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红会医院:改革开放(1981年~2000年)

一、改革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为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81年,时值医院建院70周年。在总结、展望中,院领导班子制定出“深化改革、全面发展&rdquo

一、改革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为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81年,时值医院建院70周年。在总结、展望中,院领导班子制定出“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医院未来蓝图,提出奋斗目标,制定落实措施,使医院步入改革发展、奋发图强的快车道。

1983年以后,以韩荣升院长为主的医院领导班子,首先从优化医疗服务入手,组织举办“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大讨论,由职工个人登台,谈体会、论医德、亮思想、找差距、提措施,采取职工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实行开门办院,让群众评议医院,接受公众监督,充分体现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使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切实加强医疗技术管理,探索科室综合核算,本院于1984年推行了“医疗技术经济责任制”,在明确科室医疗技术责任制的同时,给科室下放了人、财、奖惩和业务发展权。实践证明,这项措施促进了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增强了各类人员工作责任心,调动了科室和职工的积极性。

为了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医院开始探索改革之路,在西安市卫生局系统首先提出“一院两制”的办院模式,充分发挥骨科专科优势,派出专家与基层医院联合办分院,先后与大明宫、灞桥、大雁塔等基层医院联合办院,向社会提供床位。 1985年4月,由袁福镛任院长,实行集体经营,自负盈亏的截瘫康复分院(西安市截瘫康复中心)在西影路成立并开诊,设床位60张,以后发展为200多张床位,最多收治病人400余人。1990年,截瘫康复分院成立西北地区首个截瘫康复科,供伤残患者锻炼的篮球、乒乓球、轮椅曾在省上获奖,向国际先进的康复训练迈出了一大步。国家卫生部法规司司长支俊波、医政司司长迟宝兰及陕西省、西安市各级领导曾多次来到截瘫康复分院视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1991年,院长袁福镛荣获由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中国残联等8个部委颁发的“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截瘫康复分院在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本院培养了脊柱脊髓学科精英人才。

1988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分院,开设家庭病房,有效缓解了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现状,有力促进了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发展。陕西日报刊登了题为“市红会医院联合办院成效显著”“走改革之路,创一院两制”等文章,介绍了本院卫生改革的情况。

在创办分院的同时,这一时期,医院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探索与省内外、国内外单位合作办院。1988年6月,与解放军指挥学院联合开办“骨质增生专科”门诊。双方合作期为半年。1993年4月7日,本院与俄罗斯眼科疾病研究所(中方代理人哈尔滨眼科医院)正式签定协议,就“角膜放切术治疗近视眼”,进行了单项技术合作,半年共做手术275例。1993年6月10日,本院截瘫康复医疗中心和三原东亚公司康复医院联合组建“三原骨科医院”成立。8月20日,本院和深圳骨伤中心联合开办“深圳骨科中心”,采取租赁房屋、由本院集资经营的方式,签定5年合同。1995年6月3日,本院截瘫康复医疗中心与上海芦潮镇卫生院签定联合办医合同书,合同期10年。1996年4月6日,本院与外单位合作举办的“中外合资西安圆战医院”举行合同签字仪式。

医院积极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以降低行政成本。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将原属总务部门的工作逐步纳入公司范围,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方针,公司对医院用工实行“计费结算”的办法,对工人实行工资奖金全浮动。

1998年,医院制定了全院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压缩行政编制,对行政人员实行“三定”(定岗、定员、定编),精减了人员,提高了办事效率;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对中层干部不再任命,改为聘任制;实行全员聘任制,院长对行政和业务科室正副主任、护士长及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聘任,科主任、护士长聘任科室工作人员和中等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期考核,引入竞争机制。1999年,医院在门诊推行效益工资,在分配上坚持“四个倾斜”,即向工作在一线的同志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倾斜,向工作在苦、脏、累岗位上的职工倾斜,向优秀的管理人员倾斜。医院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设立了医务人员科研基金会,拨出专款,用于奖励和资助科研人员开展新技术与新业务。1986年,1987年,1988年本院连续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文明医院”称号。

二、基础设施投资

在逐步健全软件建设的同时,这一时期,医院加快了设备设施投资。1985年,先后购买日本产800毫安多向遥控X光机一台,手术X光机一台,遥控心电监护仪一台,B型超声一台;丹麦产多功能双信道神经肌动描记仪一台;美国产42型全能生化分析仪一台。改建候诊室,缓解了门诊楼患者拥挤状况;1991年建成了制剂楼,改建手术室,建成两栋职工住宅楼;购买了ASPO15型核磁共振、X光机、CT机等设备;1992年贷款200万元购买岛津CT–3000X7型CT机;1994年购买美国产QDR–2000型全身骨密度测定仪和丹麦KB–353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999年投资80万元进行了电力增容工程,安装了数字程控电话。2000年投资210万元对全院病房进行装修,并为95%的病房安装了空调。

三、卫生下乡

1983年11月,医院四次派出计划生育手术队,分赴长安、周至、郊区等公社进行计划生育手术,扎管2731例。组成由内科主治医师任述带队的防治出血热医疗队赴长安县。

1992年,本院与蓝田县玉山镇地区医院合作联乡建院,支援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本院支援该院5万元和200毫安X光机、洗胃机、心电机6台(件)设备。

1997年10月、11月,本院先后两次派2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高年资医师,赴丹风县医院义诊,并捐赠价值1.98万元的医疗设备。

2000年3月5日,由院领导带队,由临床各科主任、护士长、机关中层干部等70余人,组成医疗队赴兰田县玉山镇进行大型义诊活动。给玉山镇医院捐赠物资9.5万余元。

2000年7月29日,院长贾荣彬带领48名专家赴丹风县医院进行两天扶贫义诊活动,诊治患者300余名。

1989年,本院荣获省卫生厅授予的“支援边远贫困山区卫生建设”先进集体称号,1997、1998年,1999年,2000年,医院连续4年被陕西省卫生厅、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卫生下乡先进集体。

四、科研和学科建设

这一时期,本院科研和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1982年6月,骨科主治医师何克强与东方厂职工研制的“截瘫牵引翻身床”,荣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如图),给本人晋升工资一级。同年,陕西省卫生厅陕卫中发(1982)第013号文件确定本院为中西医结合医院。1984年6月23日,贾荣彬同志研制的“骨延长器”,通过西安市鉴定。在全院13个临床科室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完成科研项目42项,列入省市重点科研项目2项(骨折电子对位测定仪,中药展筋丹的临床应用)。1989年5月,骨科医师贾荣彬、朱卫民研制的“JZI—900型骨科多功能牵引器”,通过市级鉴定,被专家誉为国内先进水平。1991年,郝定均医师参加研制的“利用肌电信号辨认促使截瘫病人部分行走功能的研究”获91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本院相继成立“西安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和“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髓损伤研究室”。1993年6月22日,本院截瘫康复中心郝定均医师研制“单动式脊柱复位内固定器”通过省级鉴定,并荣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科研博览会新星奖。同年9月,郝定均医师参与研制的“肌电信号促使截瘫病人行走功能的研究”,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改良带蒂大网移植手术治疗外伤性截瘫”课题,获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单运式脊柱复位固定器”获94年市科技进步奖四等奖。1994年11月2日,本院荣获陕西省经济社会效益十大地方医院之一。同年12月24 日,本院“西安市影像诊断中心”成立。

1996年,袁福镛院长,白小曼副院长带领有关科室30余人,赴北京积水潭医院、天津医院调研、学习申报三级甲等医院应具备的条件,为申报三级甲等医院做准备。

1998年,全院职工在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率领下,开展了三级甲等医院创建活动。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1999年2月25日,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物价局批准本院为三级甲等医院,这在本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8年,西安市手外中心,西安急救中心创伤急救站,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和神经脊柱外科在本院相继挂牌成立。

到2000年,医院有床位500张,其中西骨病科53张、骨病科48张、创伤骨科53张、小儿骨科43张、脊柱外科50张、手外科66张、关节外科53张、ICU4张、内科43张、外科43张、妇产科26张、小儿科18张。医院设立行政及党团机构14个,临床科室24个,医技及其他业务科室8个,分院3个,无论技术力量和医院规模,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稿件来源:西安市红会医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