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
豆瓣小组上有一个社区叫“负债者联盟”,里面随处可见这样的帖子:
“94年生人,负债10万,今天向我爸坦白了。”
“27岁,负债60万,今天第一天准备全面逾期。”
“30岁,总负债7万5,从今天起开源节流,期待早日上岸。”
“负债16万,月薪4000,现在开始要好好反省自己的负债以及未来还债的规划。”
……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焦虑、自责、压力甚至是悔恨。有意思的是,这群“负翁”中的大多数都是85后、90后年轻人。
为何年纪轻轻就背上了如此巨额的债务?从帖子的内容上看,他们有遭遇诈骗的,有投资或创业失败的,也有买房买车的,不过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原因,却是“超前消费”。
这是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真实现状的缩影——“这月买下月还”的消费方式,正让不少人的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收入不够还债时只能“以贷养贷”,他们也因此面临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1
一直以来,量入为出、勤俭节约都是我们的传家宝,与之相应的,是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然而近些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供应的不断丰富以及种类繁多的消费信贷产品进入市场,很多人的消费观念都发生了极大转变,尤其是以85后与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越来越崇尚于活在当下,越来越热衷于“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由此掀起了一波超前消费的浪潮。
在热衷超前消费的同时,很多年轻人的现实情况是收入暂时无法支撑起自身的消费需求,于是便将目光投向了消费贷款,并成为了消费贷款主力军中的一员。
根据融360的调查,贷款人群中90后(含95后)占比最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排第一;也就是说,在使用消费贷款的人群中,将近一半都是90后。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也指出,有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很大一部分人将其视为“支付工具”。
然而,借钱虽然一时爽,但却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按时把钱换上。
尼尔森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指出,在占比86.6%的使用信贷产品的年轻人当中,只有42.1%的年轻人只使用消费类信贷,并在当月还清,这意味着有超过半数人都因无法及时还清贷款而身背债务。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全国范围内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飙升至854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这些逾期借款人中,90后几乎占了一半。
不仅如此,年轻人举债的额度也非常惊人。汇丰银行最近调查显示,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18.5:1,该群体欠各种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换言之,90后人均负债额度高达12万元人民币。而扣除房贷之后,这些负债中的绝大多数几乎都源自超前消费。
负债12万元是个什么概念?
按照官方数据,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个月工资性收入约7000元左右,而年轻群体尚未达到工作和事业的顶峰,收入大概率要低于这一均值,如果按月入5000元来估算,在不吃不喝的前提下,光是偿还12万元的本金就需要两年时间。更何况,这还只是平均水平,负债额度高于12万元的大有人在,而他们还钱的周期也可能长达五年、八年甚至更久。
本应该是朝气蓬勃、努力奋斗的阶段,却因超前消费带来的负债而深受困扰,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
2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超前消费?
客观地讲,当前的年轻人大多涉世不深,阅历尚浅,心智也欠成熟,使得他们对理性消费的把控能力有所欠缺,当面临诱惑时往往容易心生向往。还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展示个性、获得身份认同,常常愿意通过借贷门槛并不算高的各种渠道来获取一笔资金,仿佛一下子变得富有起来,继而在不断的“买买买”中滋长消费欲望,致使自己深陷负债当中,难以自拔。
不过,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与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他们不同以往的消费观念。
首先,他们出生成长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可以说,85后与90后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红利,不像上一辈人那样经历过物质上的短缺与匮乏,故而对贫苦的体验没有长辈们那么直接。于是,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只要花钱就能买到”的意识,并助长了消费冲动。
其次,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85后与90后出生之时,适逢计划生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因此,这部分年轻人之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他们在家庭里受到的关注度也远远高于上一代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双方老人,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使得年轻群体在物质上的需求更容易满足,其消费热情也逐渐养成。
再次,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众所周知,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互联网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85后与90后正是见证了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那群人。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各种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也在无形中塑造了年轻人对新奇事物的情有独钟。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各种消费贷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猎奇”与“尝鲜”心理,还很好地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并由此助长了他们的消费热情。
最后,他们被西方消费主义所影响。自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而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受到了西方消费主义思维的影响,人们越来越热衷于通过借贷等方式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这其中,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尤甚。
客观地讲,适度的超前消费和负债并非没有好处。对于年轻人来说,适度负债的他们会时刻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保持一定的危机感,从而不会懈怠工作、增加财富,无形之中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成长与收益。
然而,过度的超前消费往往会适得其反,至少会给年轻人带来两方面麻烦:
其一,容易留下失信记录。很多消费借贷产品都与诚信挂钩,对于普遍处于事业起步阶段、收入相对较低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一旦不能按时还款,就会损害自身信誉,继而留下违约失信记录。
其二,不利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轻易获得消费额度进行预支消费,容易导致消费欲望膨胀,致使负债如同滚雪球一般积累,很多年轻人的整个生命都逐渐被“还债”所填满,根本无暇在提升自身本领和技能方面投入精力,而那些不具备稳定还款能力的年轻人往往只能借助父母亲人的帮助,却也因此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还有人不敢将事实告诉家人,无奈只得反复借贷、积重难返甚至走上不归路。
倘若放大视角,过度的非理性消费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原因在于,当大规模的超前消费行为发生时,一种经济上的“虚假繁荣”也随之而来,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厂商、政府与研究机构等对国民经济的走势与大众的购买力有所误读,并在生产计划、政策制定、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比实际情况更加乐观的结论。如此一来,产品过剩、借贷杠杆率高企等问题就会逐渐暴露,还可能因风险的不断积累,最终诱发经济危机。
以上种种,理应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与警惕。
3
站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上看,促消费固然很重要,但必须清楚的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消费,而不是消费主义,更不是无止境的“拆东墙补西墙”。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进步,从来都不该相互脱节或是背离。
正因为如此,当代年轻人树立起正确健康的消费观才显得极其重要,而这可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比如:政府部门应发挥监管职能,学校应加强引导教育,父母应为子女树立榜样,等等。
这里,我也尝试着给出三点建议,总共24个字,供各位参考: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有钱是花钱的前提,每个人的消费支出都应与自己的收入水平相适应,正如老话所说,“有多大本事就吃多少饭”。在此基础上去倡导积极合理的消费才是上策。试想,如果一个人的月收入是3000元,那么为了面子而花5000元请朋友吃大餐,或者秉承“交流至上”的理念而花1000元请朋友吃顿尚可的便饭,哪一个更合适呢?
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要秉承“消费是为了满足现实需求”的观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购买最合适而非最贵的那款商品。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有主见,尽量避免盲目地随大流、追风头,杜绝与他人攀比。
第三,知己知彼,谨慎消费。
谁都会遇到急用一大笔钱的状况。此时,如果确实需要通过借贷手段来获取资金,那么至少应做到“知己知彼”,即考虑清楚自己是否能够做到按时还款,仔细筛选市场上靠得住的贷款产品。一旦进入还款周期,应做好资金配置与支出规划,从而在确保自己信用记录的同时,不给家里其他人添麻烦。
临近尾声,我想说的是,“买买买”绝不是满足精神需求的唯一手段,年轻人更应该通过读书、运动、旅行等其他方式来充实心灵,开拓视野,而这些,也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