和孩子相处时乐在其中,抱着孩子的时候感觉到了自己的可靠。

那些故意夸大苦难,恨不得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拒绝婚育的人,似乎忽略了:

在婚育里感到幸福的女性,从来没觉得结婚生子就是完成人生的阶段性任务,纯粹渴望做母亲的快乐,因为有爱,所以这件事就做了。

江雯律师说,“婚育与否,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的互相尊重。”

“即便虽然长期接触婚姻案子,我对婚姻仍然充满期待。和一个人的优点谈恋爱,和一个人的缺点过日子,走进婚姻是大多女性未来都可能经历的过程。之前看到一个导演拍的父母纪录片《四个春天》,他们的生活平凡简单不沸腾,两个老人的相伴也如春天般温暖。

null

而养育孩子,更是回归爱的本身,幸福与否,本身不会因为孩子而改变,孩子的出现,也确实会激化不稳固婚姻中的矛盾,比如我接触的案子中,怀孕期间至孩子一岁期间最容易发生离婚纠纷,尤其对于女性考验最大,全职意味着告别工作,脱节社会,在职妈妈更是辛苦,但也不要因此而错失可能的计划与幸福,提前了解可能发生的孕产困难,其实没那么可怕。一段良性的婚姻关系里,孩子是最好的粘合剂。”

我们这么说并不是为了“催生催婚”,只是想表达,个体差异化普遍存在,谁都不能被谁代表,夸大苦难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女性婚育的包容感在提升,在这样的氛围中,为什么坚持不婚育的“阵营”,反倒去指责想要生育想要结婚的女性呢?

这种带着优越感的指责,很有可能真的让她们错过最佳孕育期。(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

那我就忍不住想问了,把“说生孩子很幸福的女性等同于生育机器”的婚育苦难传播者们,你们又是什么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